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负迁移的成因与对策,经过分析,过度概括是语言负迁移的原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构形式和意义习得的同步性,构建无限接近真实的课堂环境和提升英汉语差别意识.

  • 标签: 语言负迁移 偏向性输入 过度概括 范畴化
  • 简介:事件是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状态,再到又一状态的连续或过递变化过程。一个完整事件可以切分为活动起始、活动持续、活动终结、遗留状态起始和遗留状态持续五个前后相继的事态。"了"可以标示活动起始、活动终结或遗留状态起始事态,"着"可以标示活动持续或遗留状态持续事态。存现中存现动词跟"了"或"着"的共现与动词内在过程特征有对应关系。具有"起始"过递"持续"或"持续"过递"终结"特征的呈现或附着动词在存现中跟"了"和"着"都能共现。"了"、"着"可替换的存现句在反映事件过程的事态特征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在语义、句法、语用和语篇中都有所反映。

  • 标签: 事件过程 存现构式 "了" "着" "着"替换 认知解释
  • 简介:汉语习语属于形义结合具有整体性、多用于日常交际、带有一定评价或倾向性立场的规约性。形式上可分为实体型和图式型,语义上可分为半透明型和不透明型,语用上可分为功能单一型和功能多样型。习语在日常话语中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特征,如口语倾向和主观性特征、所在结构的两重性与习语用法的浮现性特征、透明度与整合度特征、经济性与非经济性特征。

  • 标签: 习语构式 规约化 主观性 浮现
  • 简介:当代流行“有一种X叫Y”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题化和承接、提示和说明、共现和配合式六种;语义功能主要体现在映射关系与话题功能、反预期的认知功能、标题化的布疑功能等三个方面,从生成机制和演化动因看,动态范畴化的范畴重构与强加、类推与联想机制、隐喻与转喻作用以及语言使用主体的主观心理认知与社会环境的加速变化都推动了的衍生、传播和发展.

  • 标签: 当代汉语 流行构式 有一种X叫Y 功能 演化
  • 简介:本文基于语法相关理论,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对HAVE+a/an+NP的习得过程和机制。文章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英语专业四个年级的学习者在HAVE+a/an+NP的使用频数和意义类型上的差异。研究发现,不同语言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在使用HAVE+a/an+NP的频数上有显著差异;在表达物质所属和社会所属意义时有显著差异,但在表达抽象所属和非人类所属或行为意义时则没有明显差异。错误分析表明,不同水平的语言学习者对于HAVE+a/an+NP意义的习得还没有扩展到非人类所属这一意义范畴上。

  • 标签: 构式语法 HAVE+a/an+NP构式 习得
  • 简介:习语“(你)又来了”具有贬抑性,是语法化和语用化的产物,其制约要素不是构成成分“你”“又”“来”,而是整体义和现场性语境:前者决定了整个的贬抑倾向,后者决定了这一的不同语用义.压制观、语境对应理论对该习语也有一定的解释力.

  • 标签: (你)又来了 贬抑性 整体构式义 现场性语境
  • 简介:近十年修辞的研究主要在语法框架中展开,修辞在本质上基本被认为是"语法"的补充,或者说"修辞"和"语法"存在互补关系。主流研究着眼于修辞与语法可能的因果联结,寻找框架中修辞的表现、修辞与语法的触碰点、修辞在框架中的心理认知特点以及框架中修辞与语法的错位等。本文认为"修辞"研究应该有其本体论基础,对"修辞"的探究也应该从发现其概念本质的角度去切入和展开,不应简单地将"修辞"归入"句法"或"语用"概念域里探讨。从狭义的语句修辞看,不对称性如动词题元结构或数目的不对称、题元结构和句法结构的不对称、词汇义与世界知识的不对称、词性与句法功能的不对称等是"修辞"产生的源动力。要形成有效的"修辞",语句必须要在"修辞功能"的促动下,使"未修辞体"和"修辞体"在"修辞界面"经过"修辞义"的"相似性"检验才能成功。"修辞"是上述"修辞"理论基础上的"修辞义"和"修辞形式"的结合体。"语法"是形成"修辞"的必要因素,"修辞"则是"修辞"形成后的形式意义有效联结的体现。推而广之,从广义修辞上看,不对称性和相似性之间的张力作用,是包括语言修辞在内的所有修辞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

  • 标签: 修辞 修辞构式 语法构式 相似性
  • 简介:摘要特高压南京变电站工程为江苏省首座特高压交流变电站,1000kV进出线构架整体高度高,重量重,安装难度大,本文介绍了1000kV变电站格构架工程情况,并详细说明了1000kV变电站格构架柱、梁的施工安装方法及控制措施,为特高压交直流变电站构架安装在以后的施工中使用作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 标签:
  • 简介:汉语方位词"下"是下部空间关系的重要组成成分,"下"的义荷载于空间关系中。"下"的空间关系分为两种类型,即实体空间关系和隐喻空间关系。在实体空间关系中,方位词"下"表达接触、离析、静态和动态的空间概念。在隐喻空间关系中,"下"的意义建构包含了认知主体的概念隐喻识解。在"下"的六种隐喻义中,环境场合义和比较义是在空间关系的基础上直接泛化而成;条件情况义、主导义、原因义和情状义是在空间关系演化成的时间关系基础上泛化而成。

  • 标签: 空间关系构式 方位词 认知模型图 概念隐喻
  • 简介:安徽岳西话中存在着一种体范畴和情态范畴相结合共同表时范畴的特定结构“等着要(V)”。与普通话相比,岳西话的“等着要(V)”已发展成为一种形义兼备的固定结构,有其特定的语法功能:表最近将来时。因此,宜将其处理为一种。该义不是表体而在于表时,同时兼具情态功能,表示客观义务或说话人对最近将来事态的预测或推断。岳西话“等着要(V)”的语法化路径及动因与英语中的表将来时结构begoingto相类似,都是语法结构的语法化。这种借助动词及其体标记等手段表将来时的现象不仅在汉语中少有,就是放在世界语言范围内也不多见,无疑具有类型学价值。

