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糖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72例ACS病人(其中71例伴2型糖尿病),观察血糖水平与ACS的治疗效果、病死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三组病人在ACS的病死率及半年随访期内ACS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1);半年随访期内因ACS死亡率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病人血糖水平越高,病死率及ACS的再发率越高,预后越差。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检验在呼吸系统感染治疗中的意义进行探讨。方法研究中纳入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呼吸系统感染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检者各项临床资料详细整理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受检者PCT水平高、APACHE-II评分高,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观察组受检者治疗后PCT水平低、APACHE-II评分低,与治疗前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PCT水平检验可提示呼吸系统感染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可准确判定患者临床治疗及预后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II型胶原诱导的免疫性关节炎(CIA)大鼠病程不同阶段的血清及关节局部TNF-α表达变化,探讨病程不同阶段CIA大鼠血清及关节局部TNF-α变化规律,为TNF-α抑制剂使用最佳时机提供试验动物依据。方法选用30只雄性Wistar大鼠,牛Ⅱ型胶原和不完全弗氏佐剂联合皮内注射诱导CIA模型。大鼠免疫后14d、21d以及42d随机抽取模型组及对照组各5只大鼠,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TNF-α水平,并应用HE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双足标本,双盲法病理阅片评分和计算机图像技术分析关节局部TNF-α表达。结果CIA成模率为93.33%。21d、42d大鼠血清TNF-α浓度明显增高,较14d有明显差异(P<0.01)。在滑膜增生病理评分上21d和42d的大鼠与14d比较有差异(P<0.05),在新生血管病理评分上14d和42d的大鼠与21d比较有差异(P<0.05)。21d与14d、42d的关节局部TNF-α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TNF-α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结合CIA模型不同病程的病理学改变,证实CIA大鼠早期血清TNF-α持续高水平,尤其在滑膜炎、血管翳增生等急性病理损伤期。基于本实验结果,RA早期使用TNF-α抑制剂可能疗效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科急诊患者血乳酸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EICU在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84例内科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预后,将其分为D(死亡)组和L(存活)组,其中D组31例,L组53例。在两组患者入院后,对24h内的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进行分析,探讨二者间的关系。结果不同APACHEⅡ评分患者,其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PACHEⅡ评分大于30的患者的血乳酸水平显著高于21~30分的患者(P<0.05),APACHEⅡ评分为21~30的患者的血乳酸水平显著高于11~20的患者(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D组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L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浓度的关系为正相关,即血乳酸浓度随着APACHEⅡ评分的升高而升高,而APACHEⅡ评分又是疾病严重程度的有效检测指标,所以内科急诊疾病严重程度与血乳酸水平呈正相关,动脉血乳酸水平可作为判定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同妊娠期孕妇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为产妇提供更为科学的技术指导。方法选择我妇计中心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间进行检查的孕妇150例,按照怀孕周期分为早、中、晚三组为实验组,每组为50例孕妇,选择同期进行检查的女性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对比每组受检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结果。结果对照组的甲状腺激素水平TSH、FT4、FT3处于正常水平,而孕妇随着怀孕周期的变化,TSH水平由孕早期低于正常到后期逐渐升高,而FT4、FT3在孕早期由正常水平逐渐降低。结论加强孕期对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监测,能够有效的保证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减少孕妇发生孕期和产后甲状腺疾病的危险,是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和使用的有效检查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信息化技术的利用是否可以提高供应室的管理质量、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及提高对临床的服务水平,从而配合护理部的创优服务计划。方法利用院内信息化网络,结合条形码追溯管理及各设备的数据记录系统,对供应室的各项工作及工作流程进行记录、分析、资料保存。结果信息化技术的利用使供应室的流程更完善、质量更加可靠、管理更加规范,同时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结论质量管理是供应室管理工作的重点,信息化技术可提供各项支持数据,供应室提供的服务随时可满足临床工作所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族与汉族抑郁症患者间甲状腺素T3、T4及TSH水平是否有差异。方法在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住院的492例抑郁症患者作为实验组(汉族311例,维族181例)。在同一医院综合内科住院的非抑郁症患者共251例(汉族175维族76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入组者进行血清T3、T4及TSH测定并进行组间比较。