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栓塞患者在尿激酶融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在对比阿替普酶融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县某社区卫生院在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0例肺栓塞患者,采用随机抽取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尿激酶结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使用阿替普酶结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实验组患者差,然而,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症状情况较严重,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和生命体征都优于对照组。结论肺栓塞患者采用阿替普酶结合瑞替普酶溶栓方法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而且还能缓解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而提高患者的各项体征指标,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和治疗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栓塞患者在尿激酶融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在对比阿替普酶融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县某社区卫生院在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0例肺栓塞患者,采用随机抽取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尿激酶结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使用阿替普酶结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实验组患者差,然而,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症状情况较严重,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和生命体征都优于对照组。结论肺栓塞患者采用阿替普酶结合瑞替普酶溶栓方法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而且还能缓解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而提高患者的各项体征指标,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和治疗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我院收治的 7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对象展开此次研究;以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各 39例的研究组和参考组,分别给与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治疗三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其早期分子学反应( EMR) BCR-ABLIS小于等于 10%,以及分析学反应 MR4.5 BCR-ABLIS小于等于 0.0032%的患者比率分别为 94.9%和 53.8%,均显著有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参考组患者, 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状况没有显著差异,且均在耐受范围,符合用药安全性要求。结论: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过程中,尼洛替尼的实际治疗效果,明显更优于伊马替尼,且具有较好的用药安全性,可大范围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阿替普酶与瑞替普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瑞替普酶治疗,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阿替普酶治疗,对比两组溶栓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在院病死率、并发症出现率。结果两组溶栓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在院病死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出现率比对照组低27.27%,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阿替普酶与瑞替普酶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瑞替普酶安全性明显高于阿替普酶,可优先采用。
简介:摘要目的吉非替尼与厄洛替尼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对比研究。方法收集我院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用药方案分为吉非替尼组(接受吉非替尼治疗)和厄洛替尼组(接受厄洛替尼治疗)。对比吉非替尼组和厄洛替尼组治疗后6月临床缓解情况;吉非替尼组和厄洛替尼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吉非替尼组和厄洛替尼组治疗后6月临床缓解情况比较有差异(P<0.05);吉非替尼组药物服用中出现2例消化道反应,1例头晕;厄洛替尼组出现1例呼吸困难、1例咳嗽和1例发热,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差异(P>0.05)。结论厄洛替尼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缓解率高,用药可能会发生消化道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40例一线及二线化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进行三线治疗,总结其治疗效果、患者肿瘤进展时间、总生存时间以及化疗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40例患者中部分缓解18例,无变化或稳定16例,进展6例,临床有效率45.00%,临床受益率85.00%。40例肿瘤进展时间平均(5.18±0.96)个月,总生存时间平均(7.98±2.66)个月。化疗相关毒副反应为乏力(30.0%)、恶心呕吐(27.50%)、骨髓抑制(22.50%)、贫血(15.0%)、高血压(7.50%)、手足综合征(5.0%)、口腔黏膜炎(2.50%)、腹泻(7.50%)、食欲下降(32.50%),上述均属于1-2级毒副反应,无3-4级毒副反应发生。结论: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三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效果良好,且患者对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以作为晚期结直肠癌三线治疗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 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实施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114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研究区间选择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研究对象来源为在院住院治疗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以单、双病床号作为分组区别,分为2组: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组别救老1组,纳入患者57例。对照组组别救老2组,纳入患者57例。所有患者决接受瑞替普酶治疗,救老1组在该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的消失时间,进一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在治疗后,救老1组患者并无死亡人数,死亡率为2.00%,显著低于救老2组(P<0.05);同时,救老1组患者胸痛、心悸、气短等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救老2组(P<0.05)。