  • 标签: 岳西话 等着 最近将来时 构式
  • 简介:贬抑“也就个XP”主要是针对“XP”或与“XP”相关的话题进行贬低,这些话题多涉及职位、职称、水平、数量、功能等。关于贬抑义的成因,主要在于中存在人的主观“自我”色彩,即存在“主观小量”,当“XP”进入后,其所在领域的语义等级机制就被激活,表达说话人在其意象图式中对某一认知领域、某一人物或事物的贬抑性评价。若“XP”语义等级为某一领域顶端,则在说话人心智空间中隐含另一领域事物的对比。

  • 标签: 构式 意象图式 主观性
  • 简介:认为移就内部是异质的而非同质的。根据识解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我们将移就区分为依赖型移就和语境依赖型移就。两类移就均为典型的移就,都具备移就的一些共性特征,但它们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以往的移就研究往往忽视了这种差别,从而无法从整体上全面地认识移就。区分两类移就能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些新的理论在用于解释移就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足之处。我们认为不同类型的移就适宜用不同的理论来进行阐述,从而实现理论的互补。

  • 标签: 构式依赖型移就 语境依赖型移就 理论互补
  • 简介:“没有……就没有……”这一格在现代汉语中早就出现,最初用关联词及标点符号连接,但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演变为“没有X就没有Y”结构。根据语法理论以及“没有X就没有Y”结构在结构-语义上的特点,我们将此称为“没有X就没有Y”,并从模因论的角度对该进行分类。此外,“没有X就没有Y”从条件复句经过压缩与整合而质变为“没有X就没有Y”,并且在象似原则,尤其是距离象似原则和顺序象似原则的促动下,“没有X就没有Y”逐渐形成,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能产性,适应不同的语言使用环境。

  • 标签: 没有X就没有Y 构式 类型 生成动因
  • 简介:按照Goldberg"形式——意义——功能"配对的定义,网络流行语"××体"也应归属于范畴。但流行语"××体"的表现形式、能产性都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范畴,这种更加趋向为一种话语标记,是一种特殊的。同时,"××体"本身所具备的意义更趋向于该功能性的描述。

  • 标签: 流行语 ××体 构式
  • 简介:“X+了+硬是”是昆明方言中一个高频使用的结构,通过整理和归纳此类结构,从语法角度可将其命名为主观高程度。其义可概括为说话人主观上强调人的某种感受或事物的某种性状达到了很高程度。中的变项“X”在词项上多为非定量形容词,少数为表心理或生理状态的动词,在语义上具有[+量级]、[+性状]、[+评价]的语义特征。其义与构件成分有互动关系,表现在义与构件成分间的选择压制与语义融合上。进一步对进行研究后发现,的形成及高程度义的获得可从“图式—例示”范畴化与隐喻认知两方面来解释。

  • 标签: 昆明方言 主观高程度 构式 构式义 认知解释
  • 简介:从隐性量的角度切入,发现“还X呢”的形成伴随着“理想化的认知模型”到“情理值”再到“语义等级序列”的认知过程,从而总结其义:作为X(事物)或发生X(事件)的情理值不足。造成其语义复杂的语用动因是说话人或受话人反预期的心理状态,对言者自身的移情也会引发“还X呢”产生冲突降级的语用功能。追溯“还X呢”的历时形成过程,揭示原型和三个变之间的内在承继关联。

  • 标签: “还X呢” 情理值 反预期 移情 历时形成
  • 简介:现代汉语语料库研究结果表明,“动词+借用动量词”分为三类,根据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动(+了/补)+动量短语”、“动(+了/补)+名/代+动量短语”、“动(+了/补)+动量短语+名”.本文对人体器官动量词“脚”进行了认知分析,认为三者都是由原型及物派生来的.第一类受事论元省略,动作义突显,事件义弱化;第二类和第三类是同一上位的变体,二者角色分布不同,是受事论元与动量短语竞争突显位置的结果.使用频率差异表明,借用动量短语更倾向于被名物化,做宾语,而补语功能相对次要,借用动量词的范畴化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突显某一具体语义角色上,而非量上.

  • 标签: 借用动量词 动量构式 认知
  • 简介:“X得不要不要的”是当代汉语的新兴程度。该的句法特点是:“X”可以由名词、动词及动词短语、形容词、副词充当;可以独立成句,也能充当谓语、宾语或定语。其语义特点是:在语义上可以表达中性、积极和消极的感情色彩。语用特点是:常用于口头语体,也常见于书面语中的文艺语体,具有语气和修辞表达功能。形成机制是:“不要”发生了语用推理,由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社会、心理有限资源的制约,经语言的高频类推作用,“不要不要的”的表达式逐渐格式化,由主观高量否定义本义演变成表示主观评述性的极限程度量义,形成了从语法X1到修辞X2的连续统,并有语法化为语法X3的趋势。该程度标记的语义在隐喻思维机制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从“主观高量否定义”到“主观评述性的极限程度量”的语义演变。

  • 标签: “X得不要不要的”构式 语法构式 修辞构式 隐喻
  • 简介:现代汉语中“看在x的面上”是一种既常用又能产的,可以表达“请求”“宽恕”两种看似矛盾而又实质相通的义。义的生成机制源于熟人社会背景下的语用推理,而的使用则是一种基于面子维护的话语策略。从历史上看,这种在五代时期开始出现,并最终在明清时期完成固化历程。

  • 标签: 构式 语义功能 固化历程 语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