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诊断妊娠晚期胎儿脐带绕颈临床应用价值,从而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减少阴道助产率及剖宫产率。方法选取2011.1~2012.1期间在本院行超声检查65例脐带绕颈患者为观察组,选取65例无脐带绕颈者为对照组,观察和比较两组胎儿超声声像图和脐血管血流参数。结果观察组中产后证为脐带绕颈者62例,误诊3例,诊断准确率为95.38%。两组左、右心室Tei指数分组比较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观察组中伴有胎儿窘迫者Tei指数高于对照组和无宫内窘迫者,(F=282.95,410.09)p<0.05,正常体检者与无宫内窘迫者心室Tei指数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超声能及时发现妊娠晚期胎儿脐带绕颈,从而对保护胎儿和产妇的安全,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人脐带中富含间充质干细胞(MSCs)。这些细胞能表达多种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及多种干细胞相关基因,可分化为3个胚层衍生的多种成熟细胞,合成多种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支持造血干细胞等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并具有低免疫原性。本文主要就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临床作用和应用前景作简要综述。
简介:摘要单羊膜囊双胎脐带交锁打结是妇产科临床中较为罕见的现象,孕妇孕期容易发生脐带缠绕和打结而发生宫内意外,笔者回顾性分析单羊膜囊双胎脐带交锁打结1例患者的入院处理全过程,以供同仁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超指导脐带绕颈分娩前干预对产妇、婴儿的影响的结果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脐带绕颈产妇94例作为观察组(干预组),同时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脐带绕颈产妇102例作为对照组(非干预组)。首先通过超声检查确定脐带绕颈的方向及类型,根据绕颈的方向及类型,采取相应的卧姿,观察产程及胎心变化,决定分娩方式。对照妊娠晚期单活胎脐带绕颈未干预组的产程、胎心变化及分娩方式。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结果观察组从自然分娩率、宫内窘迫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脐带绕颈产妇进行干预措施可以减少剖宫产及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胎儿脐带绕颈采用B超进行诊断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2年1月在我所采用B超诊断为脐带绕颈的170例孕妇,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临床结果进行比对,对B超诊断的结果进行观察。结果采用B超诊断出现胎儿脐带绕颈现象的孕妇170例,其中133例绕颈1周,23例绕颈超过2周,3例绕颈超过3周。而临床证实170例孕妇中143例绕颈1周,24例绕颈超过2周,3例绕颈超过3周,采用B超进行诊断共163例孕妇出现脐带绕颈现象。既采用B超进行诊断的符合率95.9%。结论运用B超对胎儿脐带绕颈的状况进行诊断,可以为孕妇分娩时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B超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的概率较高,是对脐带绕颈症状进行诊断的有效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超检查在胎儿脐带绕颈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11月来我院进行产检并住院分娩的137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前2周B超检查是否存在脐带绕颈将137例孕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B超诊断结果准确率、宫内窘迫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31例孕妇中,产后临床判断为脐带绕颈28例,B超诊断符合率为90.3%(28/31),对照组106例孕妇中,产后临床判断为脐带绕颈101例,B超诊断符合率为94.4%(101/106);观察组中胎儿宫内窘迫3例,新生儿出生1分钟Apgar评分(7.32±0.27)分,对照组中胎儿宫内窘迫2例,新生儿出生1分钟Apgar评分(5.76±0.31)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诊断胎儿脐带绕颈准确率,能为产科医生密切观察产程及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脐带脱垂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方法对收治区间为2015年1月—2016年11月我院发生脐带脱垂的22例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随机分组,每11例患者为一个小组,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命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未进行预防和应急处理,观察组患者进行预防和应急处理,然后对新生儿的Apger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Apger评分进行比较分析时,采用预防和应急处理的观察组患者新生儿Apger评分明显高于未采用预防和应急处理的对照组患者新生儿。结论对孕妇进行脐带脱垂预防以及及时的脐带脱垂应急处理可以提升胎儿的存活率,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医学治疗中要予以重视。
