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室间隔缺损患者40例,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室间隔缺损患者40例,二维超声在两个以上切面见室间隔回声中断。彩色血流显像见室间隔回声中断处有穿隔分流。左房室扩大。当合并肺动脉高压时,肺动脉扩张,右心室扩大及右室壁肥厚。经手术确诊39例,准确率为97.5%,误诊1例,误诊率为2.5%。结论超声心动图对于室间隔缺损有绝对确诊价值,并可以明确室间隔缺损的部位、大小和数目。可以对肺动脉压和左向右分流量进行定量的估测,为选择外科手术选取提供临床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彩超诊断胎儿室间隔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8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22例胎儿单纯室间隔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超声对胎儿进行检查,探讨胎儿室间隔缺损的诊断效果。结果彩超检查结果显示,22例胎儿中20例为室间隔缺损,诊断准确率为90.9%。漏诊2例,1例为膜部室间隔缺损,1例为肌部室间隔缺损。彩超检查结果显示,室间隔缺损中膜周部检测率与漏斗部检测率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彩超检查诊断胎儿室间隔缺损诊断准确率较高,不仅能显示胎儿心脏结构状况,还能通过血流状况显示胎儿室间隔缺损状况,能对较小的室间隔缺损状况进行诊断,临床可将彩超检查作为诊断单纯室间隔缺损的重要手段推广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应用于婴幼儿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0例心动过缓婴幼儿(年龄≤3岁)为研究对象,均具有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指征并行左束支区域起搏,记录术中资料(起搏参数、影像及心电图资料),完善心脏超声检查,术后门诊规律随访。术前及术后资料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0例患儿(男6例、女4例),年龄(1.6±0.7)岁,体重(10.3±2.5)kg,均成功接受左束支区域起搏治疗。术后心电图QRS波时限为(100±9)ms,心室起搏比例为(97±7)%。术后随访时间为6(6,12)个月。术后1周时,10例患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Z值较比术前明显缩小(1.3±0.6 比3.6±1.1,t=9.37,P<0.001),随访期间10例患儿心功能均保持良好,末次随访时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6±4)%。末次随访时起搏电极阈值较比术中稍有升高但均≤1.0 V,在临床可接受范围[(0.8±0.1)比(0.5±0.1)V,t=-5.27,P=0.001];电极感知及阻抗与术中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6±5)比(14±4)mV,(584±88)比(652±86)Ω,t=-0.83、2.26,P=0.426、0.050]。随访期间未见电极脱位、电极故障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婴幼儿,起搏QRS波时限窄且术后心功能保持良好,电极参数稳定。
简介:目的研究胃电起搏对大鼠Cajal间质细胞(ICC)数量和C-kit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ICC在胃电起搏调控胃慢波活动中的作用。方法建立Wistar大鼠胃起搏模型,将大鼠分为起搏组(n=8)和对照组(n=8)。选用适宜的起搏参数以控制胃电慢波,持续刺激1h,连续刺激20d后处死大鼠并取胃窦组织,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和Westernblot方法分析C-kit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和C-kit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起搏组大鼠胃肌间神经丛内C-kit免疫反应阳性产物面积和平均光密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976.76±336.67)vs(1368.23±459.32),P〈0.05;(0.19±0.50)vs(0.12±0.52),P〈0.05],刺激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蛋白表达显著增高[(0.50±0.09)vs(0.29±0.02),P〈0.05]。结论胃电起搏后胃窦肌间神经丛ICC数量增多,参与了胃电起搏调控胃慢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