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辅助检查与肝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关系。方法15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行肝穿术,肝组织HE染色,按炎症和纤维化分为G1~4级、S0~4期。并做血清肝功能、血常规、血凝常规等检查。对临床和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结果154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情况,轻度慢性肝炎80%(72/90),中度慢性肝炎为47.27%(26/55),重度慢性肝炎为0%(0/9)。结论ALT、AST结果不能完全真正反映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情况,临床和病理诊断不能完全符合。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 病理
  • 简介:我国为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人群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10%,这意味着全国有1.2亿多HBsAg阳性的人。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几乎天天遇到这样的病人,近几年由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实验技术的迅速发展,对HBV感染的认识及治疗都有了新进展,能否对HBV感染的各种监测指标准确、完整的理解,给患者明确的解释和合理的指导,是我们面对的实际问题。现就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认识。

  • 标签: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阳性 基层医务工作者 HBV感染 分子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程优质护理在慢性乙肝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定。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入院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实验组(采用全程优质护理),每组纳入30例,对比两组护理后的治疗效果、各项肝功能指标、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慢性乙肝 全程优质护理 生活质量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慢性乙肝肝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82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为对象,按药物治疗方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患者41例。结果:观察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观察组显总有效率为97.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1%,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治疗中,采取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不同药物治疗 慢性乙肝肝硬化 临床价值 效果分析 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乙肝患者应用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采用抽签法将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76例慢性乙肝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参照组(n=38)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n=38)应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依从性、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依从率高于参照组,且胆道感染、出血、胆汁血症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可提高依从性,预防并发症发生,具有推行借鉴价值。

  • 标签: 综合护理 慢性乙肝 依从性 并发症
  • 简介:目的通过定量检测HBeAg阴性HBV感染者血清病毒大蛋白(HBV-LHBS)和前S1(PreS1)抗原,探讨HBV-LHBS和PreS1在反映HBV复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经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的120份HBeAg阴性HBV病毒感染者血清,将这些标本按DNA拷贝数分为3组(≥106copies/ml、103~105copies/ml、≤103copies/ml),每组各40例,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LHBS和PreS1抗原。结果≥106copies/ml组,LHBS阳性率和定量检测结果分别为95.0%和(92.12±29.38)ng/ml,103~105copies/ml组,LHBS阳性率和定量检测结果为72.5%和(33.26±19.44)ng/ml,≤103copies/ml组,LHBS阳性率和定量检测结果为37.5%和(15.02±11.10)ng/ml,3组标本PreS1抗原阳性率依次为80.0%、42.5%、20.0%;LHBS总阳性率为61.6%,PreS1抗原阳性率为38.1%。结论与PreS1抗原比较,LHBS的测定结果与HBVDNA载量呈现良好的相关性,更能准确地反映HBV感染者体内病毒的复制程度,因此LHBS定量可能成为判断HBV活动的新的血清学指标。

  • 标签: 前S1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 乙肝病毒大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体征及预防治疗方法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600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肝五项及肝功能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的临床体征,且对乙肝患者进行治疗以及对阴性人群进行预防接种。结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各项检测指标中以单项HBsAg阳性者居多,经过预防接种后乙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加强对肝功能的检测,及时预防接种治疗,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严格管控,是乙肝防治的重要内容。

  • 标签: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 体征 预防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乙肝病毒前S1抗原性在临床检验当中的价值。方法瞅抽取2011年-2013年在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病人120例(实验组),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病人40例(对照组),实验组采用PCR方法对慢性乙肝病毒(HBV)DNA含量进行测定,对照常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RLISA)对前S1抗原进行检测。结果HBVPreS1和慢性乙肝病毒DNA临床诊断敏感率以及符合率均非常高,实验组和对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S1抗原性可以反映慢性乙肝病毒复制情况非常特异以及敏感,并这种检测方法要比慢性乙肝病毒DNA检测方法更加方便,因此,在临床乙型肝炎检验当中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具体运用 临床检验 乙肝病毒 前S1抗原阳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HBsAg阳性及阴性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与乙肝两对半的关系,以探讨前S1蛋白抗原乙肝两对半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对乙肝病毒前S1抗原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用ELISA法检测2171例HBsAg阳性及阴性血清的前S1抗原乙肝两对半标志物。结果在HBsAg阴性血清中PreS1的检出率为零,在HBsAg阳性及HBeAg阳性血清中PreS1阳性率为93.8%(304/324)、HBsAg阳性及HBeAg阴性血清中PreS1阳性率为86.1%(527/613)。结论前S1抗原乙肝病毒感染、复制、传染的敏感标志,可弥补乙肝两对半的不足,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在不具备HBV-DNA检测设备的情况下,使用简单准确,价格低廉的PreS1检测并联合乙肝两对半的检测,对HBV的诊断、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乙肝两对半 前S1抗原 联合检测 相关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运用酶联免疫法与胶体金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各自优缺点。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1日~2015年9月31日采集的1791份血样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酶联免疫法与胶体金法对这些标本实施了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最后将两种检测方法其特点以及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运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为呈阳性的血样标本有166份,占总样本数的9.27%。运用胶体金法检测结果为呈阳性的血样标本有159份,占总样本数的8.88%。经统计学分析,对于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运用酶联免疫法明显敏感性高于胶体金法。结论根据两法检测结果,在进行现场初筛的场合建议使用胶体金法;在医疗机构中,应选择敏感度较高的酶联免疫法进行乙肝表面抗原筛选实验。

