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建立一套以健康行为HAPA模型(healthactionprocessapproach,健康行动过程取向)为指导,有利于增强膀胱癌造口患者自我效能的医院-家庭一体化康复护理模式。方法选取58例膀胱癌行泌尿造口手术的患者,应用医院-家庭一体化康复护理模式进行康复护理。于患者出院后1年应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造口自我护理调查问卷对患者的自我效能和造口自我护理能力进行评价。结果除5例患者在1年内死亡,不能参与自我效能和造口自我护理能力的评价外,其余53例患者中,自我效能评分:优(31~40分)32例,良(21~30分)15例,一般(10~20分)6例,优良率为88.68%;44例(83.02%)患者能独立完成造口护理,46例(86.79%)患者没有出现造口相关并发症。结论以健康行为HAPA模型为指导增强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模式,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提高康复护理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免疫组化染色法在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应用前景。方法:改良免疫组化染色法采用高温高压+XXIV型蛋白酶消化的抗原修复法,行一抗和二抗两步孵育法,其中二抗与酶标多聚体相连。病人肾组织标本同时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作对照。结果:(1)40例血清学HBsAg阳性患者的肾穿组织标本中,改良免疫组化染色法HBsAg阳性27例,阳性率为67.5%;HBcAg阳性7例(其中HbsAg同时阳性6例,HbsAg阴性1例),阳性率为17.5%;HbsAg、HBcAg同时阴性12例。免疫荧光染色法HBsAg阳性29例(72.5%);HBcAg阳性10例(25.0%,均同时呈HbsAg阳性);HbsAg、HBcAg同时阴性11例。(2)两种染色比较,HbsAg阳性率相近(改良组化67.5%VS荧光72.5%),其中同时阳性的有22例,同时阴性的5例,总一致率为67.5%(27/40),阳性一致率在改良免疫组化染色中为81.5%(22/27),在免疫荧光染色中为75.9%(22/29)。(3)10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患者中,改良免疫组化HbsAg染色阳性9例,免疫荧光染色阳性7例;血白蛋白〈30g/L而尿Pro定量未达到〉3.5g/24h的患者7例;6例病理呈膜性或/和膜增殖性肾炎(其中改良组化染色阳性5例,荧光染色阳性3例)。有2例行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显示肝脏病变。结论:改良免疫组化染色可提高HBV-GN的乙肝抗原检测率,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以纤维蛋白凝胶为支架,通过组织工程技术以胃.重建膀胱的可行性。方法从实验动物获取膀胱黏膜,体外培养并扩增移行上皮细胞。分别通过纤维蛋白凝胶(实验组)和keratinocyte-SFM(对照组)将单个细胞悬液移植于带血管蒂的去黏膜胃片,将胃片缝成囊状(新膀胱),固定于腹壁。于术后2、4、6、8周取胃片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实验组术后随时间延长新膀胱有不同程度挛缩;HE染色提示胃囊腔面有上皮样细胞覆盖,2周时细胞覆盖率约50%,4—8周时约70%。这些细胞分布不均匀,分层不明显;上皮样细胞AE1/AE3染色和CK7染色均阳性。对照组各标本均严重挛缩,腔隙消失,无上皮覆盖。结论将体外培养扩增的尿路上皮细胞通过纤维蛋白凝胶移植至去黏膜胃片,可以使去黏膜胃片移行上皮化,从而重建膀胱。
简介:目的探讨尿液中核基质蛋白22(NMP22)联合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38例膀胱癌和28例非膀胱癌患者新鲜尿液,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尿NMP22水平,TRAP—PCR-ELISA法检测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并同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尿液中NMP22对膀胱癌诊断的敏感性为79%,特异性为64%;端粒酶敏感性为82%,特异性为71%;细胞学检查敏感性为32%,特异性为97%。NMP22联合端粒酶活性检测,两者均为阳性时诊断为阳性,否则为阴性,则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76%,特异性为89%。结论联合检测可使在维持较高敏感性的前提下,大大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其特异性与细胞学检测相差较小,而敏感性却远高于细胞学检测,因而联合检测较单一指标的检测对膀胱癌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简介:目的:研究尿液白细胞介素-18(IL-18)在慢性肾脏病基础上急性肾损伤(Aon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住院的AonC患者(AonC组)、稳定的慢性肾脏疾病(CKD对照组)患者及体检中心无CKD的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各28例,分别收集各组的临床、实验室检查资料及尿液标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尿IL-18水平,用比色法检测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酐酶(NAG)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尿IL-18水平在AonC组、CKD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43.10(230.76~721.78)ng/L、205.97(137.06~319.62)ng/L、44.44(12.42~107.19)ng/L。AonC组尿IL-18水平显著高于CKD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AonC组尿IL-18水平与血清肌酐水平呈正相关(r=0.665,P〈0.01)。