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西门子1.5T核磁共振系统在各类型膝关节损伤病变的临床诊断、鉴别中的价值。方法以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于我院接受手术的35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作研究对象,所选病例均在术前接受MRI检查(1.5T核磁共振系统)、膝X线平片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结果以手术检查结果作金标准,与X线平片检查相比,1.5T—MIR系统的诊断准确率显著更高(P<0.05)、灵敏度、特异度更强。结论西门子超导MRI系统作为高端MRI机型,具有无辐射损伤、图像分辨率高、扫描层次立体、适用范围广等应用优势,在各类型膝关节损伤的临床诊断、鉴别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就血管瘤婴儿行磁共振三维动态血管成像时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以便于为此类婴儿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所收治的80例血管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婴儿在磁共振检查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儿的护理总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血管瘤婴儿行磁共振三维动态增强血管成像检查时,通过对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以让其早日出院,而且还可以提高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膝关节后侧角损伤患者30例,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分析患者的肌腱、韧带等形态、信号强度改变、走形以及其他征象。结果相较于手术诊断方法,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肌腱损伤的敏感度为88.2%、特异性为58.2%和准确性为70.6%;诊断急性膝关节后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敏感度为84.6%、特异性为61.5%和准确性为76.9%,两种方法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中诊断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是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临床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以60例膝关节半月板周缘性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对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采用磁共振成像的临床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膝关节半月板周缘性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方案的不同将所有受试患者分为两组,首先60例受试患者仅接受磁共振成像诊断,为试验组;之后60例受试患者在接受磁共振成像诊断后均接受膝关节镜诊断,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诊断方式的诊断效果以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诊断结束后,仅接受磁共振成像诊断的试验组患者的临床诊断率为98.33%,而采用磁共振成像诊断以及膝关节镜诊断的对照组患者的诊断率为100.0%,P>0.05,两组诊断方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价值。且在诊断膝关节半月板周缘性脱位情况中,脱位指数在0.50%以上、0.25%以下以及0.25%<脱位指数≤0.50%的诊断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价值。结论对膝关节半月板周缘性脱位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美显磁共振增强成像在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9月—2018年6月,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肝硬化并肝内结节患者68例供188个结节,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普美显动态增强扫描以及肝胆期扫描,分析磁共振图像,比较MRI平扫、增强扫描与普美显肝胆期扫描病灶的诊断准确率。结果68例患者,均能够观察到1个或者数个结节显示,平扫以及动态增强扫描显示188个结节,其中150个结节诊断为肝硬化再生结节/增生结节,38个结节诊断为小肝癌,结合普美显肝胆期扫描图像,123个结节诊断为肝硬化再生/增生结节,65个结节被诊断为小肝癌。结论普美显磁共振增强成像在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显著,能提高肝硬化结节癌变检出率与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1.5T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及多层螺旋CT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1.5T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及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1.5T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检出率以及对脑干、基底节区、额叶、颞叶、小脑、顶叶脑梗死病灶的临床检出率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P<0.05)。结论1.5T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多层螺旋CT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产前超声与核磁共振在胎儿腹部囊性包块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产前胎儿腹部囊性包块诊断的孕妇共计210例,产前同时进行核磁共振与超声波检查,选择其中的187例因为引产尸体经过解剖被证实或者出生后临床确诊的确有腹部囊性包块存在的胎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产前超声与核磁共振检查,分别对比分析对胎儿腹部囊性包块诊断的情况。结果超声波在诊断消化系统部位囊性包块、泌尿系统部位囊性包块、生殖系统部位囊性包块、其他部位囊性包块方面的正确率显著低于核磁共振诊断的正确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利用超声与核磁共振在诊断胎儿腹部囊性包块中,虽然核磁共振在诊断胎儿腹部囊性包块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率,但都存在各自的优劣势,从便捷性、费用底出发,临床上可将超声波诊断作为首先,当难以诊断时,可借助核磁共振的方法作为补充性的检查,进而做出明确的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磁共振DWI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和活动度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组,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体检的64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DWI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观察组患者分为纤维化组(n=43)和无纤维化组(n=21)。结果当b值为400s/mm2、600s/mm2、800s/mm2时,观察组的弥散系数值低于对照组(P<0.05);当b值为600s/mm2、800s/mm2时,纤维化组患者在S3、S4期的弥散系数值低于S0、S1期(P<0.05);b值为800s/mm2时,不同炎症活动度组G1、G4级的弥散系数差异显著(P<0.05)。结论磁共振DWI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和活动度上具有较高的评价价值,当b值为800时,评价效果最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56例腕关节损伤患者,按照CR检查结果将其分成骨折组与无骨折组,同时均通过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联合检查患者骨挫伤、软骨损伤、隐匿性骨折、移位碎骨折片、关节脱位以及骨折等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检查的优点在于对移位碎骨折、关节脱位以及骨折的诊断率较高;而核磁共振的优点在于对骨挫伤、软骨损伤、隐匿性骨折的诊断率较高。结论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检查腕关节损伤的诊断效果明显提高,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临床药师在促进合理用药以及提高医疗质量中所产生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药师在以往一年之内参与处方点评的处方100张,将其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100张药师没有参与处方点评的处方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研究组中出现不规范处方1张,超常处方1张,用药不适宜处方1张,产生不合理处方几率为3.0%,和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患者接受抗菌药物平均时间为5.31±1.22天,平均费用为471.20±88.69元,和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药师干预用药,能够降低处方不合理情况的产生,提升临床用药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存在促进作用,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光棒在颈椎骨折与脱位患者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颈椎骨折与脱位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喉镜直视下气管插管,观察组患者给予光棒引导下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麻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插管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一次性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在麻醉后、切皮时及术毕时的MAP与HR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光棒引导下气管插管对颈椎骨折及脱位患者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在整个插管过程中的成功率高,且操作安全、简单、迅速,是一种值得临床推荐的麻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