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1

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罗晓琳

罗晓琳

(四川省巴中市中医院四川巴中636000)

【摘要】目的:探讨阴道分泌物影响尿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妇科接受检查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个患者均采用两种方式采取尿样,分别作为观察组尿样和对照组尿样,比较两组尿样的上皮细胞、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检出人数,探讨检验结果的差异。结果:尿常规检测结果:在上皮细胞、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各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显著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尿常规检验中,阴道分泌物可影响检验结果,应采取一定的方法控制阴道分泌物干扰,以提高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尿常规检验;阴道分泌物;白细胞;红细胞

【中图分类号】R44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7-0109-01

现代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临床医学实验室检验准确性不断提高,实验室检查成为各大临床疾病诊疗的重要指标。但是,在实验室检查中,检验标本可能受到患者其他体液或分泌物的干扰。在尿常规检测中,由于女性尿道口距离阴道较近,尿样较容易受到阴道分泌物的污染,而这些因素会影响尿常规质量控制效果。为此,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妇科接受检查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个患者均采用两种方式采取尿样,对比研究了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检验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妇科接受检查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个患者均采用两种方式采取尿样,分别作为观察组尿样和对照组尿样,各30份。30例患者,年龄24~51岁,平均年龄(49.8±10.4)岁,其中子宫肌瘤12例,卵巢囊肿为8例,盆腔炎10例。本组患者均未合并肾脏疾病、已排除糖尿病、心肺功能不全者。30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已排除精神异常者,依从性较差者。

1.2方法

对照组尿样采集方法:取样前,指导患者用肥皂和清水冲洗外阴部,并用干净纸巾擦干会阴部;按常规方法采集中段尿样(约占总尿量50.0%以上),注意按顺序弃掉前段和后段尿液(污染较为严重),将中段尿液置于无菌容器中,作为对照组尿样,并将尿液送检[1]。

观察组尿样采集方法:由负责的护理人员使用呋喃西林溶液(0.02%)为患者清洗会阴部,然后用干棉球擦干患者会阴部;随后将一支大干棉球塞入患者阴道内,然后按上述尿常规检验取样要求,留取中段(近后段)尿液,要求中段尿量超过50%,作为观察组尿样[2]。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尿常规检测结果,包括上皮细胞、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指标的检出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尿常规检测结果:在上皮细胞、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各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显著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3.讨论

由于实验室检查指标是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所以必须保证实验室检查的准确性。但是,在临床实验室检查中,存在很多干扰检验标本的因素,其中阴道分泌物就是干扰尿常规检测的重要因素[3]。为此,本次研究对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检测的影响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经过阴道分泌物控制处理的尿样,均未检出上皮细胞和蛋白质,而常规采样的对照组则存在检出上皮细胞和蛋白质的病例。上皮细胞和蛋白质是阴道分泌物中的重要物质,可见经过阴道分泌物控制处理后,可以减少分泌物的干扰。此外,研究中发现观察组的红细胞、白细胞检出例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红细胞、白细胞在女性阴道分泌物中较多,由此可知,常规采样时对照组尿样受到了阴道分泌物的干扰,而观察组受分泌物影响较小。因而,在女性进行尿常规检查时,要重视阴道分泌物对于标本质量的影响,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阴道分泌物对尿液标本质量的影响,从而保证尿常规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

综上所述,尿常规检验中,阴道分泌物可影响检验结果,应采取一定的方法控制阴道分泌物干扰,以提高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张志红.尿常规检查中阴道分泌物对结果的影响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26):204-205.

[2]孙从新.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J].中国处方药,2014,02(18):89.

[3]杨景洪,刘艳萍.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4,22(22):2977-2978.

[4]余苗苗,金辉,蒋国英,周丽杰.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临床检查结果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16(31):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