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要 】:目的:分析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心脏术后重症患者中的实践护理效果以及相关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 在本院治疗的心脏术后重症患者 60 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 30 例术后 24h ~ 72h 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实验组为 30 例术后 24h 内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对两组患者在入重症监护室前与入重症监护室后 6d 、 10d 、 14d 各营养指标状况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相对于对照组患者 Alb 、 PAB 、 Hb 、 TF 、 TG 、 IL-6 、 PCT 、 BNP 值在入重症监护室前无明显差异,在入重症监护室后 6d 、 10d 、 14d 实验组 Alb 、 PAB 、 Hb 值相较于对照组较高,而 IL-6 、 PCT 、 BNP 值相较于对照组较低, P < 0.05 。结论:在心脏术后重症患者临床实践中应用早期营养支持 效果 较 好, 可以提高患者身体营养状况 ,从而促进 患者 的治疗 效果以及预后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对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的循环衰竭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脏中心2014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因循环衰竭实施ECMO支持的59例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按ECMO撤离成功与否,将其分为成功组(38例)与失败组(21例),比较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及营养相关指标,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计算预测ECMO撤离成功与否的相关指标阈值,通过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查找ECMO撤离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59例ECMO患儿,成功撤离38例(64.4%),存活出院36例(61.0%)。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成功组ECMO支持前5 d的出入平衡量及最高乳酸值均显著低于失败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和P<0.001)。成功组在开始EN/肠外营养的第2天总摄入热量占目标热量比值及EN第2天摄入能量占目标热量比值分别为(38.2±24.0)%和(31.7±25.3)%,显著高于失败组(18.6±19.8)%和(14.9±20.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和0.047)。ROC曲线分析显示,EN第2天摄入热量占目标热量比值≥11.445%可有效预测ECMO能成功撤离,敏感度为78.8%,特异度为69.2%。EN第2天热量占目标热量<11.445%导致ECMO撤离失败的风险升高4倍。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MO期间能达到充足热量、有EN与ECMO撤离失败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172和0.264;EN第2天热卡占目标热量百分比<11.445%、ECMO期间有严重并发症、ECMO第2~4天乳酸升高与ECMO撤离失败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4.095、18.921、3.126、4.233和3.13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MO期间有严重并发症及ECMO第2天乳酸升高为ECMO撤离失败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应用EN提供一定的热量对ECMO成功撤离具有积极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形成经股动脉射频消融术后患者早期活动的循证实践规范,提高护士证据知晓率和临床操作规范率,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最终纳入2篇证据总结、4篇系统评价和2篇指南。根据证据临床转化模式的标准程序和行动促进框架(innovation-Promoting Action on Research Implementation in Health Severice,i-PARIHS),分析证据应用的障碍因素并制定可获得的解决方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经股动脉心脏射频消融术的180例患者及39名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进行循证实践。结果形成经股动脉射频消融术后活动指导的标准化流程和评估记录表,更新经股动脉射频消融术后护理规范。2轮证据应用后护士对各审查指标的知晓率和执行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轮证据应用后患者腰背部疼痛评分、焦虑评分低于证据应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的排尿困难和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低于证据应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循证项目的开展,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活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myocardial injury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 MINS)是非心脏手术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与患者的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和预后密切相关,早期对MINS进行监测和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文章介绍了MINS的定义、危害、诊断依据以及现有的监测手段,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角度指出目前常用监测MINS的标志物的局限性,并对近年来新型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说明其检测的可行性。对于MINS的预警分层、围手术期监测以及预后判断,不同心肌损伤标志物之间的组合或许能为早期监测MINS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新型心肌损伤标志物用于早期监测MINS的发生,将为减少非心脏手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和病死率提供更多的指导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急性心肌梗塞五级法早期活动的心脏康复护理措施。方法:纳入从 2018年 11月到 2019年 11月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共 90例,再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数量相同,并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实验组采取心脏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在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后的护理满意度与治疗有效率。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的数据分析可知,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护理满意度都要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数据的差异具备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数据的探究可知,急性心肌梗塞五级法早期活动的心脏康复护理措施在临床上应用效果好,可以加快患者的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极法早期活动护理法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人。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试验组实施五级法早期活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施五级法早期活动的试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的低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实施五级法早期活动的试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结论五级法早起活动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具有非常好的护理效果,可以有效地降低住院时间,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可以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踝泵运动在心外ICU患者术后早期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3月至2019年8月心脏外科ICU收治的240例成人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踝泵运动。比较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足下垂的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0%)、足下垂(5%)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满意度(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泵运动应用于心外ICU术后患者的早期心脏康复,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足下垂的发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且操作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快速康复综合护理在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珠海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行心脏手术后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112例,按照术后入住心胸外科监护室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6例。对照组采取心脏术后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患者予制定个性化的早期快速康复综合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一次性成功脱机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总时间、术后并发生等情况。结果试验组一次性脱机失败的概率由14.30%降至3.70%,患者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缩短约2 d,患者住院时间缩短5 d,试验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3.57%,显著低于对照组10.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快速康复综合护理能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增加患者肌力,有效预防ICU获得性衰弱,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早期心脏康复治疗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方法在历年我院接受治疗的AMI患者中随机选取符合选取条件的患者100例,其中接受早期心脏康复治疗的患者50例并作为观察组,接受传统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在患者接受AMI必要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按照传统方式卧床治疗且只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与之相对进行适当适量有氧运动的心脏康复治疗。通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病死率,再梗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来评判早期康复的可行性及效果。结果不管在治疗后的恢复时间还是治疗费用方面对照组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以84%的百分比比对照组的46%高了38个百分点。且并发症较少。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康复治疗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方式更有利于AMI患者心脏恢复,减低并发症,降低经济成本,安全可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