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沙利度胺对大鼠紫杉醇诱发神经痛及其脊髓背角核因子-κB(NF-κB)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180~200 g,4~6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每组12只。紫杉醇模型组(P组):腹腔注射紫杉醇2 mg/kg,隔日1次注射,共注射4次,注射持续7 d;沙利度胺(Thalidomide)组(T组):每天口服Thalidomide 100 mg/kg,隔日1次,连续4次;紫杉醇+Thalidomide(P+T)组:腹腔注射紫杉醇2 mg/kg+每天口服Thalidomide 100 mg/kg,隔日1次,连续4次。空白对照组(C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口服等量橄榄油。4组大鼠于给药前1 d (T1),给药后第7天(T2),第14天(T3)测机械缩足阈值(MWT)。于腹腔给药第14天MWT测完后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快速取出脊髓背角,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 p65、裂解的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将脊髓背角组织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其中白细胞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水平。重复测量设计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随机区组设计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C组(14.8±1.6)比较,P组、P+T组大鼠MWT在T2(P组:5.2±0.8;P+T组:9.8±0.8,t=3.345、6.753,P<0.05)及T3 (P组:2.7±0.6;P+T组:9.7±0.7)时点均显著降低(t=5.642、7.865,P<0.05),与P组比较,T2,T3时点T组(T2:14.9±1.1;T3:15.2±1.2,t=6.483、8.964,P<0.05),P+T组大鼠MWT升高(t=3.483、5.236,P<0.05);与C组比较,P组脊髓背角NF-κBp65 (0.77±0.08)、cleaved Caspase-3 (0.88±0.11)、TNF-α (152.97±4.78) ng/L和IL-1β (83.64±3.49) ng/L均表达上调(t=15.694、6.875、10.877、7.964,P<0.05),P+T组的NF-κBp65 (0.44±0.07)、TNF-α(81.79±3.89) ng/L和IL-1β(39.76±3.31) ng/L表达也显著上调(t=6.483、12.567、5.674,P<0.05);与P组比较,T组及P+T组脊髓背角NF-κBp65 (T组:0.33±0.06;P+T组:0.44±0.07,t=9.587、10.566,P<0.05)、cleaved Caspase-3(T组:0.49±0.07;P+T组:0.51±0.09,t=9.443、7.568,P<0.05)、TNF-α(T组:(66.49±1.78) ng/L,P+T组;(81.79±3.89) ng/L,t=14.573、9.861,P<0.05)和IL-1β(T组:(24.83±2.38) ng/L;P+T组:(39.76±3.31) ng/L,t=19.313、15.465,P<0.05)表达却显著下调。结论沙利度胺可通过下调NF-κB及下游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表达,减少cleaved Caspase-3生成,预防紫杉醇诱发神经痛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沙利度胺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科收治的≤60岁急性髓系白血病达CR的患者40例,均采用大剂量阿糖胞苷(3g/m2 q12h d1-3)方案化疗,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试验组(20例)。对照组止吐方案为盐酸托烷司琼5mg d1-3 化疗前静脉注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沙利度胺100mg d1-5口服。结果试验组在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盐酸托烷司琼预防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疗效更好,并且无不良反应的增加,卫生经济学更优。
简介:通过一种取代剂将N-乙基-α-萘胺生产中副产品N,N-二乙基-α-萘胺转化产品N-乙基-α-萘胺.经试验考查了温度、时间以及反应物配比对转化反应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操作条件:温度165℃,时间4小时,物料配比1:5(摩尔比).转化反应的总收率为78.4%.由于副产品N,N-二乙基-α-萘胺的转化利用,使N-乙基-α-萘胺产品收率由68.9%提高至84.3%。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利用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疗效的观察,探讨吲达帕胺在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领域的临床价值,为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寻找有效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在降压、抗血小板、调脂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患者每日额外给予2.5mg吲达帕胺。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且在改善心功能降低血压方面有一定作用。结论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具有一定的疗效,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简介:目的:观察评价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CMP(长春新碱、环磷酰胺、马法兰、泼尼松)与VAD(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共有47例初诊的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应用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CMP方案治疗的患者27例(TD+mVCMP组),应用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的患者20例(TD+VAD组),两组服用沙利度胺均为100mg/d。每例患者均接受4个以上疗程治疗后评价。结果:TD+mVCMP组27例患者中CR9例,VGPR5例,PR6例,TD+VAD组20例患者中CR3例,VGPR3例,PR4例,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4.1%和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骨髓浆细胞比例及M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D+mVCMP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72.8%,TD+VAD组为66.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mVCMP组患者在心脏毒性、重度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骨髓抑制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TD+V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CMP方案治疗初诊老年MM患者安全有效,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实行沙利度胺联合VAD疗法的效果,并且对比分析不良反应情况。方法依据患者入院就诊时间将我院自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46例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n=23)与实验组(n=23),参照组患者治疗中实行沙利度胺治疗,实验组患者治疗中予以沙利度胺与VAD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经不同方式治疗后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95.65%、不良反应率4.34%、满意度评分(8.64±1.01)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参照组总有效率69.56%、不良反应率26.06%、满意度评分(4.97±0.98),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将沙利度胺与VAD联合疗法应用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具有显著效果,可以降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来那度胺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共34例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来那度胺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CR共20例,占比58.82%;VGPR共6例,占比17.65%;PR共5例,占比14.71%;SD共2例,占比5.88%;PD共1例,占比2.94%。治疗后血清M蛋白、骨髓浆细胞、β2微球蛋白均有明显下降,血红蛋白有明显上升,和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沉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起效速度较快,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各项指标,且服药简单,治疗过程中患者依从性高,耐受性较强,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伊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对高龄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2018年11月12日收治的1例采用伊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方案治疗的高龄难治DLBCL患者资料。观察疗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89岁,因发现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3个月余入院。患者对伊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治疗方案敏感,经1个月治疗达部分缓解,不良反应少,仍在治疗中。结论应用新型靶向药物Bruton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布替尼联合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治疗高龄复发难治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DLBCL是安全的,显示出一定的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接受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来那度胺的治疗效果。方法:以对照组和实验组区分30例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每组15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免疫功能、预后、骨代谢调节水平及肾功能。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CD3+、CD4+/CD8+水平、β2-MG浓度、RANKL及TRACP-5b因子浓度、Scr、BUN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P<0.05。结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来那度胺这一治疗方案对于改善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肾功能,调节患者免疫功能,促进预后改善具有积极的治疗效果,能够作为此类患者初治时的首选方案。
简介:患者男,48岁。主因“HBsAg(+)30年,乏力、纳差10d”,于2006年3月2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30年前发现HBsag(+),肝功能正常,未进行过治疗。2年前因经常出现心慌,外院确诊“心律失常,心房纤颤”,未治疗。入院前1月患者自觉心慌加重,开始服用胺碘酮0.2g,3次/d。1周后因效果不佳,自行加量服0.3g,4次/d,服药3周后出现乏力、纳差。我院以“慢性乙型肝炎,药物性肝损伤不除外”收住院。入院后实验室检查:ALT349.5U/L,AST123.9U/L,T—BIL16.4μmol/L,D—BIL7.6μmol/L,HBVDNA5.57×10^5copies/ml,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e(+)。给予甘草酸二铵(甘利欣),谷胱甘肽(阿托莫兰)静脉滴注保肝治疗,胸腺五肽、免疫调节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