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jugulo-omohyoid lymph nodes,JOHLN)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内静脉后群淋巴结转移的预警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于本中心行侧颈清扫的患者资料,分析JOHLN与颈内静脉后群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JOHLN预测颈内静脉后群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3.5%、46.4%、82.0%、49.1%、74.1%,上部肿瘤JOHLN预测的准确率为84.3%;本研究有11例出现侧颈跳跃式转移,均有JOHLN转移,其中9例为上部肿瘤,2例位于中部。跳跃式转移中有6例出现颈内静脉后群淋巴结转移,且均为上部肿瘤。结论JOHLN能有效预测侧颈转移的风险。尤其是上部PTC,术前评估JOHLN,可帮助决策侧颈淋巴结清扫,减少再次手术或避免侧颈部过度治疗;对于上部肿瘤,JOHLN可能是癌细胞向侧颈转移的优先通道;JOHLN可能是上部肿瘤发生跳跃式转移的媒介。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MSCs,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经尾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BMSCs,损伤后24h、移植后1、3、5周评价实验动物的神经功能状况,并检测BMSCs在体内迁移、存活以及分化情况,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移植的BMSCs在宿主损伤脊髓中聚集并存活,3~5周后有部分移植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微管相关蛋白(MAP2);BMSCs静脉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改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5周后组织学观察,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损伤区脊髓结构较完整。结论BMSCs经静脉移植后可向脊髓损伤处聚集并存活分化,促进神经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面肌痉挛患者的颈静脉结节厚度对其发病和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135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前在面神经横断面MRI稳态进动平衡序列(FIESTA)图像上测量颈静脉结节厚度。术后第1天按患者症状是否完全缓解将其分为症状完全缓解组(112例)和症状残留组(23例)。比较所有患者患侧和健侧颈静脉结节厚度、颈静脉结节与脑干之间动脉通过情况,以及症状完全缓解组和症状残留组患者患侧颈静脉结节厚度的差异。结果135例患者患侧和健侧颈静脉结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5例患者患侧颈静脉结节与脑干之间动脉通过率(95.6%)明显高于健侧(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症状残留组患者患侧颈静脉结节厚度[(5.13±2.19) mm]明显高于症状完全缓解组[(4.03±1.1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静脉结节增厚与面肌痉挛患者的发病无关,但可能影响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即刻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曲张的组织学和细胞学改变以及c-fos上调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转换的关系。方法2019年1月至6月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31例静脉曲张患者(曲张静脉组)和1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正常静脉组)纳入研究,采集大隐静脉进行实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fos的表达。原代培养VSMCs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和划痕法检测VSM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χ2检验或t检验。结果曲张组静脉管腔扩张,管壁增厚,细胞排列紊乱。与对照组比较,曲张组c-fos和骨桥蛋白(OPN)的mRNA水平明显升高(t=4.872、6.221,P<0.05),且c-fos表达与OP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Α)呈正相关(R2=0.509,P<0.01)。来自曲张组的VSMCs增殖(0.851±0.048比1.493±0.064,t=13.990,P<0.05)和迁移(0.403±0.032比0.708±0.033,t=9.335,P<0.05)能力显著增强。此外,曲张组VSMCs的c-fos蛋白表达显著上调(t=17.270,P<0.05),伴随着α-SMA的降低(t=3.329,P<0.05)和OPN的增加(t=5.990,P<0.05)。结论病变标本中c-fos的表达水平上调,同时表型标志物(OPN/α-SMA)也发生改变。曲张组原代培养的VSMCs具有增强的增殖和迁移能力。c-fos的上调可能在VSMCs表型转换中起作用,进而参与静脉曲张的发病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腿内侧一蒂两瓣桥式带蒂转移修复对侧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2例对侧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均以胫后动脉为蒂小腿内侧筋膜瓣联合内侧半比目鱼肌瓣桥式带蒂转移术治疗。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18~53岁,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2 cm×8 cm~18 cm×9 cm。筋膜瓣、肌瓣和血管蒂表面行一期中厚网状游离植皮,供区直接缝合。小腿内侧一蒂两瓣移植成活后,再行断蒂术。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筋膜瓣和肌瓣全部成活,术后均未发生血管危象。1例发生肌瓣远端小块植皮坏死,经2周换药处理后愈合。术后随访2.5~4.5年(平均3.8年),受区和供区外形较好,疗效较满意。结论小腿内侧一蒂两瓣桥式带蒂转移修复方法适用于治疗小腿仅有1条主要血管的软组织缺损的治疗,可减轻对供区的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上肢手术患者应用抽签法随机分为Ⅰ组(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组)和Ⅱ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每组30例。Ⅱ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单次肌间沟臂丛阻滞,术后行自控静脉镇痛。Ⅰ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段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静息及运动)、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结果Ⅰ组术后4、8、12、24、48h的静息及运动时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相应时间段的Ⅱ组(P<0.05或P<0.01)。Ⅰ组的镇痛满意率(27/30)显著高于Ⅱ组(6/30)(P<0.01)。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有效缓解上肢手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成肌细胞外泌体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肌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经体外培养成肌分化,提取成肌细胞外泌体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孵育,诱导其向骨骼肌分化,检测成肌分化以及各生长因子分泌变化。结果通过酶消化分离、差速贴壁提取的肌卫星细胞,Pax7表达阳性,增殖、分化后Myogenin、Desmin及Myosin表达阳性,Desmin流式细胞鉴定阳性率为94. 5%。超速离心法提取到圆形或椭圆形的成肌细胞外泌体,外形呈杯状,磷钨酸负染;WB检测CD9、CD63、CD81及TSG101表达阳性。GFP标记的外泌体可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摄取。外泌体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同孵育,3 d后Myogenin表达阳性,6 d后Desmin与Myosin表达阳性。