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开放手术与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膝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5月至2019年9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膝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21例;年龄18~66岁[(42.5±11.6)岁]。49例行开放多韧带重建术(开放组),31例行关节镜辅助多韧带重建术(关节镜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膝关节活动度(>0°、>90°、>120°)恢复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主观评分、Tegner运动分级、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患者满意度、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7.4年[(3.8±1.5)年]。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恢复(>0°、>120°)时间、完全负重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膝关节活动度恢复(>90°)时间为90(60,90)d,关节镜组为60(30,90)d(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IKDC主观评分、Tegner运动分级、SF-36评分、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开放组膝关节活动度为120°(90°,130°),关节镜组为135°(120°,140°)(P<0.05)。结论开放手术与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膝关节脱位的远期效果相似,但关节镜辅助手术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膝关节活动度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58例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应用密集型银质针配合温针灸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的疗效。方法:于2018年4月到2020年7月开展研究,将此阶段在本医院接受治疗的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纳入到研究中,共计1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密集型银质针配合温针灸肌筋膜触发点、推拿按摩。比照两组的治疗效果及疼痛情况。结果: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提示实验组更高;相比治疗前,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均下降,且对比下降幅度,提示实验组更大;均存在很大差异(P﹤0.05)。结论:对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应用密集型银质针配合温针灸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治疗具有理想效果,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等临床症状,改善其腰背部活动功能,值得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THR)与闭合复位外支架固定(CREF)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中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55例单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3例,女92例;年龄70~98岁[(80.1±7.0)岁]。骨折Jensen-Evans分型:Ⅰ型2例,Ⅱ型21例,Ⅲ型24例,Ⅳ型36例,Ⅴ型67例,R型5例。85例接受THR治疗(THR组),70例接受CREF治疗(CREF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生存质量12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生理健康评分(SF-12PCS)、术后1年内病死率、随访终点生存曲线。结果随访时间1.0~9.5年[(3.9±2.4)年],140例患者获得1年以上随访,2例患者失访,13例患者在术后1年内死亡。THR组手术时间[77(60,100)min]及术中出血量[(290.6±182.3)ml]均长或大于CREF组[55(50,70)min、(30.5±25.0)ml](P<0.05)。THR组输血率[78%(66/85)]显著高于CREF组[21%(15/70)](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HR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CRE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THR组Harris评分[(84.4±15.1)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76%(63/83)]及术后SF-12PCS[(16.2±1.0)分]均显著高于CREF组[(69.0±21.6)分、43%(27/63)、(14.1±2.2)分](P<0.05)。术后1年内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随访终点THR组生存状况优于CREF组(P<0.05)。结论相比CREF,THR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更优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以及更高的总体生存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骨节病和骨性关节炎的软骨细胞是否存在过早衰老。方法收集大骨节病、骨性关节炎和对照组的膝关节软骨样本各5例,样本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提取膝关节软骨样本DNA,采用Illumina Infinium HumanMethylation450 BeadChip芯片技术对其进行DNA甲基化分析。同时,基于全基因组甲基化数据,利用线上DNA甲基化衰老时钟计算器(https://dnamage.genetics.ucla.edu/home)计算样本的DNA甲基化年龄,并与实际年龄进行比较。结果在大骨节病组与对照组的比较中,发现1 212个差异甲基化CpG位点,包括497个高甲基化CpG位点和715个低甲基化CpG位点,分别对应264个高甲基化基因和368个低甲基化基因;在骨性关节炎组与对照组的比较中,发现656个差异甲基化CpG位点,包括343个高甲基化CpG位点和313个低甲基化CpG位点,分别对应177个高甲基化基因和174个低甲基化基因。在上述比较中,检测到367个重叠CpG位点(对应182个基因),这些位点在大骨节病组与对照组以及骨性关节炎组与对照组的比较中均存在差异甲基化表达。DNA甲基化衰老时钟结果表明,大骨节病、骨性关节炎以及对照组DNA甲基化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平均年龄加速度差异分别为2.549、0.017、- 5.364岁,大骨节病组和骨性关节炎组DNA甲基化年龄均大于实际年龄。结论大骨节病和骨性关节炎的软骨细胞均存在过早衰老。
