简介: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成窗变异及合并其他血管异常。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_2014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53例经头部CTA检查,并诊断为颅内动脉成窗的39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颅内动脉成窗的发生率、部位、形态及其他血管异常。结果(1)653例患者共检出39例(5.97%)41个成窗动脉,其中基底动脉成窗检出率3.37%(22个),椎动脉成窗检出率0.31%(2个),大脑前动脉成窗检出率1.22%(8个),前交通动脉成窗检出率0.61%(4个),大脑中动脉成窗检出率0.76%(5个)。后循环成窗以凸透镜型为主(66.67%,16/24),前循环成窗以裂隙型为主(76.47%,1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11,P〈0.05)。(2)39例中22例成窗患者合并其他血管异常,以单侧或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最多(10例),其次为颅内动脉瘤(5例)。5例动脉瘤部位均远离成窗部位,位于颈内动脉交通段3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M2段1例。结论CTA可以直观、清晰地显示颅内动脉成窗及合并其他血管异常,但血管成窗与血管异常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头颈部血管病变血管成像的阳性病例。采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扫描,造影剂量1.5ml/kg,注射速率3ml/s,扫描延迟时间16s~18s,在工作站进行三维图像重建。重建方法为MIP、VR、MPR等。结果34例阳性病例中,一侧颈内动脉狭窄2例,一侧椎动脉狭窄3例,双侧椎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畸形2例,海绵窦瘘1例,颅内动脉瘤19例,动静脉畸形5例。血管成像对于病变大小、形态、范围均能清晰显示。结论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是一种安全、无创、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A对头颅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8例头颅血管病变患者,进行MRI与MRA检查,分析其影像特点。结果88例中动脉瘤(12例)MR检查(MRI+MRA)检出率为91.7%(11/12),动静脉畸形11例,MR检查(MRI+MRA)检出率为100%。而海绵状血管瘤8例MRI检出率为100%。血管硬化狭窄MRA的检出率为90.2%,血管闭塞的检出率两者均为100%。结论MRA能无创有效地诊断头颅血管病变。
简介:目的:探讨手部Kaposi血管内皮细胞瘤(KHE)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2010年至2013年,我院收治5例手部Kaposi血管内皮瘤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为6个月至33岁,平均4.6岁(55个月),1例为33岁成年人,余4例均为婴幼儿。本组病例术前检查均未发现凝血系统异常。5例均采取外科手术局部肿物扩大切除。结果术后病理均确诊为Kaposi型血管内皮细胞瘤,肿瘤表现为多结节状侵袭性生长,细胞呈血管内皮细胞样,可见密集分布的梭形肿瘤细胞和筛状或裂隙样血管,局灶增生呈肾小球样结构。部分病例有组织学或影像学证据显示骨破坏。免疫组织化学CD31,CD34,Fli-1蛋白,第VIII因子等血管标记阳性,SMA灶性阳性,1例局灶性表达CK。术后随访12~25个月,平均18个月,其中1例术后1年复发,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剩余病例均无复发。结论对于手部单纯KHE的病例,单纯手术扩大切除肿瘤,可获得良好的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婴幼儿血管瘤临床特征,分析早期诊断要点,评价临床疗效。方法调取82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诊断方法影像学检查、血清雌二醇检测、血清标志物筛查、穿刺活检;治疗方法使用普萘洛尔、聚桂醇泡沫硬化术。结果无需活检患者,均采用常规方法确诊,发现时间平均(5.1±2.1)月;采用单纯普萘洛尔治疗64例,采用普萘洛尔联合聚桂醇泡沫硬化术治疗18例;随访1个月~2年,平均(8.3±1.0)个月;最终疗效优66例,良10例,及格5例,疗效稳定时间4个月~2年,平均(9.4±1.2)个月。结论早发现是婴幼儿血管瘤早期诊断关键,相关诊断技术基本成熟;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方法较多,但风险获益较好的治疗方法为使用普萘洛尔、行聚桂醇泡沫硬化术,不同患者治疗持续时间、疗效稳定时间差异较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四肢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中,应用不同检查方法的检查效果。方法将64例拟行四肢血管DSA检查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观察组两组,每组32例。以接受传统的DSA检查方法者为常规组,以接受造影剂智能跟踪DSA检查方法为观察组。对比两组DSA检查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检查所得图像中,图像Ⅰ级者18例,Ⅱ级者14例;而对照组检查所得图像中,图像Ⅰ级者13例,Ⅱ级者15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造影剂用量及造影时间分别为(51.36±5.61)ml及(9.88±2.16)min,对照组造影剂用量及造影时间分别为(92.16±6.12)ml及(15.26±3.77)min。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四肢血管DSA检查中,应用造影剂智能跟踪计数可有效的提高造影图像质量,并降低造影剂用量及应用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超声诊断。方法对10例经B超和CT检查,最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回顾,分析肿瘤内血管、平滑肌及脂肪的含量对超声声像图的影响及肿瘤内的血流分布情况。结果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声像图表现取决于血管、平滑肌及脂肪三种成分的比例。当瘤体以脂肪成分为主时,超声表现为强回声;当瘤体内脂肪及平滑肌均较多时,超声表现为中强回声;当瘤体以血管和平滑肌为主时,超声表现为低回声。CDFI肿瘤内血流信号少,PW测动脉血流为低速高阻型。结论对于典型病例,二维超声即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对于不典型病例,需结合彩色多普勒及CT增强扫描进行综合分析,并鉴别诊断。
简介:目的:探讨彩超产前诊断胎儿心血管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产检的280例孕妇,分为高危险因素组与没有高危险因素组,通过回顾性分析对两组孕妇的胎儿心血管异常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280例进行产检的孕妇中,检查出有4例心血管异常的胎儿,且均在引产处理后尸检或者是分娩后得到证实。在随访中得知,高危因素孕妇的胎儿心血管异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不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妇,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在产前胎儿心血管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胎儿心血管异常的诊断有效率,而且降低我国新生儿中先天心脏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大大提高了我国人口出生质量,促进我国优生优育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B超和CT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治疗的124例肝脏血管瘤患者,其中男患者78例,占总人数的62.9%,女患者46例,占总人数的37.1%,年龄26~75岁(46.3±3.2)岁,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每组各62例。观察组采用B超诊断,对照组采用CT诊断,然后比较两组对疾病的检出率及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检出率为98.78%,其中2例未能定性诊断;对照组中CT平扫的检出率为82.26%,CT增强扫描的检出率为95.16%,检测病灶均能定性诊断。B超和CT增强扫描的检出率都比较高且相接近;B超的检出率高于CT平扫的检出率(P<0.05);CT增强扫描的检出率高于CP平扫的检出率(P<0.05)。结论B超和CT对于诊断肝脏血管瘤时,B超和CT增强扫描的检出率较高,但是CT对疾病的定性诊断率比B超高,B超诊断更适合对患者进行普通检查,而CT诊断更适合对患者进行确诊,所以两种方法应该相互结合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就血管超声检查在下肢骨折术中的应用情况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此类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4年4月所收治400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下肢骨折手术治疗,且在术前均采用多普勒超声仪来对下肢深静脉进行检测,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有60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深静脉血栓,其中有25例患者的小腿肌间静脉存在血栓的情况。结论在对下肢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由于患者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因此,其手术以及麻醉风险较大,在术前最好对其进行全面检查,以此来降低手术风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