简介:本研究观察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并比较与含10%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异同.采集正常足月剖宫产胎儿脐带,用MesenCult-XF无血清培养液或含10%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观察不同培养液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的形态、免疫表型、细胞周期、增殖分化潜能及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采用无血清MesenCult(R)-XF培养液培养的MSC平均传代倍增6.57±0.7倍,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平均传代倍增4,59±0.45倍(P<0.05);两种培养液培养的MSC均表达CD44、CD90、CD73、CD105抗原,不表达CD31、CD45、HLA-DR及CD34等抗原,表达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65±5.2)%均为G0/G1期细胞,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62±3.1)%为G0/G1期细胞(P>0.05);两种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MSC均可向成脂细胞、成骨细胞分化;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脐带MSC按1000、5000、10000、20000个细胞/孔接种密度与反应细胞和刺激细胞共培养的每分钟闪烁值(CPM)分别为(6.43±0.47)×104、(4.30±0.38)×104、(1.97±0.13)×104和(0.24±0.03)×104,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与不同密度的混合淋巴细胞共培养的CPM值分别为(7.85±0.07)×104、(5.64±0.12)×104、(3.09±0.18)×104和(1.73±0.05)×104.结论: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细胞均为MSC,有传代增殖潜能,传代可达临床治疗MSC细胞量,并可避免异种蛋白致敏.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产前超声诊断帆状脐带附着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本院(在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搜集的423例产妇一般资料,所有产妇均进行产前超声检查。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423例产妇的帆状脐带附着发生率以及随访3个月左右的结局。结果423例产妇中有25(占0.16%)例产前超声诊断帆状脐带附着患者,25例帆状脐带附着患者中合并5例血管前置(占20.00%),未合并血管前置者20例(占80.00%),各组数据所占比例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随访确诊23例帆状脐带附着者,产前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2.00%(23/25);合并4例血管前置,产前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0.00%(4/5);25例帆状脐带附着患者中1例引产(占4.00%)、4例顺产(占16.00%)、20例(占80.00%)实施急诊剖宫产术,各组数据所占比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超声诊断帆状脐带附着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在实际针对妊娠晚期胎儿脐带绕颈的诊断过程之中,探讨超声诊断方式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接诊的72例存在胎儿脐带绕颈问题的产妇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在医院接受产检的不存在胎儿脐带绕颈问题的产妇72例为对照组研究对象。结果:从观察组产妇胎儿发生窘迫者R I和S/D检查参数来看,其整体的指标相比于对照组产妇胎儿来说以及观察组未发生窘迫的胎儿来说整体更高,观察组未发生窘迫的胎儿和对照组正常胎儿的RI和S/D参数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结论:在实际针对妊娠晚期胎儿脐带绕颈问题进行诊断的过程之中,超声检查的方式能对胎儿脐带血管血流参数以及胎儿脐带的参数进行清晰的显示,对于妊娠晚期胎儿脐带绕颈的问题能做到及时发现,使得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风险大幅度降低,对于胎儿以及产妇自身的安全具有较为显著的保障作用。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低氧处理对脐带血中有核细胞(total nucleated cell, TNC)、干细胞及T淋巴细胞等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集脐带血10份,每份分为2组即空气氧组与低氧组,检测每个样本的白细胞数并作为TNC数,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CD34+细胞)、T淋巴细胞(CD3+细胞)占CD45+细胞的比例,计算出干细胞与T淋巴细胞的数值。应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分别比较空气氧组与低氧组在TNC数、干细胞比例、T淋巴细胞比例、干细胞数、T淋巴细胞数方面的差别。结果 1. 空气氧组、低氧组TNC数分别为(13.12±1.89)×109/L、(12.57±1.63)×109/L,低氧组TNC数低于空气氧组(P =0.001)。2. 两组在干细胞比例、T细胞比例、干细胞数、T细胞数方面均无差异(P >0.05)。结论 空气氧处理有利于提高脐带血中的TNC数,而不会改变干细胞与T淋巴细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