ROC曲线分析提示,尿IL-18在AonC诊断中特异性较高,曲线下面积为0.886,P〈0.01;当以212.4ng/L为截点时,其在诊断AonC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7%和76.8%。3组患者尿液NAG水平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但尿NAG水平与Scr无显著性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67。当检测的截点为10.5U/L时,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1%和58.9%。结论:尿IL-18水平在慢性肾脏病基础上急性肾损伤时明显上升,在慢性肾脏病基础上急性肾损伤诊断中的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简介:目的评价螺旋CT扫描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和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和肾透明细胞癌的24例患者的螺旋CT资料。其中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和肾透明细胞癌各12例。结果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组和肾透明细胞癌组的平均CT值增强量(即增强扫描动脉相肿瘤最大横截面平均CT值-平扫相上肿瘤最大横截面平均CT值)分别为(31.75±14.73)Hu和(88.30±31.91)Hu,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性肾癌的CT增强幅度明显小于肾透明细胞癌(P〈0.01)。结论观察病灶的CT值,可以帮助医师初步确定术前肿瘤的病理亚型。
简介:目的对比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联合全身化疗+膀胱内灌注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两种方法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56例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T2N0M0,~T3N0M0期)患者的资料,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36例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联合吉西他滨、顺铂方案全身化疗及膀胱灌注保膀胱方案治疗,20例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标准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性化疗方案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指标、远期治疗指标、生存时间、生命质量测定量表及膀胱癌生存质量测定特异模块量表评分。结果保膀胱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胃肠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根治组(P〈0.05);在总并发症发生率与肠梗阻发生率方面低于根治组(P00.05)。术后随访3~57个月,平均29个月,保膀胱组远期治疗指标优于根治组(P〈0.05)。采用KaplanMcic,生存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保膀胱组多领域优于根治组(P〈0.05)。结论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相比,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辅助化疗+局部膀胱内灌注方案治疗T2N0M0~T3N0M0期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中出血少,围手术期恢复快、并发症少,远期治疗指标优,观察期内生存率相似,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好。
简介:为了评估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对前列腺体积及下尿路症状(由IPSS评分来表示)的预测功能,我们收集了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首次入选韩国前列腺健康协会筛选项目的男性患者资料。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水平大于10ngml。或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被剔除。因此,共34857人纳入了我们的研究,检测和估算所有患者的血清PSA,PV和IIPSS。使用线性和年龄修正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估PSA与PV或IPSS之间的潜在联系。PSA对估算PV及IPSS的预测价值通过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估。平均PV为29.9ml,平均PSA水平为1.49ngml^-1,平均IPSS为15.4,PSA与PV之间有显著关系,在年龄修正后IPSS评分与PSA有显著相关性。PSA预测PV〉20ml,25ml和35ml的AUC分别为0.722,0.728和0.779。PSA预测IPSS〉7,〉13,〉19的AUC分别为0.548,0.536和0.537。在一项以社区为基础的大型筛选队列研究中,血清PSA是一个很强的PV预测指标。尽管PSA与IPSS也有着重要相关性,但PSA对截止水平以上的IPSS预测价值并不理想。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前瞻性对照研究来明晰PSA与LUTS之间以及PSA与PV之间的确切相互作用。这些研究也许可以建议如何应用PSA来临床预测PV和IP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