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溶血标本对常规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于2012年7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合格的健康人74例,均进行早晨空腹采血,将血液标本均分为两份,其中1支试管中的标本采用人工方法使其溶血,分别对两管标本进行常规生化检验并进行比较。结果74例血液标本溶血前后血清中TBIL、DBIL、AST、ALT、LDH、CK、CK-MB、K、Na结果有明显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前后ALP、UA、UREA、Cr、GLU结果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溶血对一些生化检验结果有明显的影响,在标本采集、运送及分离过程中应给予注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月已于我院检验科接受血常规检查的100例患者的血常规检查资料,包括采血方式包括静脉血和末梢血,采血时间均为早7点,采血时均是空腹状态,采集血样后两组的血常规检验手段相同,每份血样分两次检验,通过静脉血组和末梢血组的两次血常规指标数值的统计学比较来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结果末梢血组的两次间组内比较发现其中WBC、RBC、HBG、MCV、MCHC、PLT6项指标的数值统计学比较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静脉血组的两次间组内比较发现8项检查指标数值统计学比较差异性均较小,不具备统计学意义;静脉血和末梢血两组之间各项对比同样存在差异性,且差异性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血组在检查过程中,波动数值小,更能准确反映血常规变化,临床建议多采用静脉血采血检查血常规。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血常规检查中不同采血方式(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在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进行血常规检查的462例患者,根据采血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为231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末梢血,研究组患者采取静脉血,两组均采取同一仪器(迈瑞BC-510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验,比较两组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RBC(3.77±0.45)×1012/L、Hb(±)g/L、Hct(0.55±0.12)%、PLT(229.43±30.62)×109/L、MCHC(318.64±18.44)g/L及MCV(90.63±5.78)f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WBC(5.29±0.87)×109/L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在MCH水平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查中不同采血方式其检验结果不同,静脉血结果更为准确,故临床血常规检查中应以静脉血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双份机采血小板采集前后血常规的改变情况。方法将154例献血人员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7例采用单份机采血小板,观察组77例采用双份机采血小板,比较两组采集前后血常规的改变情况。结果采集后,两组白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均无明显改变(P>0.05),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均明显增加(P<0.05),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份机采血小板相比,双份机采血小板的效率更高,余血常规指标差异不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涂片镜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3200例住院患者血常规标本,对其中符合血涂片复检规则的258例标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细胞分析病例3200例,符合血涂片镜检258例,其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例,缺铁性贫血13例,巨幼细胞性贫血2例,急性白血病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2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3例,其余228例涂片镜检结果与血细胞分析仪结果相符。结论在发现患者的血常规异常时,应及时对患者标本进行血涂片镜检,提高血常规检测的准确度。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124例行血常规检验患者,采血方法分别为静脉血与末梢血采集,对患者均行同期采集,并在采集后对两种不同方法所采集的标本进行检测,分析比较检测结果。结果所选全部患者采集均成功,静脉血常规检验与末梢血常规检验结果相比,红细胞血红蛋白(MC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比容(MCV)、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以及血小板(PLT)比较,末梢血检验水平要显著低于静脉血(P<0.05),但白细胞(WBC)水平则高于静脉血,差异经分析亦存在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结果可见,应用静脉血行血常规检验,其结果更加稳定,且各项指标相比也较末梢血检验准确,静脉血检验值得医院做普遍性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EG血栓弹力图试验同常规凝血试验之间的关系,对比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本院2016年10月1日—2018年6月1日期间选取1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这180例患者分别进行TEG血栓弹力图试验以及常规凝血试验,记录患者凝血因子的反应时间以及凝血酶的形成时间,并对比分析两种试验方法的相关性。结果通过对TEG血栓弹力图试验以及常规凝血试验的结果对比,发现患者凝血因子的反应时间以及凝血酶的形成时间TEG血栓弹力图试验明显比常规凝血试验的时间短,且部分凝血酶的形成时间与凝血因子反应时间呈正相关,凝血酶的形成时间与纤维蛋白水平之间呈现出负相关性。结论两种试验之间存在相关性,且TEG血栓弹力图试验的凝血因子反应时间较短,与常规凝血实验的部分凝血酶的形成时间以及凝血酶的形成时间,呈正相关;凝血酶的形成时间与纤维蛋白水平之间呈现出负相关性趋势。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研究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检验检测结果差异的相关问题。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间就诊的132例患者,分别抽取患者的末梢血与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相关血液进行检测,分析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检查之间的结果。结果分别比较132例患者的末梢血与静脉血,判断两者的WBC、RBC、PLT、HGB水平等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h后,PLT值下降,WBC、RBC、HGB三者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进行血液检验的结果存在差异,并且末梢血的稳定性低于静脉血,因此临床开展血常规检验时,需要多抽取静脉血进行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对胰腺癌采用内镜超声、常规超声联合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以自2015年6月—2017年10月的45例胰腺癌的患者进行分析,均给予内镜超声和常规超声诊断,所有患者均经肿瘤标记物检查、临床病理查确诊为胰腺癌,对其检查结果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和检出率进行分析。结果诊断后,单一常规超声和内镜超声检查结果对比无差异性(P>0.05);而内镜超声和常规超声联合诊断后,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00%、93.75%、97.78%,对比单一检查(P<0.05)。结论胰腺癌威胁患者的生命,给予内镜超声、常规超声联合诊断能够显著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对疾病进行有效判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梗阻患者腹部CT与常规X线的诊断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68例经病理证实确诊的急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X线检测和CT检测。观察两种方法诊断肠梗阻检出率、肠梗阻部位、肠梗阻病因情况。结果CT对于急性肠梗阻的诊断检出率高于X线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对于急性肠梗阻的诊断部位准确率高于X线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对于急性肠梗阻的诊断病因准确率高于X线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梗阻患者腹部CT诊断检出率、诊断部位、发病原因均优于常规X线,临床可优先选择CT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血常规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6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接收的30例地中海贫血患者作为研究组,并以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三组患者均进行血常规检测,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及研究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均未显示Hb与WBC、PLT之间有相关性(p>0.05);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其RDW值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均处于正常范围,而观察组患者的RDW值则明显高于研究组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MCV明显高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血常规是一种简单方便检测方式,其中RDW值及MCV可作为初步筛选缺铁性贫血的依据,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