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 心血管内科心绞痛临床药物疗效 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选用了我院在 201 9 年 1 月~ 20 20 年 1 月接收的 67 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一段时间后,所有患者的疗效均出现了好转,但还有部分患者发生轻微的心血管事件,同时还有 2 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1 例心力衰竭患者、 10 例心绞痛再度发生的患者、 1 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患者。结论临床上治疗心绞痛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相关药物治疗,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缺血及临床症状,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疗效,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术式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对腰椎动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于五四一总医院骨科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7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小开窗髓核摘除术+纤维环修复术(开放组)52例、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椎间融合组)41例、椎间盘镜下突出髓核摘除术+纤维环修复术(椎间盘镜组)46例、椎间孔镜下突出髓核摘除术神经根松解术(椎间孔镜组)38例,比较各组患者术后近期疗效与腰椎动态变化。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3.060,P=0.382);开放组、椎间融合组、椎间盘镜组、椎间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6.85±13.65)mL、(186.46±22.47)mL、(92.41±16.34)mL、(31.42±5.1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8.905,P=0.000);开放组、椎间融合组、椎间盘镜组、椎间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50.41±10.67)min、(132.84±20.69)min、(62.12±13.37)min、(83.46±15.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9.863,P=0.000);开放组、椎间融合组、椎间盘镜组、椎间孔镜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8.25±1.34)d、(10.52±1.37)d、(7.04±1.17)d、(4.26±0.8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709,P=0.000);术后1个月、3个月时,椎间盘镜组与椎间孔镜组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低于椎间融合组与开放组(均P<0.05),而椎间盘镜组与椎间孔镜组的腰痛评价量表(JOA)评分高于椎间融合组与开放组(均P<0.05)。结论四种不同术式均能有效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椎间孔镜、椎间盘镜治疗能加快术后腰椎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海阳市人民医院治疗的7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常规心电图组36例,进行普通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组36例,进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检出情况。结果治疗后,动态心电图组患者心肌缺血检出率为77.78%,心律失常检出率为75.00%,常规心电图组检出率分别为47.22%、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心电图组比较,动态心电图组对室性早搏、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及成对、左右束支阻滞、房室传导阻滞、下壁及侧壁心肌缺血、ST段改变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高于常规心电图。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 方法 随机选择 60 例患者,均是于 2018 年 6 月 -2020 年 4 月在我院中接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患者,随意分两组,其中包含动态心电图诊断组与常规心电图诊断组,前者有患者 30 例,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后者有患者 30 例,应用常规心电图诊断,对比两组 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检出率、 房室传导阻滞及 ST-T 段改变检出率 。 