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并分析腰椎滑脱症的治疗中,局部椎板骨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3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经过随访,30例患者术后1年影像学显示融合率为93.33%(28/30),术前视觉疼痛平均评分为(7.1±1.7)分,术后为(1.6±0.7)分,术后优良率为86.67%(26/30),且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针对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局部椎板骨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时,选择不同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23.4~2024.2本单位收治的、随访资料完整的80名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40)与实验组(n=40)。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均选择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进行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在对患者的治疗基础上配合应用骨水泥强化治疗,治疗完成后,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38(95.00%),相较于对照组的34(85.00%)来说明显更高,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本研究中,通过在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中配合使用骨水泥强化术,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因此,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在脊柱退变性疾病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增强椎弓根螺钉的固定效果,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是一种有效值得推广的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术在急性脊柱损伤中的应用方法以及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2016年急性脊柱损伤的患者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这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者采用微创椎弓根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手术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进行的时间、手术当中的出血量、切口的长度、骨折愈合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的指标均表现为观察组的患者要明显优于常规组的患者,观察组患者中恢复优良率为72.5%,常规组患者中恢复优良率为62.5%,两组数据对比结果具有较大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椎弓根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对急性脊柱损伤的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提高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手术后的创伤小,患者能够得到快速的恢复,且损伤处有更加良好的愈合效果,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术在急性脊柱创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75例急性脊柱创伤患者行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Cobb's角、伤椎椎体前后缘压缩高度、椎管占位率、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结果术后30d患者的Cobb's角、伤椎椎体前缘压缩高度、椎体后缘压缩高度、椎管占位率分别为(5.02±0.51)?、(5.20±0.66)%、(3.45±0.44)%、(4.63±0.51)%,均显著低于术前30min,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经治疗后,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显著改善,E级患者显著增加(P<0.01)。结论急性脊柱创伤患者行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术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胸腰椎骨折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康复中实施早期功能锻炼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雨后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我院收治的 100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进行治疗,将 100 例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早期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程度、腰椎功能、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 VAS 评分、 ODI评分和 SF-36 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 96.00 %,对照组满意率为 80.00 %, P<0.05。结论 在胸腰椎骨折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术后实施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对于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别利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与后外侧植骨融合的方式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进行治疗,探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将 6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分为Ⅰ组、Ⅱ组,其中Ⅰ组利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Ⅱ组利用后短路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自体骨植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在角度纠正、高度恢复、疼痛方面均差异显著,Ⅱ组优于Ⅰ组,两组均有 2例手术失败,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差异明显,Ⅱ组小于Ⅰ组。结论:与后外侧植骨融合相比,人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的效果更好,值得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效果,探究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6例,按照入组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去骨瓣减压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20例预后较好(52.63%),其中恢复良好8例,中残12例;13例预后较差(34.21%),其中重残9例,植物状态4例,死亡5例(13.16);对照组7例预后较好(18.42%),其中恢复良好4例,中残3例;20例预后较差(52.63%),其中重残15例,植物状态5例,死亡11例(28.9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急性脑膨出、迟发性血肿、再次手术、脑脊液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外伤性脑积水和颅内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比较,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好、并发症少、降低颅内压明显、患者存活率高等优势,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具体的疗效。方法从我院2015年7月~2017年7月,选取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法分为两组,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患者治疗,然后以两组患者颅内压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对两种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在观察组,使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后,观察组的颅内压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呈现较为优异的状况,而且两者之间相差较大,而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参考价值。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时,具有更高的治疗效果,并且不良效果较少,可以被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种截骨方式对胫骨Ilizarov骨搬移术愈合指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2月至2019年4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行胫骨Ilizarov单段骨搬移术治疗的93例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截骨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微创截骨组16例,全部为男性;年龄(37.1±8.3)岁;Gustilo分型:Ⅱ型5例,Ⅲ型11例。骨膜下截骨组57例,男47例,女10例;年龄(39.1±11.8)岁;Gustilo分型:Ⅱ型17例,Ⅲ型40例。骨膜外截骨组20例,男19例,女1例;年龄(37.7±11.2)岁;Gustilo分型:Ⅱ型18例,Ⅲ型2例。比较三组患者愈合指数及Ilizarov方法与应用协会(ASAMI)的功能评分。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9~50个月(平均27.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相关并发症均经过相应处理后治愈。微创截骨组、骨膜下截骨组、骨膜外截骨组的愈合指数分别为(53.09±21.88)、(59.97±33.29)、(46.20±14.11)d/cm,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8)。3组的ASAMI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7.5%、89.5%、90.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截骨方式均可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三种截骨方式的愈合指数及术后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
简介:而骨片钉内固定+植骨术治疗桡骨小头骨折,骨片钉内固定+植骨术MasonⅢ型骨折,作者认为Ⅲ型桡骨小头骨折如果关节面骨折块>3块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重组人BMP-2和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取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重组人BMP-2与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措施,分析手术前后及随访期的指标情况。结果在术后,所有患者的切口均于Ⅰ期全部得到愈合,且无感染以及创面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患者于术前测得Cobb角的愈合趋势较好。在伤椎前缘的高度压缩率方面,术前较术后有显著降低,伤椎的骨缺损发生率为10%(4/40),研究测得本组骨缺损程度在(2.67±0.62)%。显示患者的整体手术效果较为良好。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重组人BMP-2和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可有效地维持椎体的高度,同时降低对伤椎骨的缺损程度以及避免骨缺损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