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考察2002-2005年上市公司会计盈余所具有的稳健性特征究竟是代表较高盈余质量的真正的盈余稳健性,还是可能只是向下盈余管理行为所带来的盈余稳健性的表象。研究发现,由于受洗大澡的盈余管理行为噪音的影响,2002-2005年上市公司总体表现出的盈余稳健性特征并不是代表较高盈余质量的真正的盈余稳健性,而可能主要是“洗大澡”盈余管理行为所带来的盈余稳健性的表象。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我国ST制度等特殊的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向下盈余管理行为将影响对上市公司盈余稳健性结果的测定,单纯以盈余稳健性的强弱作为衡量上市公司盈余质量高低的标准未必可行。
简介: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突出特征,所谓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对公司企业经营控制权和剩余财产索取权分配的制度安排,一般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理会和经理层形式来体现。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集中于国家,所有权具有唯一性,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建立科学的所有者结构。与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相对应的,是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与政府行政体制的一致性,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与政府机构几乎没有区别,政府正是通过这种机构对应实现对企业的管理,近年来,随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特别是随着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形成,企业拥有了“法人财产权”,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构建“法人治理结构”。但是由于所有者的问题未能得到真正解决,所以在改制的国有企业中,即存在着所有者不到位的问题,也存在着所有者对企业干预过多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来加以规范。
简介: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而实现这两个根本性转变,对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内容。一、“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求内审部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首先,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要求内审部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我们知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企业直接管理井进行全面的经济监督,企业毫无自主权,成为政府的附庸,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将成为具有高度自主经营权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模式构造的经济主体,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也逐渐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间接调控为
简介:前不久,某地审计局对某电厂基建工程进行了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并延伸审计了某承包公司,发现了其上级主管部门将所属企业基建项目试生产业务交给下属承包公司重复核算,偷漏国家税收的严重违纪问题。审计人员在电厂基建工程财务审计中发现以下疑点:1.试生产收入上:一是电量是销售给电力公司的,而价款是向承包公司结算。这是为什为查清疑点延伸审么?二是结算的电价过低,只有0.1687元/度。而同期该厂生产电价为0.375元/度,这又是为什么?2.试生产的支出上:一是电厂基建开始是按购货普通发票入账的,后改开增值税发票,原注明购货单位是电厂,后也改为承包公司,这是什么原因?二是在电厂已按实际支出数(含增值税进项税额)
简介:<正>在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审计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中提出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要加强宏观管理和控制,把加强审计监督作为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又提出政府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法律手段是指法律监督,审计也是执法监督的手段;三中全会决定在加强法制建设部分,又把审计当作反腐败斗争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三中全会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并于当日以共和国主席令颁发,从今年元月1日起开始施行。可见,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加强康政建设中,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对审计机关寄以厚望。
简介:新股保荐代表人的频繁离职引起市场各方对保荐代表人是否尽责履职的担忧。本文以2004-2012年1186家IPO公司的保荐代表人为样本,分析并检验保荐代表人离职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保荐制度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1)保荐代表人离职与IPO市场活跃程度及券商承销排名显著相关,而与IPO公司质量或公司风险等因素无关;(2)离职保荐代表人更可能去排名更低的券商,且保荐代表人离职前后承接的IPO项目质量没有显著差异;(3)进一步分析发现,保荐代表人离职没有对IPO公司募集资金项目变更行为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表明,经验丰富的保荐代表人资源稀缺是其离职的主要原因,而规避风险或逃避处罚则不是;同时,并没有发现保荐代表人离职影响保荐制度效率的证据。本文从保荐代表人角度拓展了承销商声誉的现有文献,也在保荐代表人作用定位及监管策略方面为箭在弦上的注册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