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病原构成动态变化监测对预估重症流行强度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描述2008-5-13~2011-12-31门急诊及住院手足口病例粪便或肛拭取材中病原核酸实时RT-PCR检测结果。按周分别计数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及非EV71非CoxA16肠道病毒(以下简称“其它肠道病毒”)感染病例总数及重症病例数,对时间作图。结果手足口病各类病原构成处在动态变化之中。近4年监测到最显著的两个重症发病高峰发生在2008年5~7月以及2010年3~7月,这两个时间段均处在每年手足口病流行高峰时段,优势病原均是EV71。重症发病最少的时间段为2008年9月~2009全年,优势病原为其它肠道病毒和CoxA16。各类病原感染者重症风险值高低排序为EV71、其它肠道病毒、CoxA16。结论手足口病病原构成动态变化监测可以随时掌握当前及未来短期内病原相对活动度,根据病原各自重症风险值高低,就可以在手足口病流行高峰期前预估重症流行强度。

  • 标签: EV71 柯萨奇病毒 肠道病毒 重症手足口病 实时RT-PCR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呼吸道感染肺炎链球菌的分布及耐药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呼吸道分离269例肺炎链球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按CLSI判断标准分析药敏结果。结果①科室分布儿科86%;新生儿科3%;呼吸内科11%。②年龄段分布(主要是儿科年龄段分布)婴儿组(0~1岁)8%;儿童组(1~3岁)68%;(3~6岁)18%;(6~14岁)6%。③耐药率分离的269例肺炎链球菌中,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阿莫西林、青霉素、头孢噻肟、喹鲁普汀/达富普汀的耐药率分别为100%、94.83%、85.71%、69%、10.45%、29.41%、13.64%、8.57%、4.17%;其中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见表1。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我院住院病人中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这几种药物的耐药性已经非常严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青霉素的耐药性也在逐渐上升,由于肺炎链球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上升速度要比红霉素及克林霉素的上升速度慢,且目前耐药性较低,因此在治疗时,若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无效,可选用阿莫西林、头孢噻肟。在病情危急的情况下,头孢噻肟可作为首选用药。目前左氧氟沙星及万古霉素对肺炎链球菌有很好的敏感性,但儿科应慎用,临床应根据提供的药敏试验报告选择合适的抗菌药。

  • 标签: 肺炎链球菌 呼吸道 耐药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化瘀止痛方的干预机制。方法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是通过翻阅有关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型的文献,用统计学方法对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回顾我院子宫腺肌病55例包括干预组内服化瘀止痛方的30例与对照组口服丹那唑的25例,对比有效率。结果子宫腺肌病基本证型主要是血瘀,分气滞、气虚、寒凝、肾虚四型,还包括湿热内蕴、瘀热和痰瘀互结,共7种。化瘀止痛方的有效率对照组66.8%,干预组94%,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与理论基本一致,而化瘀止痛方对子宫腺肌病也有很好疗效,不良反应少且不易复发。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中医证型分布 化瘀止痛方 干预机制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感染类疾病中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方法将我院在2011年6月~2012年6月的从各科室临床标本中提取出的300株铜绿假单胞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药敏试验和生化分析,分析、总结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科室、来源、耐药性。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最广的科室为呼吸科,神经外科次之;铜绿假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均具有耐药性,其中,耐药性最高的是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次之。30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230株被检出具有多重耐药性,检出率为76.7%。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均具有耐药性,且多重耐药性明显。

  • 标签: 临床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分布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引起医院感染病原菌类型、分布及对抗菌药物耐药状况,以指导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和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使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ICU病房送检的临床标本中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送检标本3469份,分离菌株827株,细菌检出率为23.8%,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78株(58.2%),革兰阳性球菌272株(33.1%),真菌72株(8.8%)。病原菌前五位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结论ICU病房病原菌分布于普通病房不同,多为条件致病菌和多重耐药菌。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在变应性鼻炎1(以下简称AR)临床数据库基础上,探讨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下鼻甲粘膜局部辨证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AR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舌诊照片录入AR数据库,得出整体证型分布规律;依据内窥镜拍摄的下鼻甲粘膜色泽得出局部辨证,然后统计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72例患者中,虚证以肺气虚寒(29.1%)为多,实证以肺经风热(30.6%)为多;鼻甲粘膜色泽以淡红(34.7%)、偏红(33.3%)和苍白(25%)多见。且中医证型与下鼻甲粘膜局部辨证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中医证型与下鼻甲粘膜局部辨证具有相关性。