结果 从表 1 信息可知,两组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检出率有显著不同,动态心电图诊断组与常规心电图诊断组比较,动态心电图诊断组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检出率更高,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从表 2 信息可 知, 两组Ⅱ °I 型传导阻滞检出率无显著不同,无统计学意义 ( P > 0.05 ) ;两组 ST-T 段改变、 I° 传导阻滞、Ⅱ °Ⅱ 型传导阻滞检出率 有显著不同, 动态心电图诊断组 与 常规心电图诊断组 比较 ,动态心电图诊断组 ST-T 段改变、 I° 传导阻滞、Ⅱ °Ⅱ 型传导阻滞检出率 更高,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更大,相比于常规心电图诊断的患者,接受动态心电图诊断的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检出率、 ST-T 段改变、 I° 传导阻滞、Ⅱ °Ⅱ 型传导阻滞检出率更高,为高效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卡托普利肾动态显像(CRS)联合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CE-MRA)对肾血管性高血压(RV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间52例被高度怀疑为RVH的患者[男33例,女19例,年龄(54.5±16.3)岁]的NCE-MRA、基础肾动态显像、CRS及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资料。以DSA提示肾动脉狭窄(RAS)率≥70%作为诊断RVH的标准,分析NCE-MRA、CRS及两者联合诊断RVH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NCE-MRA与DSA诊断RVH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联合诊断与CRS单独诊断的效能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NCE-MRA与DSA诊断RVH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1,95% CI:0.62~0.96;P<0.01)。NCE-MRA诊断RVH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PPV及NPV分别为88.89%(24/27)、92.00%(23/25)、90.38%(47/52)、92.31%(24/26)及88.46%(23/26);CRS诊断RVH的相应效能指标分别为81.48%(22/27)、72.00%(18/25)、76.92%(40/52)、75.86%(22/29)及78.26%(18/23);NCE-MRA联合CRS的诊断效能指标分别为74.07%(20/27)、100%(25/25)、86.54%(45/52)、100%(20/20)和78.12%(25/32),与CRS单独诊断比较,联合诊断的特异性(P=0.01)、PPV(P=0.03)均提高。结论NCE-MRA及CRS是诊断RVH有效的初筛手段,且两者联合应用能较CRS单独检查明显提高RVH诊断的特异性及PPV。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131I治疗后6个月行诊断性全身显像(Dx-WBS)期间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接受131I治疗的DTC患者85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67例,年龄(43.9± 12.0)岁;≥55岁患者18例、<55岁患者67例。所有患者均空腹服用131I 148 MBq(4 mCi),2 d后行Dx-WBS。治疗后效果为极好反应者,即131I治疗后刺激状态下甲状腺球蛋白<1 μg/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阴性)且影像学检查结果为阴性者(阴性组)48例,生化不全反应、结构不全反应及不确定性反应者(阳性组)37例。所有患者分别于服131I后2、24、48 h时测定距体部1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对3个时间点的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采用t检验对不同性别、年龄及治疗效果组之间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比较。结果(1)服131I后2、24、48 h时距患者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6.55±1.42)、(1.92±0.65)、(0.58±0.22) μSv/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7.30,P=0.000);距离患者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2)不同性别组在服131I后2、4、48 h时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55岁组在24 h时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高于年龄<55岁组(t=2.29 ,P=0.02 ),2 h和48 h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阴性组和阳性组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TC患者131I治疗后服诊断剂量131I后48 h时1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均小于WS533-2017《临床核医学患者防护要求》规定的1.40 μSv/h,达到国家规定的出门旅行要求,且不会对周围人群产生辐射损害。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99Tcm-二乙撑三胺五乙酸(DTPA)核素肾动态显像(Gates法)检测心脏移植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阜外医院拟行心脏移植手术的终末期心力衰竭的34例患者[男30例、女4例,年龄(45±14)岁)]为心脏移植组,另选择41例心功能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9例、女22例,年龄(50±17)岁],均行Gates法和双血浆法(DPSM)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分别为gGFR和dGFR。以DPSM为标准,验证Gates法的准确性。17例心脏移植组患者术后重复行Gates法及DPSM,依据Gates法测得的分肾比值估算DPSM测定的左右分肾GFR(dGFRL与dGFRR)。采用Pearson相关和配对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心脏移植组的gGFR高于dGFR[(66.49±15.66)与(49.16±13.24) ml·min-1·1.73 m-2;t=6.728,P<0.01],两者呈中等相关(r=0.467,P<0.01);对照组gGFR与dGFR无明显差异 [(65.35±26.28)与(62.22±21.37) ml·min-1·1.73 m-2;t=1.268,P=0.212],两者呈强相关(r=0.799,P<0.01);2组相关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4,P<0.05)。