结论 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促进心功能恢复,降低心肌酶谱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临床治疗慢性乙肝时应用替诺福韦酯与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1年5月-2024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慢性乙肝患者,并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划分为N组与M组。其中,N组服用替诺福韦酯治疗,M组患者服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 N组患者接受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P<0.05);经治疗后,N组TBIL、IL-17、IL-22、IV-C、HA、LN水平较低(P<0.05);N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评分、HBV-DNA转阴率较高(P<0.05);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临床治疗慢性乙肝时,替诺福韦酯治疗效果更优,在保护肝功能的同时,还可提高其可靠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不规范停用恩替卡韦复发后再次恩替卡韦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50例慢性乙型肝炎不规范停用恩替卡韦复发后再次恩替卡韦治疗患者作为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选50例乙肝初发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全部给予恩替卡韦卡抗病毒治疗,对两组患者具体的治疗效果进行科学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基线情况的对比上没有差异;观察组整体的生化学复常率水平比对照组低,第4周差异显著;观察组整体的HBV-DNA转阴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在第4周和12周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不规范停用恩替卡韦复发后再次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肝功能恢复缓慢,尤其是重型肝炎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停用恩替卡韦复发后再次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具有良好额度安全性,值得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进行大力的推广。
简介:目的总结并归纳替诺福韦酯与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初治疗患者的效果。方法本文挑选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58例慢性乙型肝炎初治疗患者,将其纳入此次研究。按照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8例和分析组30例。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分析组采用替诺福韦酯治疗。比较两组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随访1年,统计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比较,组间数据经统计软件检验展示出P>0.05的结局,两组无分析意义,可比;分析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经统计软件检验展示出P<0.05的结局,两组存在分析意义。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初治疗患者的治疗中,替诺福韦酯与恩替卡韦的临床效果均较好,但考虑到长期治疗的安全性,替诺福韦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探讨阿帕替尼与替吉奥对比治疗结肠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阿帕替尼""替吉奥""结肠癌"等为中文关键词,以"Apatinib""Tegafur""Colon cancer"等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时间限制在从建库到2020年12月。评价阿帕替尼和替吉奥对结肠癌的总体疗效、结肠癌进展和无进展生存期的差异。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阿帕替尼与替吉奥对结肠癌的疗效相比,部分缓解+稳定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1.10,95%CI:0.71~1.71,P=0.640),在结肠癌进展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0.51,95%CI:0.28~1.32,P=0.205),在无进展生存期方面阿帕替尼组大于替吉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0.90,95%CI:0.42~1.37,P<0.000 1)。结论相较于替吉奥,阿帕替尼用于治疗结肠癌患者能明显延长无进展生存期,总体生存效益有所提高。
简介:目的:观察替格瑞洛联合替罗非班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行PCI的STEMI患者2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随机均分为氯吡格雷组(接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治疗)和替格瑞洛组(接受替格瑞洛+替罗非班治疗)。测量比较两组PCI术前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分级情况、血小板聚集率、P2Y12反应单位,以及随访30d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事件和心功能情况。结果: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替格瑞洛组PCI术后TIMI血流3级比例(81.4%比91.4%)显著升高,血小板聚集率[(55.2±4.1)%比(50.8±4.4)%]和P2Y12反应单位[(196.2±15.1)U比(180.8±12.0)U]均显著降低,P均〈0.05。随访30d后,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替格瑞洛组再次心肌梗死(5.0%比2.9%)、心源性死亡发生率(2.9%比0.7%)、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3.1±2.8)mm比(49.0±2.0)mm]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40.2±2.1)mm比(37.4±1.8)mm]均显著降低,左室射血分数[(51.8±2.7)%比(55.4±2.5)%]显著升高(P均〈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且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的轻微出血发生率(5.0%比6.4%)无显著差异,P=0.591。结论:对于急诊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替格瑞洛联合替洛非班能有效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其短期预后,而不增加出血风险,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盐酸左西替利嗪片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对湿疹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7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湿疹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1例患者。其中参照组患者单独应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治疗,研究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接受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对比2组患者各项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相较于参照组显著缩短,且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较明显,统计学意义显现(P<0.05)。结论:湿疹患者经盐酸左西替利嗪片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患者经治疗后湿疹症状显著改善,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值得将其进行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