ELASA检测细胞上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IGFⅠ)、肝细胞生长因子(heptocyte growth factor,HGF)及成纤维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水平明显升高。结论成肌细胞外泌体在体外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肌分化,刺激各种生长因子分泌可能是外泌体促进细胞增殖、分化的机制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纯肌间沟臂丛麻醉、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与臂丛联合颈丛(颈深+颈浅)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I-II级的锁骨骨折病人90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A组选择肌间沟臂丛麻醉;B组选择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C组选择臂丛联合颈丛(颈深+颈浅)阻滞麻醉。记录并分析3组病例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及围术期生命体征变化。结果B、C组麻醉阻滞效果完善,明显优于A组;3组病人生命体征基本平稳,C组麻醉并发症略高于A、B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麻醉应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麻醉效果佳,不良反应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结合腹壁小切口行子宫肌壁间肌瘤切除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将收治的43例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腹腔镜结合腹壁小切口行子宫肌壁间肌瘤切除术(LAM)组21例,腹腔镜子宫肌壁间肌瘤切除术(LSHM)组2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LAM组手术时间为(63±20)min,术中出血量为(78±30)mL;LSHM组手术时间为(101±28)min,术中出血量为(108±40)mL,两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LAM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3±0.2)d,LSHM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0±0.5)d,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合腹壁小切口行子宫肌壁间肌瘤切除术充分结合腹腔镜与开腹术的优点,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术后发生宫内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妊娠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例IVF-ET术后宫内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妊娠诊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冷冻移植2枚胚胎后妊娠,孕40 d,B超示宫内早孕合并右侧宫角肌层内妊娠,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行腹腔镜下子宫肌壁间妊娠清除术,术后宫内妊娠给予加强保胎治疗,现患者孕20周,宫内单胎妊娠。结论IVF-ET患者行多胚胎移植增加异位妊娠风险;IVF-ET术后宫内妊娠合并子宫肌壁间妊娠治疗方式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和患者自身意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间入路(paraspinal approach)法联合神经监测技术(intraperative neuromonitoring, INM)在甲状腺手术中保护喉上神经(surperior laryngeal nerve,SLN)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符合条件的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甲乳外科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患者21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n=129例)采用常规颈白线入路手术,观察组(n=8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肌间入路联合INM,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有无SLN损伤等。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对照组和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6.64±4.10)ml和(16.58±3.90)ml(t=0.086,P=0.931);手术时间分别为(74.52±17.94)min和(72.06±15.31)min(t=0.792, P=0.43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SLN显露方面,对照组(134/180)明显低于观察组(98/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2,P=0.003);术后对照组出现暂时性SLN损伤6例,观察组未出现SLN损伤,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2,P=0.044)。结论肌间入路联合INM对SLN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甲状腺癌手术的安全性和时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在尺桡骨双骨折手术中行臂丛肌间沟径路联合尺神经阻滞与单纯臂丛肌间沟径路阻滞的效果。方法实行尺、桡骨双骨折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患者40位,年龄18~75岁,ASA1~2级。随机分为两组。臂丛肌间沟径路阻滞组(A组),臂丛肌间沟径路联合尺神经阻滞组(B组),每组20例。结果A组病人术中情况与T0比较,HR、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术中情况与T0比较,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分别比较HR、MAP,在T1、T2、T3、T4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SPO2在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追加静脉麻醉药。结论尺桡骨双骨折病人手术行臂丛麻醉时,选用肌间沟径路联合尺神经阻滞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达到了和全身麻醉一样的效果,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的0.5%罗哌卡因的合理剂量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诊治的80例上肢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入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50ml0.5%罗哌卡因,实验组采用20ml0.5%罗哌卡因,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尺神经、桡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以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手术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时采用20ml0.5%罗哌卡因效果理想,镇痛时间长,能降低不良反应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伴随着临床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臂丛神经阻滞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临床中以往臂丛神经阻滞都是以斜角肌间沟法或腋路法进行麻醉阻滞,但是通过临床统计发现单一性的阻滞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临床中有较高可能性发生阻滞不全的现象。对此,为了更好的提高临床手术水平,本文以某研究为例,探讨臂丛神经阻滞中斜角肌间沟复合腋路法的应用价值,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理论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