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胆囊动脉假性动脉瘤(GAP)在临床上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GAP患者,因突然昏倒急诊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GAP破裂出血,存在血管变异。经胆囊动脉栓塞术,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引流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后,患者康复出院。术后病理证实GAP形成,慢性胆囊炎伴出血性梗死及急性化脓性炎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CIS患者207例,均接受溶栓治疗,根据溶栓后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发生HT,42例)与对照组(未发生HT,165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I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溶栓后发生HT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T组≥80岁、有心房颤动病史、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20分、大面积脑梗死、CT显示脑白质疏松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HT组行溶栓24 h内抗血小板治疗者比例(76.19%,32/42)低于对照组(89.70%,148/165),P<0.05。两组其余因素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心房颤动病史(OR=1.81,P=0.004)、NIHSS评分≥20分(OR=3.11,P=0.001)、大面积脑梗死(OR=2.56,P=0.022)、CT显示脑白质疏松(OR=1.40,P=0.006)是老年CIS患者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溶栓24 h内抗血小板治疗(OR=0.39,P=0.012)是保护性因素。结论老年CIS患者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包括心房颤动、NIHSS评分≥20分、大面积脑梗死、CT显示脑白质疏松,对于此类患者临床应加以重视,并把握抗血小板治疗的时机,以降低出血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的60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9年3月-2020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全脑DSA检查,对照组(n=30)患者通过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n=30)患者应用神经介入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FMA、BI;治疗不同时间后的NIH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呕吐、头晕、皮下淤血)以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FM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少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FMA、BI多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1/30),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减少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肥胖的测量学指标BMI相关基因序列变异与发生缺血性心脏病(IHD)、急性冠心病事件(MCE)的关联。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6.9万余名具有全基因组遗传数据的样本,剔除基线时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的个体,最终纳入64 454人。采用既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显著性遗传位点构建儿童BMI遗传风险评分,并根据其五分位数进行分组,最低五分位组为低遗传风险组,最高五分位组为高遗传风险组。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儿童BMI的遗传风险评分与IHD、MCE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0.7年,期间新发IHD 7 073例,MCE 1 845例。调整了性别、年龄、地区及前10个遗传主成分后,与低遗传风险组相比,高遗传风险组发生IHD、MCE的HRs值(95%CIs)分别为1.10(1.02~1.18)、1.10(0.95~1.27)。遗传风险评分每增加一个标准差,IHD的发病风险增加4%(2%~6%)(线性趋势P=0.001)。进一步调整基线BMI后,高遗传风险组与低遗传风险组的效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遗传风险评分与IHD发病风险间仍具有线性趋势(P=0.019)。结论成年人IHD风险随儿童肥胖遗传易感性的增加而增加,提示儿童肥胖是发生IHD的危险因素。儿童肥胖作为一个容易识别的特征,应定期关注其变化情况,实现成年人IHD的早期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5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经颅脑CT检查以及经颅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中经颅超声检查疾病检出率()显著高于颅脑CT检查,此外,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介入治疗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ICA)血流平均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S/D)等超声监测结果均高于介入治疗前,数据差异明显(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续命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2020年1月-2022年1月进行,入组观察对象6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西药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以随机数字法抽取30名患者,联合新续命汤治疗,并将其作为观察组,剩余30名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不同治疗措施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67%(29/30)高于对照组患者80.00%(24/30),(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新续命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显著,推荐参考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续命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2020年1月-2022年1月进行,入组观察对象6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西药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以随机数字法抽取30名患者,联合新续命汤治疗,并将其作为观察组,剩余30名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不同治疗措施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67%(29/30)高于对照组患者80.00%(24/30),(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新续命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显著,推荐参考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性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DSD)患儿的致病原因。