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 探讨 学校肺结核流行病学特点及互联网模式防控机制。 方法:选取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 6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的学校肺结核 患者 520 例作为对象,查阅患者病历资料,对学校肺结核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并 采用 SPSS18.0 软件进行处理;针对学校肺结核特点分析近 3 年学校肺结核流行病学特点。对确诊的学校 肺结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60 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模式防控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互联网模式防控教育,开展为期 3 个月的结核病健康防控教育干预,比较两组知晓率。分别于干预前后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对两组患者对肺结核防控知识知晓率进行对比。结果: 学生肺结核人群 520 例,涂阳肺结核 167 例; 发病率前三位的分别为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高原地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的特点。方法 临床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高原地区(海拔>2000m)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进行心电图检查。分析不同T波倒置情况、不同ST段下移程度、不同ST段下移导联数以及不同心电图QRS波时限患者比例情况,分析高原地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点。结果 T波无倒置、T波倒置<2mm以及T波倒置≥2mm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段下移≥1mm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明显大于ST段下移<1m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段下移导联数≥6个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明显大于ST段下移导联数<6个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患者单支病变、双支病变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RS波时限≥100ms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明显大于QRS波时限小于100ms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患者单支病变、双支病变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原地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出现ST段下移≥1mm、ST段下移导联数≥6个以及QRS波时限≥100ms,表明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较多,心肌缺血严重,预后不良。心电图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合对高原地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高原地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的特点。方法 临床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高原地区(海拔>2000m)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进行心电图检查。分析不同T波倒置情况、不同ST段下移程度、不同ST段下移导联数以及不同心电图QRS波时限患者比例情况,分析高原地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点。结果 T波无倒置、T波倒置<2mm以及T波倒置≥2mm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段下移≥1mm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明显大于ST段下移<1m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段下移导联数≥6个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明显大于ST段下移导联数<6个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患者单支病变、双支病变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RS波时限≥100ms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明显大于QRS波时限小于100ms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患者单支病变、双支病变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原地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出现ST段下移≥1mm、ST段下移导联数≥6个以及QRS波时限≥100ms,表明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较多,心肌缺血严重,预后不良。心电图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合对高原地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诱发重症肌无力危象临床特点及危象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间收治入院的应用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治疗的63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按照是否发生重症肌无力危象将其分成两组,分别在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4天、1周、2周、3周及4周采用临床绝对评分判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采用临床相对评分观察病情变化,同时分析导致重症肌无力危象的危象因素。结果本组患者中19例(30.16%)患者发生重症肌无力危象(观察组),其余44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在治疗后4d临床绝对评分显著升高,而1周后下降,2周后较入院时低,而对照组经治疗后临床绝对评分降低,第2周较入院时低。而临床相对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1周逐渐增加,4周后高于治疗后第4d,对照组逐渐增加,至治疗后第3周较治疗后第4天高。且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感染、临床绝对评分升高、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均是诱导重症肌无力危象独立因素。结论临床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时,应严格筛查排除危险因素,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及时发现危象,并予以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等方法缓解病情,提高临床抢救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应用鼻饲喂养时出现不耐受的相关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11月至2018年7月间收入的所有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69例鼻饲患者进行调查,所有患者中包括46例患者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其发生率为66.67%,对所有患者的喂养不耐受状况进行分析,探究喂养不耐受的主要原因,分析其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导致患者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原因,主要以低蛋白血症、白细胞升高、低钾血症为主,而应激性溃疡和高热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发生鼻饲喂养不耐受的状况。结论在神经外科鼻饲患者中,导致患者发生鼻饲喂养不耐受的因素较多,主要与患者的各种病症状况和并发症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患者存在应激性溃疡或其他相关病症时,其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会出现明显提高,所以应当及时进行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不同下壁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特点分析。方法:对我院在2021年1月份至2021年12月份收治的8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成员。将这80例成员分成了甲组与乙组和丙组,甲组和乙组各有30例病人,丙组有20例病人。这80例病人入院均进行了心电图检查。甲组的病人中在Ⅱ、Ⅲ以及aVF中有两个以上的的导联出现了ST段抬高。