统计方法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结果维族和汉族抑郁症患者组的T3及T4均低于本民族的对照组P<0.05;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中维、汉两族的T3、T4及TSH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维族、汉族患者间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过程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hs-CRP对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我院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5例健康人做为对照组,对其进行hs-CRP动态检测,比较两组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大面积梗死患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中、小梗死灶患者(P<0.01),并且持续时间长,预后差。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并且随着病情加重而升高;hs-CRP水平可作为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病情程度及预后判定的客观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血糖、血脂等检测水平的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方法用BECKMAN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87例脑梗死患者和73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糖(GLU)以及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4项血脂指标的检测,其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87例脑梗死患者中,TC、TG和LDL-C含量变化与73例健康体检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U、HDL-C、TC/HDL-C与73例健康体检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GLU和TC的水平升高以及HDL-C的水平下降与脑梗死均有一定关系,应重视对患者的高血糖、血脂代谢紊乱的积极防治。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女性不孕症患者血清中雌二醇(E2)、泌乳素(PRL)、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ESTO)、孕酮(PROG)激素水平,分析女性性激素水平对不孕症的影响。方法采集190例女性不孕症患者月经周期第2~5天血液样本,应用AbbottArchitectI2000SR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盒进行测定。结果不孕组泌乳素和睾酮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H、FSH、PROG、E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不孕症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联合检测具有重要意义,能为临床医生了解不孕症发病病因及其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简介:摘要代谢综合征是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目前代谢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以及调节血脂和血糖水平等,均需要长期用药,且易产生药物耐受。为了克服长期用药带来的毒副作用,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以果糖诱导大鼠代谢综合征模型,通过血脂水平的考察,探讨姜黄素改善果糖诱导代谢综合征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等级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变化,评价NT-proBNP在心功能分级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6年-2017年在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诊断为心功能不全的92例患者(其中,心功能I级9例,II级34例,III级26例,IV级23例)和30例对照患者进行血浆NT-proBNP浓度检测,分析不同程度心功能受损患者中血浆NT-proBNP浓度的差异,探索血浆BNP及NT-proBNP浓度在心功能受损进程中的作用。结果不同心功等级的患者血浆中NT-proBNP浓度不同,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血浆中NT-proBNP的浓度也随着增加(F=11.80,P<0.001)。结论血浆NT-proBNP的浓度与心功能受损程度相关,可作为疾病进展的监控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尿酸检测对于了解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6个行政村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体检资料,根据血尿酸水平的将其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和正常尿酸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及心脑血管病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收缩压(SBP)、体重指数(BMI)、血肌酐(Cr)、甘油三酯(TG)指标的水平与正常尿酸血症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血症组的高血压发生率为82.5%,冠心病发生率为20.0%,与正常尿酸血症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应将血尿酸水平的检测作为老年糖尿病患者体检的常规检测项目,早发现、早干预,以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市2~14岁健康儿童中破伤风抗体水平,为制定破伤风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采集儿童静脉或手指血2—3ml,采用酶联免疫间接法原理检测破伤风抗体。结果共检测299份血清标本。破伤风抗体阳性率为90.97%(272/299),不同年龄组保护性抗体阳性率以2~4.9岁组最高,最低为9~14岁组(61.11%);各年龄组间比较,2~4.9岁组高于5~8.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2=8.85,P﹤0.01),5~8.9岁组高于9~14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86,P﹤0.01),2~4.9岁组高于9~14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32=31.29,P﹤0.01).男女性别之间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0,P﹥0.01),不同居住地点比较,城区常住健康儿童破伤风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流动、暂住儿童,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x2=9.59,P﹤0.01)。结论宜昌市2~4.9岁,5~8.9岁部分健康儿童破伤风抗体已形成较好的群体免疫屏障。9~14岁组儿童破伤风保护性抗体水平较低(61.11%),对这组年龄段儿童,需采取必要措施,在社区、学校应加强对白破二联接种工作的督导落实。流动、暂住健康儿童破伤风抗体水平较低(75%),对这类儿童存在的问题,社区、幼儿园、学校应着重加强对流动儿童的查漏补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