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患者的 诊治 措施及效果 。 方法:选择 2020 年 1 月— 2020 年 5 月,收治 的 30 例 发热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 ,并分为观察组( 15 例, 应急诊治 治疗 )和对照组( 15 例,无 应急诊治 治疗 ) 。结果:对比 两组 患者的 治疗效果 ,观察组 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更佳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对发热患者实施 应急诊治 治疗方式,能有效避免患者间出现交叉感染现象,使 COVID-19 感染者能得到及时救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其在妊娠女性中的发病与诊治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月30日至2月23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29例妊娠合并COVID-19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发病特点及诊治经验。以出现发热、咳嗽、乏力、胸闷等呼吸道症状当天为发病的第1天,发病第1周入院为组1,发病第2周入院为组2。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29例患者年龄范围为24~40岁,孕早、中、晚期者各有5、5、19例,普通型患者28例,重型患者1例,大多以发热、咳嗽、乏力等为首发症状。29例患者中,组1有14例,组2有9例,6例为无症状患者。入院当天实验室检查显示22例患者出现淋巴细胞比例减低,2例患者细胞免疫(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19+T淋巴细胞、CD16+CD56+T淋巴细胞计数)检查结果均降低,上述检查结果在组1和组2患者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1和组2患者的IgE[28.45(18.30, 51.70) IU/mL和20.30(18.30, 75.80) IU/mL]和补体C3[(1.219±0.320) g/L和(1.170±0.147)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67 222.000,t=0.442,P=0.024、0.028)。29例患者初次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均可见磨玻璃样病毒性肺炎征象。患者以吸氧、抗病毒、抗感染等常规治疗为主,对重症患者和在常规治疗过程中出现症状恢复较慢甚至加重的普通型患者可酌情使用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孕早、中期患者中无流产及早产者,孕晚期患者中有3例早产临产,1例孕35周入院的患者行期待治疗至孕37周+6时行剖宫产术,13例孕足月患者均在入院后行急诊剖宫产术。17名新生儿鼻咽拭子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19例患者治愈出院,病程为(19.60±5.38) d。10例在院患者仍有轻微症状。结论妊娠合并COVID-19患者的病情普遍较轻,恢复较快,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和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的可能性较小,常规治疗下大多数患者可治愈。
简介:[ 摘 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疠之气,从鼻口侵入,首先犯肺,其中疫疠之毒气(寒、热、湿)伤肺而及于全身 。通过中医的病因、病位、病机针对不同的体质,根据他不同的表现,随证施治。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老年人中病死率高、危害性大。由于增龄导致的生理功能下降及基础疾病导致的病理状态,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具有不典型性,治疗手段和防控措施须考虑该人群的特殊性。为进一步做好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和防控工作,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呼吸和危重病专家委员会编写了本共识,针对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诊治要点提出意见建议,强调:(1)诊断应强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老年人中的临床不典型性、基础疾病导致病情的复杂化;(2)治疗须兼顾多系统功能,实施以呼吸和危重症学科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救治;(3)防控需建立"院中-院外全程照护"和"急慢性疾病一体化管理"体系,并形成常态化防控,以提高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能力和防控水平。
简介:摘要引起2002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2012年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冠状病毒(CoV)被证实是从动物传播至人类的。而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暴发,则再次证明CoV对人类健康具有重大的威胁。2019-nCoV除感染呼吸系统外,研究报道其对心血管系统也有侵害作用。该文对2019-nCoV的基因组结构、功能以及感染者的病理生理学和心脏表型特征、心脏损伤的潜在机制、相关治疗策略进行了梳理,警示临床医生注意2019-nCoV对心脏的潜在风险、加强心脏功能管理。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新冠时期护士家属心理状态及对知识的需求 。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 我院参与新冠肺炎救治的一线护士 家属进行了心理 状态、 知识需求 的 调查。 结果 68.22% 的护士家属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担忧、恐惧、惊慌心理; 84.61% 以上的家属对新冠知识迫切需求,主要信任的消息来源为电视、广播及网站。 讨论 为解除护士后顾之忧,减轻家属心理负担,应引导其采取积极的压力应对策略,对抗击疫情的一线护士家属进行新冠知识宣传,保持一线护士与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积极调动正性的心理防御机制,避免采用负性的应对策略。让家属对一线工作现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以提升一线护士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必要的,且具有迫切性,必须加强宣教力度。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一例妊娠晚期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危重型孕妇。患者32岁,孕35周+2因"咽痛4 d,发热3 h"入院。入院前曾至湖北孝感应城,回家隔离期间发病。入院后病情进展迅速,7 h后出现左侧胸背部疼痛、气促、头晕,迅即出现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考虑病情严重,且有2次剖宫产史,行紧急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前血气分析示呼吸衰竭、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术中娩出一男婴,2 700 g,1 min Apgar评分1分(心率20次/min),经复苏抢救,5和10 min评分均为1分,家属放弃抢救后死亡。