患者心脏移植术后肌酐水平呈下降趋势,而DPSM对应的dGFR、dGFRL、dGFRR均呈上升趋势,提示术后较术前肾功能改善。结论99Tcm-DTPA核素肾动态显像(Gates法)测定心脏移植患者GFR的准确性欠佳;DPSM结合Gates法的GFR联合测定方案可提供总体GFR并准确估算分肾GFR,或可作为可靠的心脏移植手术肾功能动态监测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予以动态心电图结合心脏彩超进行检测的准确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入院时间段在2017年10月~2020年9月,共480例,将其随机编号分组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40例,并选择同期的50例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参照组。对照组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研究组、参照组均采用动态心电图结合心脏彩超进行检测。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检测准确性,以及参照组与研究组的相关指标。结果 研究组检测的检测准确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参照组与研究组的24h房性期前收缩平均次数、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存在显著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半定量参数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长期预后的关系,为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预后寻找无创性的预测指标。方法收集贵州省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信息,国际抗癌联盟(UICC)2010分期Ⅲ、ⅣA、ⅣB期,先行多西紫杉醇+顺铂+5′-氟尿嘧啶(TPF)方案时辰诱导化疗3周期;后予调强放疗(IMRT)同期紫杉醇化疗2周期。诱导化疗前均行DCE-MRI检查,并获取DCE-MRI相关半定量参数,将DCE-MRI相关半定量参数与同期放化疗结束的鼻咽病灶近期疗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77例患者中,71例完成治疗并有长期完整随访信息,中位随访77个月(9~86个月),3年、5年OS分别为80.2%、67.6%;3年、5年PFS分别为73.2%、60.5%;同步放化疗结束鼻咽病灶近期疗效评价完全缓解(CR)组与部分缓解(PR)组之间的造影剂到达组织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537,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发现,造影剂到达组织时间短组的OS(χ2=3.982,P<0.05)和PFS(χ2=4.019,P<0.05)均高于造影剂到达组织时间长组;年龄≥ 45岁的患者OS(χ2=7.593,P<0.05)和PFS(χ2=5.624,P<0.05)明显低于年龄<45岁的患者。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发现,临床分期晚(ⅣA、ⅣB期)(P=0.048)、年龄≥ 45岁(P=0.031)是鼻咽癌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而造影剂到达组织时间长(P=0.018)、年龄≥45岁(P=0.004)、N(2~3期)分期晚(P=0.032)和强化峰值<3 000(P=0.005)则为鼻咽癌患者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DCE-MRI参数造影剂到达组织时间可能作为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预后可靠的影像学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16S核糖体RNA(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特重度烧伤患者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本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7年2—6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例男性特重度烧伤患者(年龄32~48岁),采集其休克期(伤后3 d内)、急性感染早期(伤后4~14 d)、急性感染中期(伤后15~28 d)、急性感染后期(伤后29 d至出院前1周)及出院前1周内的粪便样本,各时期样本数均为5。使用pH计测定粪便样本的pH值,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的16S rRNA V3、V4区进行测序。QIIME分析软件分析肠道菌群操作分类单元(OTU)数目、α多样性(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门、科的相对丰度,非加权组平均法聚类分析肠道菌群β多样性,Tax4Fun预测肠道菌群功能变化。对数据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配对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本组特重度烧伤患者急性感染早、中期粪便pH值分别为7.40±0.45、7.56±0.45,明显高于休克期的6.68±0.36(P<0.05或P<0.01)。(2)共获得2 333 584条有效高质量序列,序列长度为415 bp左右,共获得1 209个OTU,所有标本测序覆盖度均达99.0%以上。本组特重度烧伤患者急性感染早、中、后期OTU数目、Chao1指数明显低于休克期(Z值均为2.023,P<0.05);出院前1周内OTU数目、Chao1指数明显高于急性感染早、中、后期,Shannon指数明显高于急性感染早、中期(Z值均为2.023,P<0.05)。(3)本组特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样本菌群结构与出院前1周内相似度高,与急性感染早、中、后期相似度低。各个单独样本的分析显示,大部分样本聚类规律与分期样本一致。