方法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和性腺组织病理活检技术对患儿进行遗传学检测及致病原因探讨。结果综合各种检测技术,患儿分子细胞核型分析结果为46, X, psu idic(Y)(p11.32)[72]/45, X[28]. ish psu idic(Y)(p11.32)(SRY++,DYZ3++). arr[hg19] Yp11.32(118 552-512 055)×0, Yp11.32p11.31(515 916-2 640 819)×1-2, Yq12(59 055 438-59 336 104) ×1-2, Yp11.31q11.23(2 650 425-28 799 654)×1-2。CMA结果显示在Y染色体短臂的拟常染色体区域1(PAR1)末端存在393.5 kb片段的缺失;约50%的细胞在PAR1区域(Yp11.32p11.31)存在2.1 Mb片段的重复;约50%的细胞在Y染色体Yp11.31q11.23区域存在26.1 Mb片段的重复;约50%的细胞在PAR2区域存在280.6 kb片段的重复。结论46, X, psu idic (Y) (p11.32) [72] /45, X [28]嵌合核型是导致患儿性发育异常的原因。
简介:摘要:完全/根治性囊肿切除加 Roux-en-Y 肝空肠造口术的手术方法仍然是胆管囊性扩张 (CDBDs) 的主要治疗方法和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手术率仍然很高,术后恶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近年来,对成人 CDBDs 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的认识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此基础上,对 CDBD 的手术程序进行了修订,以进一步提高其有效性。本综述旨在系统总结成人CDBDs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的最新概念。基于这些临床和病理学研究的结果,建立了CDBDs手术治疗的综合理论体系,纠正了以往的许多理论误解。还详细介绍了每种CDBD的具体手术方法和关键技术说明。运用这些原则,可以显着改善CDBDs的治疗效果,降低目前高并发症率、再手术率和术后恶变率。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低分子肝素和贝米肝素治疗产后出血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62例产后出血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给予对照组贝米肝素,给予观察组低分子肝素,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指标、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出血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效果显著,能对血清CRP、D-D 水平有效降低 ,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IS)时间窗内行机械取栓术预后不良的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诊治的54例AIS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54例患者均给予时间窗内行机械取栓术治疗,根据预后效果将54例患者划分为预后良好组30例和预后不良组24例,分析预后不良影响因素。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的术前ASPECT评分相比,预后不良组明显偏低(P<0.05),与预后良好组PCT指标、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NLR指标相比,预后不良组均明显偏高(P<0.05)。 结论 影响AIS患者时间窗内行机械取栓术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常见的有术前ASPECT评分、降钙素原、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NLR指标等。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IS)时间窗内行机械取栓术预后不良的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诊治的54例AIS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54例患者均给予时间窗内行机械取栓术治疗,根据预后效果将54例患者划分为预后良好组30例和预后不良组24例,分析预后不良影响因素。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的术前ASPECT评分相比,预后不良组明显偏低(P<0.05),与预后良好组PCT指标、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NLR指标相比,预后不良组均明显偏高(P<0.05)。 结论 影响AIS患者时间窗内行机械取栓术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常见的有术前ASPECT评分、降钙素原、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NLR指标等。
简介:摘要探讨内镜下探条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治疗小儿化学性烧伤合并食管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就诊的50例小儿化学性烧伤食管狭窄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50例患儿中94.0%(47/50)在入我院前接受过对应保守治疗及相应的处理,72.0%(36/50)误服强碱,22.0%(11/50)误服强酸,92.0%(46/50)吞食腐蚀性物质的患儿年龄<7岁,狭窄部位以食管上段多见(64.0%,32/50)。单纯探条扩张27例(54.0%),探条扩张联合支架治疗16例(32.0%)。50例患儿共扩张1 260次,单纯扩张次数和联合支架扩张次数分别为(37.8±26.2)次、(20.9±12.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3,P=0.021)。接受外科手术2例,扩张联合手术和支架5例。治疗前后食管最狭窄处直径明显增宽[(1.1±0.2)cm比(0.2±0.1)cm,t=23.004,P<0.001],吞咽困难Stooler级别明显改善[(1.2±0.7)级比(3.5±0.5)级,t=19.925,P<0.001]。仅1例并发穿孔,经支架封堵保守治疗愈合,总有效率100.0%(50/50),满意率98.0%(49/50)。可见,内镜下探条扩张或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小儿化学性烧伤合并食管狭窄安全、有效,且联合支架治疗可减少扩张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