产妇术后气管插管呼吸机维持,同时给予其他支持治疗。入院时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于分娩后报告为阳性,遂转入定点医院治疗。患者术后26 d体外膜肺氧合脱机成功,术后36 d脱离呼吸机,进入康复阶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蒿琥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22日至2月15日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单双号顺序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25例)和青蒿琥酯联合治疗组(18例)。常规治疗组按指南推荐给予洛匹那韦/利托那韦500 mg +α-干扰素500×104 U雾化吸入,每日2次;青蒿琥酯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注射青蒿琥酯60 mg,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10 d。治疗期间每隔2 d进行1次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心肌酶;治疗开始每3 d检查1次胸部CT,病情好转后每5 d复查1次。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及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两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时间、咽拭子病毒核酸转阴时间、肺部病灶吸收时间、用药不良反应及住院天数,以此评估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及治疗前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青蒿琥酯联合治疗组症状明显改善时间(d:3.33±1.91比4.84±2.19)、2019-nCoV核酸检测转阴时间(d:4.72±2.16比6.68±3.76)、肺部病灶开始吸收时间(d:5.39±2.36比7.48±3.78)、病灶吸收>70%时间(d:14.11±4.16比17.04±4.42)以及住院时间(d:16.56±3.71比18.04±3.97)均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2%比80.0%,P>0.05)。结论青蒿琥酯能缩短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时间,改善预后和清除病原体,不良反应少,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湖北省及武汉市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最集中的疫区,疫情高峰期,几乎所有医院绝大部分医务人员都投入到抗击疫情中,普通诊疗基本停止。烧伤、创伤及伴基础疾病的各类慢性创面如糖尿病足等治疗难度较大,并有可能危及生命。如何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做好这类患者救治,是亟待规范和完善的紧要任务。湖北省医学会烧伤与创面修复分会组织部分省内专家,结合相关指导文件及临床工作经验,对疫区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工作提出了推荐意见。主要内容包括疫区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工作中的人员防护、诊疗场所消毒、门急诊与住院管理、专科手术管理、人员管理、分级诊疗及转诊管理等。希望通过指导疫情期间烧伤与创面修复临床工作,避免不规范诊疗所致疫情扩散,保证患者及医务人员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2月30日至2020年2月24日武汉市肺科医院收治的13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死亡患者和同期治愈出院患者的年龄、血常规、炎症指标、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等,并比较死亡患者入院时和死亡前的相关指标变化。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或χ2检验。结果13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死亡46例,年龄为(68.7±8.8)岁;治愈90例,年龄为(58.5±11.2)岁。治愈与死亡患者年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86,P<0.01)。死亡患者中26.1%(12/46)有吸烟史,63.0%(29/46)有高血压,30.4%(14/46)有糖尿病,28.3%(13/46)有心脏病,分别高于治愈组的12.2%(11/90)、31.1%(28/90)、11.1%(10/90)、2.2%(2/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64、12.750、7.821、21.033,均P<0.05)。死亡患者从发病至死亡的病程为(23.59±8.55) d,其中45例(97.8%)以发热起病,42例(91.3%)伴有乏力,34例(73.9%)伴有气短,30例(65.2%)伴有咳嗽,23例(50%)伴有呼吸困难,21例(45.7%)伴有咳痰、肌肉酸痛,6例(13.0%)伴有腹泻、恶心。死亡组患者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D-二聚体、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均高于治愈组;而治愈组患者的CD3+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0.726、11.997、28.344、9.251、7.431、15.602、14.796、6.359、32.348,均P<0.05)。死亡组患者在死亡前的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D-二聚体、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水平较入院时升高,而CD3+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较入院时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026、4.957、4.266、2.060、5.140、5.510、-3.152、-4.015、-2.497,均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患者多以发热起病。高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可能是影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后的危险因素。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多器官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伤,临床上应重视其病程中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 (2019-nCoV)引起的一种急性的呼吸道传染疾病,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经相关学者对新型冠状病毒毒株的检验研究后,确认通过实时荧光 RT-PCR核酸检测可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临床诊断,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或尽早与其他病毒感染者进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