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5例患者中29例治愈,13例好转,无效3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后临床症状(颈肩痛、上肢麻木、腱反射、感觉)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确切,可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和疼痛,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疑难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继发性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由于该病的发病机理各不相同,所以其临床表现差异性较大。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单侧或者双侧脊神经受到压迫或者刺激引起的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反射障碍,是颈椎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1。临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按摩、牵引、神经根组织、星状神经节阻滞等。本文作者结合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27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50.23±7.73)岁;病程3-6年,平均病程(3.15±2.33)年;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患者13例,中症患者22例,重症患者10例;C3-C4逐渐盘突出者10例,C4-C5突出16例,C5-C6突出13例。C6-C7突出6例。1.2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医学会制定的颈椎病诊断标准患者均伴有典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颈项僵痛,上肢麻醉,并伴有单侧或者双侧肢体放射性疼痛麻木;X线片、CT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间盘突出、椎间隙变窄、生理曲度变直以及构椎关节法神骨质增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后路Delta大通道全内镜技术治疗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嘉兴市秀洲区人民医院(嘉兴市秀洲区新塍医院)骨科收治的15例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资料。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54~76岁,平均66.2岁;责任节段:C3,4 3例,C4,5 4例,C5,6 7例,C6,7 1例。均采用颈后路Delta大通道全内镜技术治疗。通过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3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改良Mac-Nab评分评价疗效,通过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3个月、末次随访时C2-7 cobb角、手术节段关节活动度(ROM)评价其对颈椎曲度和节段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6~82 min(平均65.7 min),术中出血量10~30 mL(平均20.7 mL)。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组织感染、椎管内感染、硬膜撕裂、神经根损伤、麻醉围术期相关并发症等。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8个月)。术后1、3个月、末次随访时NDI评分(18.54%±3.06%、14.96%±2.33%、12.89%±2.33%)均显著低于术前(34.19%±3.83%),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N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颈椎JOA评分[(12.28±1.65)、(13.30±1.57)、(13.54±1.41)分]均显著高于术前[(9.25±1.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术后1、3个月、末次随访时C2-7 cobb角、手术节段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评价疗效:优9例,良5例,可1例。结论Delta大通道全内镜技术治疗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良好,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不会影响颈椎曲度和节段稳定性。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方案对冻结肩术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及疼痛感的影响。方法 以我院在2018年3月~2021年3月期间随机纳入70例冻结肩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5例,两组患者在进行肩关节镜手术后,对照组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研究组采用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VAS评估)、肩关节功能(Constant Murley )情况。结果 在术后6小时时,两组患者的疼痛感觉水平相当(P>0.05),但在12小时以及24小时时,研究组的疼痛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位颈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间的颈源性头痛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两组,其中对照组中颈源性头痛患者采取高位颈神经阻滞治疗,而联合组中患者采取高位颈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视觉模拟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颈源性头痛患者于治疗后疾病均有改善,且联合组中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改善情况更好,疾病临床治疗优良率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74.29%,p<0.05。结论对颈源性头痛患者采取高位颈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积极改善VAS评分情况,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激痛点联合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就诊的CSR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激痛点联合神经阻滞组(试验组)和单纯神经阻滞组(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试验组在对照组单纯神经阻滞疗法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及颈部关节活动度(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CROM)差异,比较两组患者补救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3个月时VAS疼痛评分、NDI及CROM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时VAS疼痛评分、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CROM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3个月时VAS疼痛评分、NDI及CROM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补救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局麻药中毒、感染、神经损伤及气胸等不良反应。结论针刺激痛点联合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治疗CSR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神经阻滞治疗。
简介:摘要报告3例下腰椎神经根脊神经节细胞瘤伴脊柱不稳或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例。第1例患者因腰骶部疼痛不适10余天就诊。术前诊断为L5S1椎间不稳、L5双侧峡部裂、L5S1左侧椎间孔占位性病变待查术中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5S1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第2例患者因左腰腿部疼痛不适1个月就诊。术前诊断为L4-5椎间不稳、L4-5椎间盘突出症。术中探查发现L5左侧神经根肿物,手术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4,5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第3例患者因右侧腰腿部酸痛不适4 d就诊。术前诊断为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术中探查发现S1右侧神经根肿物,呈浸润性生长,且被神经纤维紧密包围,部分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4-5、L5S1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节细胞神经瘤。3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脊神经节细胞瘤主要起源于原始神经脊细胞移行分化形成的交感神经节细胞,亦可起源于交感神经及外周神经,多见于腹膜后和纵隔内,腰骶神经根节细胞神经瘤较少见,临床上与椎间盘突出症很相近,鉴别困难,常在术中发现,术前能够明确诊断的较少。手术切除是治疗节细胞神经瘤的主要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应用。方法:随机抽签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0例,平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接受口服药物加牵引热敷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颈椎旁神经阻滞。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后的颈椎疼痛评分及颈椎前屈活动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5.00%)(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颈椎前屈活动度高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