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新生脑损伤是指在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脑部受到损伤,可能导致神经发育障碍、智力低下等严重后果。宫内感染是指孕妇子宫内感染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这些病原体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进入胎儿体内,对胎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近年来,随着新生重症监护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宫内感染新生得以存活,但脑损伤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宫内感染对新生脑损伤的影响及发病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病历资料,收集患儿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出生体重、孕周等)、感染病原体类型、感染途径、病程经过、治疗方式以及出院时神经系统检查结果等数据。根据新生脑损伤的诊断标准,将病例分为脑损伤组和对照组(非脑损伤组)。比较两组间的一般资料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宫内感染与新生脑损伤的关系。结果:1. 比较两组间性别、出生体重、孕周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感染病原体类型 宫内感染主要以细菌感染为主,占60%;病毒感染占30%,其他病原体感染占10%。对照组则以病毒感染为主,占50%;细菌感染占30%,其他病原体感染占20%。3. 感染途径 主要为上行感染,即病原体通过母体进入胎儿体内,占70%;其他途径如母婴血行传播、产道感染等占30%。4. 病程经过 两组间病程经过无明显差异,均表现为发热、黄疸等症状,治疗后部分患儿症状好转,但仍有一部分患儿出现脑损伤表现。5. 脑损伤发生情况 宫内感染组新生的脑损伤发生率为40%,明显高于非宫内感染组的10%(P<0.05)。且感染程度越重,脑损伤发生率越高,重度感染组脑损伤发生率高达70%。结论:宫内感染是新生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 炎症反应:宫内感染时,病原体产生炎症反应,释放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等,这些因子可损伤脑血管,导致脑损伤。2. 氧化应激:感染时产生的氧自由基可损伤脑血管内皮细胞,引发氧化应激反应,进一步加重脑损伤。3. 脑血管损伤:宫内感染时,病原体可能直接侵犯脑血管,导致血管炎、血管破裂等损伤,进而引发脑损伤。

  • 标签: 宫内感染 影响因素 早产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精细化护理干预在NICU新生肺炎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NICU收治的80例新生肺炎患儿,应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这80例患儿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患儿,针对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儿予以精细化护理干预,通过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护理前后动脉血气指标,分析护理效果。结果:研究表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5.5%,存在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精细化护理干预 NICU 新生儿肺炎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袋鼠式护理应用母婴分离新生后于母乳喂养促进中的临床表现。方法:在妇产科医院2023年1月~2023年4月办理入院的产妇,在其分娩后选择280例母婴分离的新生。本次选择的研究对象会以电脑筛除法进行分组,比较对照组(140例,新生常规护理)、观察组(140例,袋鼠式护理)母乳喂养情况与神经行为情况。结果:对照组首次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首次母乳喂养时间等数据值远不如观察组,对照组一般反应、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等分值均不及观察组一般反应、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等值,双方相关项目评分差值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母婴分离的新生,以袋鼠式方法作为护理手段,对新生母乳喂养促进效果显著,同时母婴分离新生神经行为也在持续护理中得到改善,所以袋鼠式护理对母婴分离新生健康成长的意义极为重大。

  • 标签: 母婴分离 新生儿 袋鼠式护理 母乳喂养 神经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机械通气方案治疗新生肺炎合并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肺炎合并气胸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频通气(SIMV),观察组实施高频通气(HFOV)。比较和评估两组患儿的氧合指数(OI),机械通气以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氧合指数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氧合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氧合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应用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频和高频两种通气方式在新生肺炎合并气胸临床治疗中均有效且安全,两种通气方式相比之下,高频通气能够更好的改善患儿的氧合功能,减少设备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 标签: 新生儿 气胸 肺炎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生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取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新生高胆红素血症患儿78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早期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各39例,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44%、血清胆红素浓度(102.95±8.73)umol/L均优于对照组82.05%、(137.62±7.25)umol/L,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早期护理干预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新生皮肤抓伤和管道脱落的临床价值观察。【方法】采取随机的方法,将收治的 130 例新生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 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皮肤自我抓伤率、输液留置针脱落率以及管道脱落率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避免新生皮肤自我抓伤率、输液留置针脱落率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了患儿的健康安全。

  • 标签: 护理干预 新生儿 皮肤抓伤 管道脱落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抚触护理联合综合护理对早期新生黄疸的临床价值。 方法: 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82 例黄疸新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接受综合护理,观察组患儿加以抚触护理,并对比两组的胆红素含量。 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胆红素含量 优于 对照组,差异明显( P < 0.05 )。 结论: 抚触护理联合综合护理有助于早期新生黄疸患儿降低胆红素含量,改善黄疸病症。

  • 标签: 抚触护理 综合护理 新生儿 黄疸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更加良好的将初产妇新生护理知识知晓率提高,对品管圈活动的意义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方法:选取我院 2016年 5月 -2017年 5月分娩的初产妇患者 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各 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新生护理知识的宣教措施,观察组接受品管圈活动对新生进行护理知识宣教。结果:根据研究结果表示,观察组的初产妇新生护理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初产妇新生护理能力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初产妇新生护理当中使用品管圈活动,更好的将新生护理知识的知晓率提升,同时提高了自身的新生护理能力,应用价值极高。

  • 标签: 品管圈,初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