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丹桂通脉汤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规范治疗,治疗组在西医规范治疗基础上,口服丹桂通脉汤治疗,每日一剂,疗程21日。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BNP的变化,两组治疗副作用及停药率,并做统计学处理,比较其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临床症状、体征治疗后均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血液中BNP含量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桂通脉汤可明显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左室收缩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血浆BNP含量,从而改善机体血液循环,减轻心衰临床症状。
简介:采写这篇稿子的时候,距离7月26日中国武术职业联赛揭幕战只有短短的30天。我们无法将WMA的每一个日子从头品味,细细摩挲。无论您对电视中直播的比赛是失望还是接受、喜爱,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从一个不同的角度让您看到更加真实的WMA。赛程过半,跟踪采访,有很多感动。夜以继日的工作人员,顽强拼搏的运动员,团结一心的俱乐部……最让我感动的是六大俱乐部六位董事长。六位老总,六位传奇人物,他们大都是成功的企业家,更是尽职的武林中人。30天,他们有的飞来飞去,一边忙着各自领域的事业,一边关心训练,关注赛事,有的干脆驻扎黄山赛场,与运动员同吃同住,甘苦与共。比赛的胜利可以带来喜悦、失败,或许可以带来更多的感悟。在金钱和精力投入的同时,他们更全身心投入的是对武术深深的感情。本刊记者独家专访WMA六大俱乐部董事长,听他们敞开心扉,娓娓道来最真实的内心独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38分子介导烧伤小鼠缺血缺氧性心肌损伤的机制。方法随机选取8周龄CD38-/-雄性小鼠和野生型(WT)雄性C57BL/6J小鼠各20只构建烧伤模型,动物实验分为WT对照组、CD38-/-对照组、WT烧伤组、CD38-/-烧伤组各10只,烧伤24 h后取材进行实验。利用出生1 d的小鼠乳鼠培养原代心肌细胞构建细胞缺血缺氧模型。细胞实验分为WT常氧组、CD38-/-常氧组、CD38-/-+Ad-CD38常氧组、WT缺血缺氧组、CD38-/-缺血缺氧组、CD38-/-+Ad-CD38缺血缺氧组。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及细胞活性明确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损伤程度;电镜检测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免疫印迹检测心肌细胞中CD38蛋白及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心肌细胞线粒体活性氧(MitoSOX)水平;凋亡试剂盒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小动物超声仪检测小鼠心功能。结果(1)动物实验:WT烧伤组CD38表达水平显著高于WT对照组(P<0.001),CD38-/-烧伤组心功能明显优于WT烧伤组[射血分数:(84.70±2.31)%比(76.10±2.96)%;短轴缩短率:(48.90±5.00)%比(38.10±2.80)%](均P<0.001)。(2)细胞实验:WT缺血缺氧组CD38表达水平高于WT常氧组(P<0.05);CD38-/-缺血缺氧组LDH释放水平、心肌细胞凋亡率、MitoSOX水平均显著低于WT缺血缺氧组和CD38-/-+Ad-CD38缺血缺氧组[(11.2±3.0)%比(18.2±3.4)%和(17.6±4.0)%、(13.0±2.8)%比(23.1±4.9)%和(23.3±6.0)%、(162±11)%比(228±18)%和(220±18)%](均P<0.001),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细胞色素C也有相似结果(均P<0.001);细胞活性均显著高于上述两组(0.355±0.043比0.280±0.051和0.291±0.024)(均P<0.05)。电镜结果显示CD38-/-缺血缺氧组心肌细胞内线粒体结构优于WT缺血缺氧组及CD38-/-+Ad-CD38缺血缺氧组。结论心肌细胞内高表达的CD38分子促进线粒体凋亡因子释放,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介导烧伤小鼠缺血缺氧性心肌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评估CT主观视觉评价法和客观测量肠壁最大密度相对强化值对闭袢性肠梗阻患者肠缺血并发症的诊断效能,探讨肠壁最大密度相对强化值测量法量化评估肠壁缺血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闭袢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男46例,女36例,年龄19~78(52±18)岁。根据手术及病理结果,分为肠缺血组(50例)和无缺血组(32例),其中肠缺血组又分为缺血坏死组(28例)和单纯缺血组(22例)。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对其CT图像进行主观视觉评估,判断有无合并肠缺血;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判断两名医师对肠缺血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客观测量平扫、静脉期肠壁CT值最大值,并计算相对强化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缺血坏死组、单纯缺血组和无缺血组肠壁各期CT最大密度值及相对强化值差异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最大密度相对强化值对肠壁缺血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AUC)。结果观察者1和观察者2对肠缺血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62.0%、87.5%、88.6%、59.6%、72.0%和58.0%、93.8%、93.5%、58.8%、72.0%。观察者间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47。肠缺血坏死组、单纯缺血组、无缺血组的平扫CT值分别为(53.7±9.7)、(45.7±7.2)和(44.7±7.0)HU,增强CT值分别为(60.5±10.1)、(65.0±11.6)和(87.0±15.8)HU,相对强化值分别为(6.8±8.4)、(19.2±12.4)和(44.7±16.2)HU,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两两比较,平扫CT值在肠缺血坏死组高于单纯缺血组和无缺血组,增强CT值无缺血组高于肠缺血坏死组和单纯缺血组,相对强化值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扫CT值在单纯缺血组与无缺血组间、增强CT值在缺血坏死组与单纯缺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最大密度相对强化值<19.5 HU为界,诊断的灵敏度为96.9%,特异度为74.0%,AUC为0.947;以增强CT值<66.5 HU为界,诊断的灵敏度为93.8%,特异度为60.0%,AUC为 0.903。肠壁最大密度相对强化值对肠缺血的诊断灵敏度(96.9%)高于主观视觉评价法(62.0%、58.0%)(P<0.001)。结论CT肠壁最大密度相对强化值可量化评估小肠缺血状态,临床诊断闭袢性肠梗阻患者有无合并肠缺血较主观视觉评价法更敏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浓度常压氧干预治疗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1只,均切除右侧肾脏建立孤肾模型,2周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高浓度常压氧+缺血再灌注组(NBHO+I/R组),S组仅分离左侧肾蒂,不给予缺血处理;I/R组和NBHO+I/R组分离左侧肾蒂并用无创动脉夹致左肾缺血45 min,再灌注24 h后,将3组大鼠置于密闭氧舱中,S组和I/R组吸入常规浓度氧气(21%),NBHO+I/R组吸入高浓度氧气(60%),每天1次,每次2 h,持续7 d。术后第7天,通过大鼠眶静脉取血测量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取大鼠左侧肾脏,测量肾脏组织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通过实时定量PCR(q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脏组织中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mRNA和蛋白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肾脏组织中Keap1和Nrf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相比,I/R组和NBHO+I/R组大鼠血清尿素氮[(10.7±1.7)mmol/L、(8.4±1.0)mmol/L比(6.1±1.3)mmol/L,均P<0.05]和肌酐[(81.0±3.7)μmol/L、(62.9±3.4)μmol/L比(48.3±2.9)μmol/L,均P<0.05]水平均增加,但NBHO+I/R组较I/R组降低(均P<0.05);I/R组和NBHO+I/R组肾脏组织MDA含量[(10.5±1.0)μmol/L、(8.6±0.8)μmol/L比(6.5±0.5)μmol/L,均P<0.05]均增加,但NBHO+I/R组较I/R组降低(P<0.05);I/R组和NBHO+I/R组肾脏组织SOD含量均下降,但NBHO+I/R组较I/R组增加(P<0.05)。