乙组的病人则有两个导联以上的ST段压低,丙组的病人中则有两个以上的ST段改变。对甲组、乙组和丙组病人的CK最大值包括左室射血分数进行比较。结果:三组病人当中CK值A组最低,左室射区分数甲组最高。甲组的病人有90.00%绕过了心尖的左前降支的中断,剩余的病人在右冠状动脉的近段。乙组的病人无绕过心尖的LAD,而有73.33%的病人在非绕过心尖的LAD的近段;丙组有60.00%的病人为非绕过心尖的LAD,有35.00%的病人在非绕过心尖的LAD近中段,组间差异显著,P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与不合理使用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01月-2023年01月间146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分析发生特点及与不合理使用之间的关系。结果: 146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因抗菌药物使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共87例,其中头孢菌素类46例,占比52.87%,青霉素类药物16例,占比18.39%,喹诺酮类15例,占比17.24%,大环内酯类8例,占比9.20%,其他2例,占比2.30%;其中以皮疹为主要不良反应,其次为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1例使用头孢曲松钠后发生喉头水肿严重不良反应。87例使用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中,因不合理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有27例,占比31.03%。结论: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以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为主,多见皮肤过敏、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是重要原因,因此加强临床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心理特点,并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心内科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共7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个体化健康宣教。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和信任度评分,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结果:观察组满意度评分和信任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
简介:目的探讨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躯体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收集分析32例因急性脑梗死入院,住院期间证实患非颅内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中男23例,女9例,平均年龄(47.1±3.2)岁。32例患者均急性起病,发病前均无躯体疼痛,主要症状为局灶神经功能缺损。11例患者有一种或多种脑卒中危险因素。偏瘫14例,失语7例,其他包括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复视、眩晕、构音障碍、单眼黑朦等。外周血D-二聚体增高20例,CA-l25增高22例,CA-l99增高24例。弥散加权成像(DWI)均累及多支动脉供血区,20例累及双侧前循环和后循环,12例累及双侧前循环。病灶累及小脑半球2例,大脑半球脑叶皮层下14例;大脑半球深部7例,基底节、丘脑、内囊各2例,脑干3例。心脏彩超均无发现异常,CT血管造影(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7例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27例头部DWI出现2个以上同一颅内不同动脉供血区的分散小病灶。肿瘤类型按部位,肺癌最多见,按病理类型分腺癌多见。恶性肿瘤确诊时间多为脑梗死发生后3-14d,确诊时14例已发远处转移。脑梗死后30d,预后良好12例,预后不良19例,死亡1例。结论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常缺乏传统脑卒中危险因素,其外周血D-二聚体和肿瘤抗原水平升高、脑内多发性脑梗死灶、血液高凝状态均与脑梗死的发病有关。静脉溶栓治疗恶性肿瘤并发脑梗死的安全性尚待研究,临床目前偏向于接受重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更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 目的:创伤性膝关节脂血症的 CT及 MRI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研究。 方法:选取 2018年 6月 -2019年 12月至我院诊治的 40例创伤性膝关节脂血症进行研究,分别使用 CT及 MRI进行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特点,并记录诊断准确性。 结果: 40例患者, CT影像、 MRI影像中均有明显的脂液平征, CT影像可见关节囊内各成分密度改变, MRI影像有明显的脂肪信号。 CT诊断确诊 38例, MRI诊断确诊 40例,两种检查方式均有极高准确性, MRI略高,无显著差异( P> 0.05)。 结论:在创伤性膝关节脂血症影像学检查时, CT及 MRI有各自的影像学特点,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性均较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异位妊娠孕囊、卵巢小黄体囊肿的多普勒超声影像学特征,探讨多普勒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60例异位妊娠孕囊患者纳入A组,同期60例卵巢小黄体囊肿患者纳入B组。对比分析两组的超声影像特点。结果:A组孕囊小于B组囊肿(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护理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1 月收治的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共 88 例,并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 44 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实验组则采用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本文采用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来评价两组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护理特点。结果 经不同的手术治疗后,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 7.2±2.3 ) d ,实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 5.4±1.9 ) d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15.91%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4.55% ,略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显著,不仅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并发症发生几率也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个腔隙性梗死病灶的临床特点及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2h以内发生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artery,MCA)深穿支供血区域单个腔隙性梗死患者60例,将其根据梗死部位及载体动脉是否存在病变分为2组:腔隙性脑梗死伴有MCA病变组和腔隙性脑梗死不伴有MCA病变组,分别对这2组的病人进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性别、年龄、高血压、血压变异性、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吸烟)、临床特点(NIHSS评分、白质高信号)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3月后mRS评分比较。结果:两组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吸烟、血压变异性、NIHSS、白质高信号及抗血小板物治疗3月后mRS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据梗死部位及MCA病变,提示了MCA深穿支单个腔隙性梗死临床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多样性。因此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出现糖皮质激素(GC)性白内障的临床特点。方法:本研究以2020.01~2023.10为期限,受试者为40例出现GC性白内障的PNS患儿,针对全部患儿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0例患儿中女10例,男30例,年龄中位值8岁;其中单纯GC性白内障28例,同时伴GC性高眼压与GC性青光眼2例,伴GC性青光眼1例,伴GC性高眼压9例;患儿GC日剂量中位值18.5mg/m ,给药时间累及中位值505d,累计剂量中位值8505mg/m 。结论:PNS患儿出现GC性白内障的风险较高,所以还需加强用药教育和眼科评估,以保障疗效,减少副作用,进而确保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