休克期肠道菌群加权Unifrac距离明显短于急性感染早、中、后期(Z=3.326、2.570、2.690,P<0.05或P<0.01),其他时期肠道菌群加权Unifrac距离相近。(4)门水平上,与休克期比较,急性感染早、中、后期厚壁菌门细菌相对丰度降低,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细菌相对丰度升高;上述3个菌门细菌相对丰度在出院前1周内与休克期相近。伤后不同时期科水平上相对丰度前5的优势菌有较大差异,休克期的前5优势科细菌相对丰度在急性感染早、中、后期降低。休克期的非优势科如肠杆菌科、链球菌科、拟杆菌科细菌相对丰度在急性感染早、中、后期大幅升高,成为这些时期新的优势科;出院前1周内部分产酸菌科细菌相对丰度恢复至接近休克期水平。(5)急性感染早、中期肠道菌群的某些氨基酸代谢、糖酵解和糖异生、丙酮酸代谢等功能较休克期减弱,急性感染后期肠道菌群某些氨基酸和糖类代谢较休克期增强,休克期与出院前1周内肠道菌群功能基因分布相似。结论特重度烧伤患者肠道内环境及菌群结构在急性感染早、中期发生了明显变化,pH值升高,菌群种类及多样性减少,尤其是产酸菌科细菌的相对丰度明显降低,但随着患者治疗结束而恢复。可考虑将粪便pH值和肠道变形菌门及产酸菌科细菌变化作为反映特重度烧伤患者肠道菌群紊乱水平的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右肺上叶肺癌及纵膈淋巴结转移患者诊断中三期动态 CT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选 60例 2018年 5月 -2019年 5月期间在本院进行诊断的右肺上叶肺癌及纵膈淋巴结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由病理诊断确诊,均对其进行三期动态 CT增强扫描,比较不同检查方式在 60例患者诊断中腺癌、鳞癌、鳞腺混合癌以及小细胞癌的检出情况。结果 60例患者诊断中腺癌、鳞癌、鳞腺混合癌以及小细胞癌经动态 CT扫描检出率与病理检查相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右肺上叶肺癌及纵膈淋巴结转移患者诊断中三期动态 CT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影像检查结果明确患者肺部以及纵膈淋巴组织的病变情况,以便于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值得全方位推广应用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究动态心电图监测传导阻滞与窦房结功能不良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行 DDD型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存在传导阻滞的患者作为传导阻滞组( 50例), 存在窦房结功能不良的患者作为窦房结功能不良组( 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自身心律失常及心室安全起搏的检出率。结果 窦房结功能不良组患者的频发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分别为 30.00%( 15/50)、 34.00%( 17/50), 均高于传导阻滞组患者的 4.00%( 2/50)、 6.00%( 3/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窦房结功能不良组患者的室性早搏、阵发性房颤、成对室性早搏、短阵室速、多源性室性早搏检出率分别为 22.00%( 11/50)、 10.00%( 5/50)、 16.00%( 8/50)、 10.00%( 5/50)、 10.00%( 5/50), 与传导阻滞组患者的 24.00%( 12/50)、 8.00%( 4/50)、 14.00%( 7/50)、 8.00%( 4/50)、 10.00%( 5/50)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窦房结功能不良组患者心室安全起搏的检出率为 26.00%( 13/50), 高于传导阻滞组患者的 10.00%( 5/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及时调整心房感知器的灵敏度后心室安全起搏的检出率显著降低。结论 窦房结功能不良和传导阻滞患者治疗过程中植入起搏器, 再充分借助动态心电图来监测自身情况, 可以让患者对自身心律失常有更为准确的了解, 对于心律失常症状的有效防治及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适宜推广使用。 【关键词】 窦房结功能不良 ;传導阻滞 ;起搏器 ;动态心电图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62 - 2018年甘肃省黄鼠疫源地鼠鼠疫自然疫流行病学特征,为鼠疫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整理1962 - 2018年甘肃省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疫情监测资料和疫情总结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鼠疫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包括人群地区分布、时间分布和动物地理分布、染疫动物及媒介等。结果1962 - 2018年,甘肃省黄鼠疫源地内仅1962年发生1起人间鼠疫,本次疫情共发病26例,死亡11例,发病率为29.89%(26/87),病死率为42.31%(11/26)。病例主要分布在会宁县刘寨乡、新塬乡,发病时间为7 - 8月份。1962 - 2018年,甘肃黄鼠疫源地共出现2次动物间鼠疫流行高峰,检菌地区分布于会宁县刘寨乡北部地区及接壤的平川区种田、复兴2个乡镇,判定动物疫点5处。染疫动物种类为黄鼠和沙狐,染疫媒介种类为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和阿巴盖新蚤,动物鼠疫流行时间为4 - 8月份;黄鼠血清F1抗体阳性115份,其中会宁县检出阳性血清92份、平川区检出阳性血清23份,分布于2个县(区)5个乡镇的11个村;疫源地内共发现动物30种,隶属5目11科5亚科21属,黄鼠占绝对优势,占历年调查啮齿类动物总数的69.1%(2 464/3 567);共调查疫源地12 482.9 hm2,捕黄鼠9 709只,平均密度为0.78只/hm2。