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门静脉高压是一组由门静脉压力持久增高引起的证候群,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目的 探讨 CT 平扫及增强检查在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的患者中的成像特点。方法 将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1 月收治的肝硬化门脉高压伴有脾功能亢进的患者 60 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排除肝硬化、肝转移瘤及没有造成门静脉系统血液动力学改变的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 60 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行 CT 平扫及增强检查所测得门静脉强化峰值时间分别再延迟 3、 5、 7、 9 s 接受检查,比较两组门静脉主干强化峰值时间、肝实质的密度差值( P-Ll值和 P-L2 值)、图像质量评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门静脉主干达到强化峰值时间分别为( 51.12±11.21)、( 34.53±7.12) s,观察组长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门静脉主干达到强化峰值后第 3、 5、 7、 9 s 的 P-L1 值分别为( 53.12±7.43)、( 64.19±6.36)、( 78.39±7.18)、( 55.13±6.68) Hu, P-L2 值分别为( 34.56±4.03)、( 38.21±4.39)、( 63.09±5.15)、( 49.31±5.07) Hu,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 4.59±1.25)、( 5.82±1.42)、( 7.69±1.79)、( 6.83±1.58)分, 7 s 与 3、 5、 9 s 时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门静脉主干达到强化峰值后第 3、 5、 7、 9 s 的 P-L1 值分别为( 114.41±11.15)、( 91.09±8.21)、( 74.38±11.52)、( 54.02±9.61) Hu, P-L2 值分别为( 73.23±8.43)、( 52.12±7.09)、( 43.38±6.74)、( 38.13±6.47) Hu,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 8.69±1.02)、( 6.82±1.31)、( 5.97±1.23)、( 5.81±0.89)分, 3 s 与 5、 7、 9 s 时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 与正常人比较,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的患者的门静脉主干达强化峰值的时间延长,且在到达峰值 7 s 后成像最佳,图像质量最高。 关键词: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 CT 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成像特点及病因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省新昌县人民医院诊治的SAH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CTA及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CTA与DSA的检测结果。结果以DSA结果为"金标准",68例SAH患者中,DSA正确检出动脉瘤44例,动静脉畸形16例,正常8例。CTA正确检出61例,其中检出动脉瘤45例,动静脉畸形16例,正常7例,误诊1例动脉瘤,诊断符合率为98.53%(67/68)。CTA和DSA在检测瘤体宽度及瘤颈宽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3 ± 0.75)mm比(6.58 ± 0.77)mm、(3.55 ± 0.47)mm比(3.49 ± 0.45)mm](P > 0.05)。结论CTA对SAH的病因诊断具有无创、快速、便捷等优点,有助于临床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难度的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传统疝气修补术与无张力疝气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用于临床研究的100例腹股沟疝患者是由我院自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内收治的,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个临床研究小组,每组患者人数50例;对观察组的患者采用无张力疝气修补术治疗,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疝气修补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均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疝气修补术相比,无张力疝气修补术在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中治疗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值得广大医护人员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膝关节损伤的影像特点及其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7月间,入我院进行疑似膝关节损伤临床诊疗病患100例为研究对象,均已由膝关节镜检确诊,均实施CT诊断(对照组)与磁共振成像诊断(观察组),遂对组间诊断检出率进行比对。结果:经比对,观察组检出率同关节镜镜检概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出率较关节镜检出率显著要低,同时观察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膝关节受损患者临床诊疗期间,采取MRI诊断相较于CT诊断应用效果更为良好,检出率更高,可有效利用形态变化、信号强弱对受损程度进行判定,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针对CT血管成像与CT灌注成像联合应用取得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本院选择从2021年1月到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患者群体中挑选80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对CT灌注成像、CT血管成像检查,对比两种单一方式及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成像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CT灌注成像最终的检查诊断结果的特异度和准确率相较于CT血管成像检查明显提升,并且二者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P<0.05)。二者联合检查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则明显高于单一的检查方法,彼此之间的数据差异较为明显(P<0.05)。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临床诊断治疗的过程中CT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二者的联合应用最终取得的结果精准性明显高于单一的检测方法,并且能够针对患者脑组织的缺血状况进行评估,可以为后续的疾病治疗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
简介:摘要在血管内团注对比剂以后,在碘对比剂的首次循环过程中使血管内的密度明显升高,大大高于周围非血管结构的软组织。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血管内外结构的明显密度差别,利用CT后处理技术选择性显示高密度的血管结构,即CT血管成像。由于人体中骨组织CT上始终呈高密度,所以在CT血管成像过程中,仅采用密度差别的选择性显示技术并不能去除骨骼结构,这是CT血管成像不同于MR血管成像的特点。在血管与骨结构重叠的部位,可能会影响血管的显示,可能需要更细致的调整与去除。但是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点,参考周围的骨骼结构,方便对血管的定位。随着多层螺旋CT设备的进展,CT血管成像具有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力高的特点,已能够应用于全身各部位的血管,乃至冠状动脉检查。对于腹部肝脏血管的检查也是CT血管成像的一个重要部分,可在患者一次屏气条件下快速完成对腹部的大范围扫描,同时也可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更精细的期相设置与检查,因此临床检查应用的数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在肝脏CT血管成像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