与S组相比,I/R组和NBHO+I/R组肾脏组织中Keap1 mRNA和蛋白含量均降低,其中NBHO+I/R组下降最多(均P<0.05);I/R组和NBHO+I/R组肾脏组织中Nrf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其中NBHO+I/R组增加最多(均P<0.05)。术后病理结果提示,与S组相比,I/R组和NBHO+I/R组肾脏组织病理损伤均加重,但NBHO+I/R组损伤程度较I/R组减轻。结论高浓度常压氧干预治疗可能通过激活Keap1-Nrf2信号通路,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性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因AAD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救治的1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6例,女69例;按照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入院时IMA水平;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估IMA对AAD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组AAD患者院内全因死亡42例,存活153例,死亡率为2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143,95%CI:1.247~4.826,P=0.011)、Stanford A型(OR=6.751,95%CI:3.189~14.291,P<0.001)、药物治疗(OR=5.133,95%CI:2.463~10.700,P<0.001)及IMA水平(OR=4.452,95%CI:2.231~8.953,P=0.004)是AAD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是AAD患者院内死亡的保护性因素(OR=0.195,95%CI:0.093~0.406,P<0.001)。IMA预测AAD患者院内死亡的AUC为 0.838(95%CI:0.774~0.901,P<0.001),最佳截断值为86.55 U/ml,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75.2%。结论IMA可对AAD患者进行危险评估,入院时IMA水平是AAD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IMA水平较高者,应及早进行手术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患者ABCD2评分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的的关系。方法按照ABCD2评分将130例TIA患者划分为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三组,并比较各组患者血清hs—CRP平均水平的差异.结果三组hs—CRP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2+hs-CRP评分法和ABCD2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754(0.660-0.889)和0.702(0.601-0.803)。结论TIA患者ABCD2评分与hs-CRP正相关,ABCD2+hs-CRP评分法的临床价值高于ABCD2评分法。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Doppler,TCD)检测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及正常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估及预测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病情及预后。方法对2010年4月-2010年8月期间共45例临床诊断为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及20例正常新生儿分组进行比较,对其TCD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大脑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S可升高或降低,舒张末期峰值流速D降低明显,S/D升高,阻力指数RI明显增高,尤其以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较敏感。45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中大脑动脉的舒张末期峰值流速较高(D〉10cm/s),S/D较低(〈3.0),RI较低(〈0.63)的患儿预后较好。结论运用TCD检测新生儿大脑动脉的血流情况,分析血流速度,S/D比值,RI值,对评估及预测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病情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的临床效果,为治疗TIA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选取在我院2015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TIA患者临床资料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39例。对照组应用拜阿司匹林治疗方法,观察组应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TIA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TIA复发率以及治疗前后TIA患者凝血功能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44%(38/39),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05%(32/39),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IA复发率为5.13%(2/39),对照组TIA复发率为20.51%(8/39),观察组TIA复发率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IB(纤维蛋白原)、PT(凝血酶原时间)、PLT(血小板计数)、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FIB、PT、PLT、APTT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TIA患者的临床效果远远高于拜阿司匹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合并室性心律失常(VA)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8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盐酸胺碘酮片,第1周200mg、tid;第2周200mg、bid;第3周及以后200mg、qd,规律服药12周。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或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心律失常的变化,监测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抗心律失常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源性猝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EVF)改善程度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探讨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效果,总结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80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抛硬币方式,将其随机划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总结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疗效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5.00%,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0.7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治疗前各项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就LVEF、LVED、LVES指标,两组患者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更优;就HR、DBP、SBP指标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就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选择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手段,可切实改善心功能指标,降低患者心率及血压,以此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