结论甘肃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呈间歇性流行状态,应根据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在居民区应主动加强鼠情监测和人间鼠疫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 ICU 多发性创伤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动态变化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我院 2015 年 9 月至 2017 年 12 月在 ICU 住院治疗的多发性创伤的患者,住院第 1d 和第 7d 检测患者的神经内分泌水平,并依据患者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 58 例和死亡组 10 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激素水平和相关临床指标差异。 结果:在入院第 7d 后,患者的 FT3 、 FT4 、 COR 、 PCT 、乳酸、 APACHE II 较基线值出现下降 ( P<0.05), TSH 和 CRP 较基线值出现上升 ( P<0.05)。 死亡组的 TSH 、 FT3 、 FT4 水平低于存活组 ( P<0.05), ISS 评分和 APACHE II 评分高于存活组 ( P<0.05)。 结论: ICU 多发创伤性患者神经内分泌动态变化与患者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临床中应对激素水平进行及时监测。
简介:【摘 要】目的:本文对中医内科治疗湿疹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某院 2017年 9月 ~2018年 9月期间收治的湿疹疾病患者 13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案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各 6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接受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患者中有 26例呈现痊愈状态,病情呈现好转状态的有 22例,治疗无效患者 1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 72.72%;实验组患者经治疗后,患者中有 32例呈现痊愈状态,患者呈现好转状态的有 26例,患者呈现治疗无效状态的有 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 87.88%。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案例患者的相关数据对比并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P<0.05)。结论:对于患者的内科湿疹疾病治疗而言,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其疗效要优于西药治疗,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通过延续性护理提高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肾功能。方法:选择在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名慢性肾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将84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的41名。对照组中慢性肾脏病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延续性护理,在6个月后比较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肾功能状况。结果:对照组自我管理能力优良率是59.52%,实验的患者为92.85%,经过6个月的护理后,肾小球滤过率与之前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为优秀。结论:通过对慢性肾脏病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与自我管理能力,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短期口服地西泮及苯巴比妥防治热性惊厥(FC)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FC儿童患者330名,平均分为地西泮组、苯巴比妥组和试验组,三组儿童患者住院后都依据检查结果施行有效抗感染,体温≥38.6度立刻施行物理降温等普通疗法[1-2]。地西泮组在发热刚开始就口服地西泮片1mg/(千克·天),每日三次,三天为一疗程,苯巴比妥组则在发热刚开始就口服苯巴比妥片5mg/(千克·天),每日两次,试验组不做处理。发热后两星期、烧退、症状完全消失以后,完备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此次研究表明,在发热初期,短时间的治疗应口服地西泮或苯巴比妥,对减少FC发生有帮助,降低每天的发病次数,减少每次惊厥时间,降低容易感染年龄的发病次数,减少对脑部神经组织的伤害,疗效分别与试验组对比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发热初期短时间服用地西泮与苯巴比妥对减少惊厥发生有帮助,减少发作时间,防止再次复发,降低对脑组织的伤害,地西泮和苯巴比妥发作次数、惊厥持续时间、复发次数和远期脑电图改变等对比没有显著差异,所以在治疗时地西泮、苯巴比妥都可以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护理的方法,逐渐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方法 选择本院 2017 年 11 月份至 2019 年 11 月份收治的 32 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结合早产儿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与营养支持,重视通过临床护理提高这些早产儿的存活率。结果 所有极低出生体重儿经过临床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体重增加现象,在护理过程中肝肾功能与水电解质处于正常的范围,出现生理性黄疸的早产儿经过综合治疗后治愈。结论 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到营养支持的重要价值,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能保障早产儿的身体健康,有助于提高早产儿的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