  • 标签: 乙肝表面抗原 酶联免疫法 胶体金法 灵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检验中的前S_1抗原和HBV-DNA检测价值对比分析。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入我院检验科的400例乙肝病毒检验标本进行检验,依照血清学检验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0例,对照组给予前S_1抗原检验,观察组给予HBV-DNA检验,观察每组对在乙肝病毒检验血清标志物HBeAg的诊断疗效。结果观察组HBeAg阳性和HBeAg抗阳性的检验正确率为95(190/200)明显高于对照组检验正确70%(140/200),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S_1抗原乙肝病毒检验中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中的检验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和正确率,且HBV-DNA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强特点,前S_1抗原的假阴性并不意味着HBV-DNA检测价值的缺失,而是在期间承担着更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特征,值得临床连用实施。

  • 标签: 乙肝病毒 检验 前S_1抗原 HBV-D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筛查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样本选取时间为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接受的15例乙型肝炎感染患者,和15例疑似乙肝感染患者。全部患者均实施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筛查以及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并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乙型肝炎两对半的敏感性、特异度、准确性均明显高乙肝S1抗原阳性检测法,组间比较有较大的差别(P<0.05)结论:在乙肝筛查中,可应用乙肝S1抗原阳性筛查,其具备良好的适应性,较高的准确率。

  • 标签: 乙型肝炎 两对半 筛查 乙肝S1抗原阳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ytokine-inducedkiller,CIK)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1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6例,治疗组在初始予以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0.5mg/d.4周基础上,采集这15例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抗CD3单克隆抗体抗体等细胞因子诱导成CIK细胞,分次自体回输;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分散片0.5mg/d.4周为入组条件;在第12W观察其HBsAg定量、HBV-DNA水平、e抗原血清转换率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不良反应和肾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CIK细胞均诱导成功,在治疗过程中除回输时一小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发热外,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肾功能和血细胞无异常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了比较HBV-DNA水平为P=0.03,HBsAg定量为P=0.003,e抗原血清转换率P=0.004。结论接受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的患者联合应用CIK细胞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HBsAg定量、HBV-DNA水平、e抗原血清转换率。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自身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 恩替卡韦分散片 HBV-DNA水平 HBsAg定量 e抗原血清转换率
  • 简介:海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尚健答:血糖波动较大,往往是晚餐前血糖急剧升高。解决办法:①首先查找是否为饮食导致的高血糖;②1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胰岛功能很差,外源补充胰岛素很难纠正血糖的漂移。建议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可行72小时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可以详细了解血糖波动情况,更好地指导治疗以及饮食,尤其对于夜间有无低血糖情况一目了然。

  • 标签: 连续动态血糖监测 血糖波动 海军总医院 1型糖尿病 主治医师 内分泌科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恩替卡韦联合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以便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 从2020年1月至2020年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HBV DNA以及HBeAg,探讨LHBs与HBV DNA的关系,研究LHBs反映HBV复制情况的可靠性,揭示HBeAg阴性乙肝患者检测HBeAg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LHBs和HBeAg进行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HBV DNA进行检测。结果 171份乙肝患者HBV DNA、LHBs的检测结果显示:LHBs的检测结果与HBV DNA的检出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BV M模式的HBV DNA与LHBs的检出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拷贝数的对数值与LHBs含量具有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17。结论 LHBs能够反映出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血清中的LHBs与HBV DN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是反映HBeAg阴性乙肝患者病毒复制情况的新的血清免疫学指标。

  • 标签:    慢性 乙型 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前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及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变化。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21年1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这些患者接受了为期12个月的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根据病毒学应答标准,患者被分为应答组和非应答组,各30例,对比了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的HBV DNA和AFP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治疗后3、6、12个月时,应答组的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非应答组(P<0.05)。同样,治疗前两组的AF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的3、6、12个月,应答组AFP水平均显著低于非应答组(P<0.05)。结论:对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和改善肝功能治疗后,实施HBV-DNA定量检测和AFP水平检测,可以更好地了解到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疗效,为临床医生给患者进行下一步针对性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越来越明显。

  • 标签: 慢性乙肝 HBeAg阳性 抗病毒治疗 乙肝HBV DNA AFP 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