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能谱CT小剂量对比剂团注试验法(testbolus)在肺动脉CT血管造影术(CTA)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43例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行肺动脉CTA。按登记号尾数单双数分为研究组23例、对照组20例。研究组采用能谱扫描模式,使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试验法;对照组使用常规剂量对比剂智能动态跟踪(smartprep)技术。研究组采用最佳对比噪声比(CNR)技术,两组分别测量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干CT值并进行比较。采用5分法对图像质量评分并比较。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肺动脉主干CT值分别为(387.92±48.18)Hu、(326.95±48.51)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左肺动脉干CT值分别为(390.19±57.91)Hu、(341.04±34.95)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右肺动脉干CT值分别为(398.02±55.35)Hu、(312.15±40.16)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61±0.66)分、(3.90±1.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能谱CT小剂量对比剂团注试验法肺动脉CTA能够提高图像质量,同时减少对比剂用量。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T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3例,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21例同时行磁共振血管造影作为A组,另22例同时行CT血管造影作为B组,比较两组的诊断效能。结果A组的检出率为85.71%,B组为86.36%,DSA为97.67%,A、B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显著低于DSA检查结果(P<0.05);A组和B组的瘤体直径以及瘤颈宽度均与DSA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T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均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期脑梗塞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1日至6月30日收治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期脑梗塞病例74例,观察责任血管中动脉在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的显示率,并与中动脉供血区DWI序列上病变的部位、范围进行对比。结果74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期期脑梗塞患者中,DWI序列上高信号病变长径或长径之和≥3cm的病例48例,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的显示的37例(77%),未显示的11例(占23%);DWI序列基底节区高信号病变≤3cm的病例10例,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未显示的10例(100%),DWI序列额叶、和(或)顶叶单个病变数≤1.5cm,或≤2个病变,且二者之和≤3.0cm为高信号的病例15例,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未显示的10例(100%),1例FLAIR序列上高信号血管征的显示,但DWI序列上未显示高信号病,间隔6天后复查,DWI序列上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塞,同时FLAIR序列上显示高信号血管征。结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期脑梗塞,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塞,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显示率与DWI序列病变的显示相关性较高,甚至提前于DWI序列上病灶的显示,对大面积超急性期脑梗塞有预警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普外术后患者行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46例普外手术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各2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使用肠外营养物质输液,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然后再将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营养指标等进行对比。结果将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4.3%要明显低于对照组34.8%,观察组各项营养指标要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采用肠外营养物质输液有助于普外手术后患者的康复,并且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从而使得患者早日得到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心血管事件和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80例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8例患者为急性冠脉综合症,32例为稳定性心绞痛,手术前测定其血清CRP水平,以3.0mg/l为临界值将所有患者分组(CRP<3.0mg/l,31例;CRP≥3.0mg/l,49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7d以及6个月的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血管内直径狭窄率高于50%的支架内再狭窄率。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基础学清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心绞痛患者(P<0.05);手术后7d内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以及CRP≥3.0mg/l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显著高于稳定心绞痛组和CRP<3.0mg/l组患者(P<0.05);CRP≥3.0mg/l组患者手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CRP<3.0mg/l组患者。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预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心血管事件和再狭窄发生率的指标,这提示手术前炎症细胞的活化程度与手术后6个月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支架内再狭窄关系密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周后相对无血管平面在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间进行腹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手术患者1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4例患者手术中,男性8例女性4例均顺利完成,其余2例因后腹腔粘连严重术中转开放性手术;术中及术后患者未出现胸膜、大血管损伤、气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术中出血量约为56.62±3.25ml,手术时间约为90.32±4.58min,住院时间约为7.23±1.56d,术后肠道功能恢复良好,仅为轻微疼痛表现;结论以肾周后相对无血管平面为途径进行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手术,具有切口小、损伤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手术夹闭的121例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Hunt-Hess分级0级3例,Ⅰ级20例,Ⅱ级57例,Ⅲ级29例,Ⅳ级12例。按动脉瘤瘤顶指向分类,前交通动脉瘤主要分为5型,向前12例,向下13例,向上49例,向后23例,多方向24例。结果121例138个前交通动脉瘤中,手术成功夹闭135个;2例(3个动脉瘤)手术夹闭困难,行动脉瘤包裹。有12例患者手术夹闭后由于脑积水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出院时根据GOS评分判断预后:恢复良好101例,中残11例,重残5例,死亡4例(因手术后发生严重脑血管痉挛,顽固性颅内压增高而死亡)。结论夹闭手术对于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入路主要以翼点入路为主,但手术夹闭要结合多种因素个体化对待。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对主动脉夹层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程实施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在身心各个方面都得到护理,从而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相关性及高危因素,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整理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1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患者为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伴有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的患者,对照组50例患者为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不伴有脑动脉硬化狭窄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每半年采用MRI、MRA等进行复查,通过对比两次病变血管狭窄的增加程度,狭窄血管供血区域相关脑组织的缺血状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三次比较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每半年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是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的高危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主动脉内径变化与心血管疾病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随机的选取自2010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在本院住院的200例确诊为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观察组对象,并随机的选取80例正常健康者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对照组对象,对比性研究高血压患者(观察组研究对象)主动脉内径变化与心血管疾病病变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患者的主动脉内径变化与心血管疾病病变呈正相关关系,表现为主动脉内径增宽越大,其心血管疾病病变的可能性越大。结论高血压患者主动脉内径变化能够引起心脏结构功能异常,诱发心血管疾病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