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泰勒在1870年所写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建构文化进化的阶段性发展。早期的人类学家普遍认为,文化发展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在外来更先进文化的冲击下,新的文化必然取代旧的文化。工业革命的爆发更明确地标志着人类社会与文化进入了阶段性的新发展。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英国从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技术变革的同时经济也发展了大的变革,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人类文明进入了工业化文明,从此人类的任何创造似乎再也无法与“工业革命”相割裂。“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程度在工业化、信息化、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中迅速提高,似乎机械造物成为了人类社会创造物的所有代表。
简介:进入90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消费开始支配文化生产,大众文化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而以启蒙精神为核心的精英文化则一步步被挤向“边缘”,即使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述,也以一种不断向大众文化靠拢的姿态来争取和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影响和支配中国电影的三股势力(主流意识形态势力、大众文化势力、精英知识分子势力)因大众文化势力的发展,在90年代形成一种新的动态变换的关系,中国电影处在一种因开放而异常复杂的生存环境中,体现出世俗化倾向的美学追求,为表述方便,本文将依据两条相互关联的线索梳理90年代中国电影的世俗化的美学追求:1、在越来越普及、越来越深入的市场化、娱乐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精英知识分子、主流意识形态向大众化靠拢的倾向及表现。2、新环境中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策略和技巧。
简介:中国当代的设计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是重要的一个环节。现行的设计课程体系建立于20世纪70年代1,课程结构固定,内容具体,方向窄化,是应以印刷媒介为主导的工业生产需求而设置的。在非物质的信息社会背景下,这种专业划分和课程设置已经凸现了诸多不适,与时代需求发生冲突。固化的结构导致更新性差,专业方向的具体化使得专业间很难融合。一个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才能具备信息时代的社会特征,紧扣时代需求,并且能够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调整自身?本文从媒介社会变革的角度对其加以分析,深究其因。并且通过对比的方式,重点分析了德国包豪斯大学媒体学院的课程设置,作为我国课程改革的全新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