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英语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著名的古诗——“欲穷千里,更上一层楼”,让同学们把它译成英文。一名同学将其译成“Ifyouwanttowatchmore,pleasegoupstairs”。老师笑着说:“把你的句子再译成中文,就是‘如果你想看得更多,请上楼’。”名诗变成这种味道,教室里笑声一片。同学们试着用各种方法翻译,总感到有什么东西不到位。上面的例子说明,语言存在差别,文化存在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语言中,词语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部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无不在词语中得到直接和迅速的反应,因而不同的文化中,很难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我们在语言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分析和比较语言所蕴涵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
简介:人们之间的相互称呼是最常见的维系人际关系的必要方式,是言语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话人往往通过使用称呼向受话人发出信息,对自己和受话人定位,而受话人从对自己的称呼中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目的,从而做好交际的准备。近年来,称呼问题已经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许多有关称呼现象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研究的角度也从句法层次逐渐过渡到语用层次。而语用学研究的是某一个语句在一个具体场合发挥何种功能,即如何使用语言的学问,语用学中的中心话题是言语行为理论。根据Остин的观点,人类交际的最小单位不是词汇或者句子,而是通过词汇和句子完成的行为,人类使用语言的目的不是为说话而说话,而是通过所说的话来达到某种目的,完成某种行为即以言行事,因此,语言不仅仅是描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言语行为。舍尔在《言语行为理论》一书中也指出,所有的人类言语交际活动都与言语行为有关,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实际上,言语行为概念并不神秘,我们日常交际中称呼、问候等都是言语行为,这一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俄罗斯著名学者Формановская认为称呼不仅反映与受话人有关的概念,而且是说话人在一定的言语环境对...
简介:认同(identity)一词,原本属于哲学范畴,后为心理学所借用。弗洛伊德将儿童把父母或教师的某些品质吸收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的行为称之为认同作用,用以表述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是一种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的表现形式。随后,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认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并认为:认同是关于“我是谁?”这一问题或明确或隐晦的回答……这种认同是由基本的同一感和延续感开始,而且其答案已经评价似的真实地显现在个人身上以及他的过去……认同可以引导在一些领域(比如个人未来的职业、宗教信仰以及政治观点等)的一种虽有变化但很持久的行为,以保证个人从目的的远景出发而有效地融入社会,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基本的忠诚和忠实,以及有关幸福、自尊、自信的根深蒂固的、强烈的、下意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