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的方法选取收集我院骨科2012年~2014年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组3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42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下地负重时间,比较两组术后发热、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和骨折不愈合等不良反应以及术后6个月、12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并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内固定组比较,置换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下地负重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后6个月、12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内固定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患者能早期下地负重行走,近期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
简介: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板(LPFP)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FI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射阳县人民医院2013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老年FIF患者80例,根据采用的术式不同分成DHS组36例与LPFP组44例。术后随访1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FP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FP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FP组优良率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LPFP术式治疗老年FIF较DHS疗效好、恢复快、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行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以及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临床差异。方法择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患者6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包含31例患者。参照组患者经皮空心加压螺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等候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术后下地等候时间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相较行经皮加压路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尽管需要消耗较长的手术持续时间,导致患者发生更多的术后出血量,但却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术后下地等候时间,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值得在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予以推广运用。
简介:目的研究后路寰椎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板钩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取6例新鲜尸体颈椎标本,每具标本分别依次进行完整(正常组)、寰枢椎不稳(失稳组)、寰枢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钉棒固定(Harms组)、寰椎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板钩固定(钉钩组)状态的生物力学测试,每组6个标本,将各标本装载在脊柱三维运动机上,分别施予15Nm力矩,记录标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曲、左右旋转3个方向上的活动度(ROM),比较各组ROM。结果相对于正常组标本,失稳组标本在上述3个方向上的ROM显著增大;相较于正常和失稳组标本,Harms组和钉钩组的标本在上述3个方向上ROM显著减小;钉钩组与Hams组间在上述3个方向的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联合枢椎椎板钩内固定在生物力学稳定性上与Harms固定相似,可以起到良好的固定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及探索对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使用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合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组收集2012年7月~2014年6月间我院接诊的患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8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患者确诊后均施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合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治疗。对所有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80例患者术后均行1~2年的随访,随访显示椎间体融合均为良好,且均未发现椎间融合器后突、下沉和螺钉断裂等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显著优于术前比较(P<0.05)。术后1年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5.0%)。结论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合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针对南瑞电气控制公司SAVR-2000系统静态励磁调节装置在增加负载情况下励磁电压不易获取和动作延时较长等缺陷,对带负载情况下压频(V/F)限制功能进行升级改造。分别设计了静态试验和动态试验方案,并通过试验检验了装置的运行状况和升级后装置的可靠性。
简介:摘要气动调节阀是核电厂十分常见的一种阀门,如果动作不准确,将直接影响操纵员对现场参数(流量、液位、压力、温度)的控制,影响系统正常运行。本文从现场调试出发,通过分析气动调节阀结构、仪表信号的传递和转换、阀门气路连接图等,逐步排查可能导致气动调节阀仪控故障的原因,总结出一套诊断技术和处理方法,对2号机组气动调节阀调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调节素-1β(NRG-1β)对大鼠脑出血后C3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和机制。方法随机选取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NRG-1β低剂量组(1μg/kg)、NRG-1β高剂量组(4μg/kg)随机各取10只每组。应用VII型胶原酶于右侧脑纹状体区注射法建立脑出血模型。采用干湿重法和免疫组化检测脑出血72小时各组大鼠血肿区域含水量占比及血肿周围组织C3的表达情况。结果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C3表达水平在对照组及治疗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NRG-1β治疗较对照组能够减少受损组织含水量及抑制C3升高(P<0.05),并与治疗剂量呈正比(P<0.05)。结论NRG-1β可能通过下调脑出血诱导的C3表达和减轻脑水肿程度,改善脑内微环境,提示NRG-1β具有对脑出血后继发脑损伤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简介:为研究苦瓜碱提多糖(AEMP)调节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途径,采用0.25mmol/L棕榈酸诱导HepG2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并测定AEMP和二甲双胍对胰岛素抵抗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糖原、甘油三酯(TG)及胰岛素抵抗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250,500,750μg/mLAEMP均可显著增加胰岛素抵抗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从78.58%分别增至93.31%、94.57%和97.07%);750μg/mLAEMP能显著增加糖原含量(从70.78%增至95.51%),降低TG含量(从132.97%降至115.93%);AEMP还可显著提高胰岛素抵抗细胞中PI3K(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蛋白激酶B)和PGC-1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PEPCK(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mRNA的表达水平。AEMP主要通过激活胰岛素抵抗细胞的PI3K-AKT和PGC-1α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而二甲双胍则主要通过激活AMPK-ACC2(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乙酰辅酶A羟化酶2)和PGC-1α信号通路,调节胰岛素抵抗细胞的糖脂代谢,二者的作用途径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