简介:摘要脊柱夏科氏关节病是一种罕见的具有进展性的严重的退行性脊柱疾病。其临床表现隐匿且不典型,容易导致漏诊、误诊,延误病情,影响预后。目前国内尚无系统性分析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文献。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病因主要分为脊髓损伤及非损伤性神经病变两类,其中脊髓损伤引发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长节段固定、脊柱侧凸、椎板切除、脊柱负荷过大的运动和肥胖。脊柱夏科氏关节病好发于下胸椎或腰椎,常见症状是脊柱畸形、坐姿不平衡和局部疼痛。根据潜在疾病引起本体感觉及痛温觉损害,影像学上大量的骨破坏和吸收以及大量新骨形成,组织学提示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并排除其他炎性和肿瘤性疾病,可以作出诊断。对稳定性好、未合并感染、神经功能平稳、未出现皮肤瘘口、坐姿不平衡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脊柱夏科氏关节病患者,可以考虑保守治疗。对症状持续大于6个月、脊柱不稳定、皮肤出现瘘口或并发感染的患者建议优先选择手术。术前应评估髋关节的异位骨化或强直,术中重视病灶内坏死组织、炎症组织的充分清除以及足量的植骨,建议融合至骶骨或骨盆。术后并发症包括内固定失败、新的夏科氏关节形成、伤口愈合困难、感染等。对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的术后患者,建议定期、系统、长期随访,观察整体胸腰椎而非仅仅手术部位的影像。熟知脊柱夏科氏关节病的危险因素及典型症状,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利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LHBT)转位重建肩关节上关节囊修复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38例;年龄50~75岁[(62.5±4.8)岁]。在关节镜下利用LHBT转位行肩关节上关节囊重建。记录和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外旋)、肩-肱距、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借助MRI评估末次随访时重建结构的完整性以及肩袖再撕裂发生率。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25个月[(18.2±4.3)个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为(149.5±7.8)°,外展为(162.0±6.6)°,外旋为(60.6±11.8)°,肩-肱距为(7.4±0.6)cm,VAS为1.0(0.0,1.0)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90.5±2.6)分,ASES评分为(90.8±4.2)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前屈:(73.8±5.3)°,外展:(85.8±5.5)°、外旋:(34.3±5.8)°,肩-肱距:(5.9±0.8)cm,VAS:6.5(6.0,7.0)分,Constant-Murley:(41.8±5.4)分,ASES评分:(41.4±6.1)分](P<0.01)。5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重建结构完好,7例患者重建结构小撕裂予以翻修,1例患者重建失败予以翻修,肩袖修补术后再撕裂率13%(8/64)。患者术后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出现,切口无感染。结论利用LHBT转位重建肩关节上关节囊修复巨大肩袖撕裂,安全可靠,可有效改善关节活动度,并减轻患肩关节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距骨体骨折并踝关节及距下关节脱位的损伤诱发机制,并对手术治疗方法进行研究。方法 于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治疗的距骨体骨折并踝关节及距下关节脱位患者中筛选25例纳入研究,入组对象均接受手术治疗,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判断距骨体骨折并踝关节及距下关节脱位的损伤诱发机制,并对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随访,未有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骨折均良好恢复。骨折愈合时间均值(11.15±1.23)周,末次随访疼痛评分均值(0.61±0.05)分,踝及后足跟功能评分均值为(88.14±1.30)分。结论 骨体骨折并踝关节及距下关节脱位发生明确疾病情况后需要及时接受手术治疗,术前需要接受CT(三维重建)明确骨折情况合理制定截骨方案,术中良好复位并实施加压将强内固定,重视对距骨体血运进行良好保护,从而降低术后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提升手术治疗有效率,值得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坏死性筋膜炎合并脓毒症的疾病特点,总结该类疾病的救治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09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7例坏死性筋膜炎合并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菌、手术信息、治疗方案以及转归等。按照是否在入院48 h内完成清创手术分为清创组(14例)和对照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同时通过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远期预后。结果57例坏死性筋膜炎合并脓毒症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7.9±12.1)岁;基础疾病以糖尿病居多(70.17%),其他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8.77%)、肿瘤化疗后(7.02%)、肝病(肝炎、肝硬化,7.02%)、冠心病(3.51%)、系统性红斑狼疮(3.51%)等;感染部位以下肢为主(71.93%)。57例患者共培养出78株病原菌,其中非耐药菌52株(66.67%),耐药菌26株(33.33%);革兰阳性(G+)菌40株(51.28%),革兰阴性(G-)菌29株(37.18%),真菌8株(10.26%),杂菌1株(1.28%)。57例患者中,治愈46例,死亡11例,住院病死率19.30%;48 h内清创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14)比25.58%(11/43),P<0.05〕。在治愈的46例患者中,有11例为截肢后治愈,占23.91%。2020年12月对治愈出院的43例患者(3例失访)进行电话回访,其中有23例生活自理,9例生活部分自理,8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3例死亡。结论坏死性筋膜炎合并脓毒症多发于免疫力低下人群,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尽早识别和积极外科清创可能是提高救治效果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盘源性腰痛实施肌筋膜激发点针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盘源性腰痛患者纳入本次实验,按随机数字表达法将其中48例纳进对照组(实施基础治疗模式),剩余48例纳进实验组
简介:摘要: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的成因是近年来地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砂岩储层及相应成岩作用研究的最重要突破是在砂岩中发现了大量次生孔隙。现已证实至少有砂岩油气储集空间是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国内外地质学家对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在实验室的模拟和在油田勘探实践中提出的许多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