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临床救治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64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作为观察目标,按照不同救治方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32例患儿应用综合抢救护理,参照组32例患儿应用常规抢救,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结果研究组抢救成功率达100%,无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6%,参照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5.6%、34.3%、43.8%,两组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有效的综合抢救护理措施可显著降低重度窒息新生儿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积极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早期母婴抚触运用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在我科的20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一般护理,而观察组则运用早期母婴抚触,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新生儿出生时的体温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出生后1h、2h以及4h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体温明显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母乳喂养成功率较高,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同时,两组的母乳喂养评分、持续吮吸时间以及开始母乳喂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将早期母婴抚触运用在新生儿护理中,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母乳喂养成功率,还能使新生儿体温提高,预防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患儿。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的体重情况、黄疸及排便情况、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的体重下降值小于对照组患儿、出院时与出生时的体重差大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患儿的对比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儿的黄疸情况及排便情况均好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患儿的对比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患儿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疾病症状,促进患儿健康发育,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内科对新生儿营养不良的护理方法,改善新生儿营养不良的整体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4月来我院小儿内科就诊的90例营养不良的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护理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进行一般的常规的护理方式,护理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人性化护理。结果在对小儿内科的新生儿实行一定阶段的护理后,其中,护理组小儿的营养不良得到明显的改善,护理组治愈44例,无效1例,治愈率达到97.8%,对照组治愈34例,无效12例,治愈率达到75.6%。护理组患儿的营养不良得到明显的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营养不良的新生儿进行人性化护理,可以得到明显的护理效果,结果显著,表明了合适的护理方法可以降低新生儿营养不良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醒脾养儿颗粒对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腹泻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采用醒脾养儿颗粒治疗,比较两组的腹痛停止时间、腹泻次数正常时间、大便细菌培养恢复正常时间、大便性状变稠时间、腹泻停止时间和大便镜检正常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腹泻次数正常时间、大便性状变稠时间、腹痛停止时间、腹泻停止时间、大便细菌培养恢复正常时间和大便镜检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脾养儿颗粒对小儿腹泻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生儿黄疸采用光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蓝光治疗,5d后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变化水平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8h、24和48h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237.12±13.67)?mol/L、(130.26±6.12)?mol/L和(67.52±3.46)?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0.24±17.86)?mol/L、(174.51±11.79)?mol/L和(90.24±7.03)?mol/L(P<0.05);治疗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3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74%(P<0.05)。结论采用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能够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降低患儿胆红素水平,临床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第二产程时长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2月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319例,根据第二产程时长的不同分钟,第二产程时长<1h为A组(219例),第二产程时长≥1h且<2h为B组(84例),第二产程时长>2h分为C组(16例),对这三组新生儿的平均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A组与B组的平均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平均Apgar评分(8.26±0.56分)明显低于A组(9.03±0.47分)和B组(8.96±0.76分)(P<0.05),C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18.75%)亦高于A组(4.1%)和B组(8.33%)(P<0.05)。结论第二产程在2h内的新生儿在平均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但随着第二产程的增加,新生儿的窒息率增加而导致新生儿评分下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位产钳术的临床应用及对母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本院行低位产钳术产妇46例临床资料展开回顾分析,记录产妇并发症和新生儿并发症。结果在产妇并发症方面,本次所有产妇均成功分娩,9例产妇有并发症出现,占19.56%。其中5例产妇阴道裂伤,2例产妇产后出血,2例产妇宫颈裂伤,1例产妇感染;在新生儿并发症方面,本次助产新生儿中,8例新生儿窒息,其中2例新生儿属于重度窒息,发生率17.4%,7例新生儿面部存在有擦伤,发生率15.2%,4例新生儿头皮存在血肿,占8.7%,未出现严重母婴并发症。结论低位产钳术能够实现对母婴健康的有效保护,应用地位产钳术,严格控制低位产钳术适应证,选择经验丰富临床医师,做好头盆位置判断,可以在保证母婴安全前提下实现对分娩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