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整理出一组较公认的、标准的、规范化的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适宜针刺穴组。方法:采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在前期古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适宜针刺穴组专家问卷调查表。共进行2轮问卷调查,分别向全国专家发放100份、66份调查问卷,并对问卷反馈结果进行分析、整理。结果:第一轮共发放问卷100份,实际回收66份,专家积极系数为66%,权威系数为0.86,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为0.26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轮共发放问卷66份,实际回收56份,专家积极系数为83.6%,权威系数为0.87,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为0.5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专家代表性强,积极性高,权威系数及协调性好,应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制定的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适宜针刺穴组可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病毒性脑炎患者施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对其肢体运动能力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所有病毒性脑炎患者通过数字奇偶法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病毒性脑炎患者对应护理方式分别为基础护理以及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两组病毒性脑炎护理总有效率以及FMA(Fugl-Meyer运动能力)评分结果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病毒性脑炎患者护理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病毒性脑炎患者(76.67%)极为明显(P<0.05);观察组病毒性脑炎患者FMA评分高于对照组病毒性脑炎患者极为明显(P<0.05)。结论对于病毒性脑炎患者施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患者肢体运动能力恢复发挥的促进效果尤为显著,从而对于病毒性脑炎疾病护理效果的提高以及预后的改善可以做出充分保证。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添加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剂末现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42例伴剂末现象的PD患者(Hoehn&Yahr分级2~4级),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续2周,观察12周。根据患者日记记录的“开”、“关”期时间、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nifiedParkinson'sdiseaseratingscaleⅢ,UPDRSⅢ)评分和研究者总体评估变化量表进行评估。结果依达拉奉治疗虽然未能降低患者UPDRSⅢ评分,但在开始第2~12周能显著延长“开”期时间、缩短“关”期时间,研究者主观感觉66.7%的患者病情好转,治疗过程中主要出现轻度恶心、食欲下降(2例,4.7%)、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2例,4.7%)等不良反应。结论添加依达拉奉治疗伴有剂末现象的PD患者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偏瘫早期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能力的相关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52例)作为此次研究分析的对象,并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随机分设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其中,两组全部患者均给予物理因子及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25例)在此基础上给予A1-下肢智能训练系统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27)则给予老式普通站立床进行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治疗2周及4周后的效果分析。结果两组治疗2周、4周后的下肢运功功能、步行功能的改善幅度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存在,且P<0.05,有统计学差异存在;研究组下肢运功功能、步行功能的改善幅度与对照组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A1-下肢智能训练系统进行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的功能、步行的能力,建议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对比探讨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与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4月-2013年6月在我院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动态心电图组、平板运动试验组和联合组,每组60例。动态心电图组和平板运动试验组患者分别使用24h动态心电图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进行诊断,联合组使用24h动态心电图联合平板运动试验进行诊断。与冠脉造影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各种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动态心电图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与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组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与动态心电图组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可以提高冠心病的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索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了 97 名到我院治疗脑卒中的患者,将其以随机形式分成两个组别,观察组有 50 例患者,对照组有 47 例患者,全部患者实施基础治疗后,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结束的 48h 后,开始早期规范化的康复治疗,对照组则在 14 天后,开始康复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出现 肩手综合征的情况,以及 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表现。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 肩手综合征的情况和 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表现均要优于对照组,两组的统计数据存在差异( P<0. 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规范化的康复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出现肩手综合征的概率,也能让上肢运动功能有明显的改善,提高患者未来生活质量,为此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推拿结合悬吊运动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8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推拿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悬吊运动训练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次后以及治疗10次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1次后与治疗前的VAS评分和OD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次后,观察组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治疗10次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结合悬吊运动训练可以显著的改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疼痛感觉以及功能障碍,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运动并呼吸训练应用于慢阻肺患者,在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价值评价。方法将我院的100例慢阻肺患者进行抽签法随机分组,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方法,如祛痰、止咳、平喘等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除了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治疗外,另外增加运动和呼吸训练方法进行辅助治疗。治疗一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肺活量及呼吸困难严重程度(MRC)评分,对比两组患者病情,对运动并呼吸训练在慢阻肺康复过程中的价值做出评价。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试验组患者肺活量(1.78±0.33L)及MRC评分(2.21±0.71)明显优于对照组(肺活量1.50±0.33L,MRC评分3.01±0.61),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并呼吸训练能够增强慢阻肺患者的心肺功能,有助于慢阻肺患者的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医康复疗法联合康复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5年9月-2016年7月脑卒中偏瘫患者88例资料进行收集分析,随机分组。康复训练组采用康复运动训练;康复训练+中医康复组采用中医康复疗法联合康复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康复训练效果;干预前后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康复训练+中医康复组患者康复训练效果比康复训练组高,P<0.05;两组患者干预之前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康复训练+中医康复组干预后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康复训练组好,P<0.05;结论中医康复疗法联合康复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大,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综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6月—2017年6月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分组,各有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早期康复组则给予早期康复综合训练。比较两组脑卒中治疗效果;从开始康复训练至出院时间;干预前后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早期康复组脑卒中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康复组从开始康复训练至出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相近,P>0.05;干预后早期康复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综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具有提高作用,可改善神经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对患者预后有利,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