  • 标签: 变应性鼻炎(AR) 证型分布规律 鼻粘膜局部辨证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1月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以及脑梗死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脑梗死以及冠心病的相关证素异同进行总结。结果冠心病和脑梗死在肺、心、肝等病位证素以及血瘀、气滞、阳虚等病性证素等存在差异,冠心病证素总频数495,脑梗死各证素总频数432,且证素肺、心、阳虚、气滞等频率冠心病低于脑梗死(P<0.05),病位证素肝的出现频率脑梗死低于冠心病(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在中医证素上具有异同点,而实施异病同治则需对症候规律进行掌握。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心脑血管疾病 医证素分布规律 临床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院儿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病原菌分布特征,并分析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集的1439份痰样本分离出的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试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439份痰样本中401份病原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27.87%;共分离出病原菌421株,统计前5位的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菌包括9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1.38%)和31株肺炎链球菌(7.36%),革兰氏阴性菌包括86株大肠埃希菌(20.43%)、76株肺炎克雷伯菌(18.05%)和39株流感嗜血杆菌(9.26%)。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流感嗜血杆菌构成比(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喹努普汀/达福普汀、利奈唑烷、呋喃妥因、替加环素、万古霉素、莫西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无耐药性,但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和青霉素G的耐药率可分别达到58%、62%和96%。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丁胺卡那霉素、厄他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率均为0,但对头孢唑啉和氨苄西林耐药率可分别高达55%和65%、62%和76%。结论我院下呼吸道感染小儿痰培养病原菌阳性率较高,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并存在耐药现象,临床医师应根据我院病原菌分布特征和耐药性情况合理应用抗生素。

  • 标签: 儿科 下呼吸道感染 痰培养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胆囊癌腹部淋巴结转移分布特征及CT、MR影像表现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胆囊癌腹部淋巴结转移患者CT、MR影像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壁厚型、结节型、肿块型分别有19例、15例、7例。CT影像学特征表现为低密度;MR影像学特征表现为T1WI序列上见低信号,T2WI序列上见高信号,DWI序列上随b值升高信号增高。结论胆囊癌淋巴结转移情况通过CT、MR影像扫描均能准确反映出来,胰头后方、腹腔动脉干周围、门腔间隙、腹主动脉周围、肠系膜上动脉周围是胆囊癌腹部淋巴结转移的主要部位。

  • 标签: 胆囊癌 腹部淋巴结转移分布特征 CT MR影像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血培养阳性标本病原菌的分布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方法将本院2015年01月至2016年08月期间NICU送检的血培养阳性标本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统计分离的病原菌种类及主要病原菌的药敏结果。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20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32株,占65.0%,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主;革兰阴性菌67株,占33.0%,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药敏结果显示,CNS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高度敏感。结论新生儿血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CNS是主要致病菌;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主要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较高

  • 标签: 新生儿 血培养 病原菌分布 耐药性
  • 简介:摘要分析泌尿道感染患者尿培养病原菌种类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经验性用药提供依据。

  • 标签: 泌尿道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2014年1月住院的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者进行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并对感染患者进行痰培养和病原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监测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5年共送检老年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痰标本1682份,培养分离出1169株病原菌,分离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789株,占67.49%;革兰氏阳性菌253株,占21.64%;真菌127株,占10.86%;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氨曲南的耐药性均﹥70.00%;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高度敏感,无耐药菌株出现;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85.00%是最高的,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率为100%,无耐药菌株出现。结论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多药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应加强微生物学检查,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坑菌药物,避免菌群失调,控制老年患者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

  • 标签: 老年患者 下呼吸道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严重呼吸衰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有创通气治疗,观察组使用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5.32±1.56,死亡率为3.3%,再插管率为13.3%,对照组的住院时间为24.33±4.15,死亡率为26.7%,再插管率为40%,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闭引流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57例胸腔引流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及术前术后心理护理,寻求更为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57例胸腔引流患者经精心治疗及细心护理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重视对胸腔闭引流患者的护理非常重要,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病人的康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胸腔闭式引流 患者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胸腔闭引流是肺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为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持续有效的排气或排液,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整体护理。

  • 标签: 胸腔闭式引流 整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妇科良性肿瘤治疗中妇科阴、腹腔镜、腹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将接诊子宫肌瘤患者共80例设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术的选择将其分为妇科阴组28例、腹腔镜组31例、腹手术组21例。各组均根据术选择接受治疗,对比组间术后并发症及术中失血量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三组患者均治愈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但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阴和腹手术(P<0.05)。结论妇科良性肿瘤临床治疗中,妇科阴、腹腔镜及腹手术均具有较好治疗效果,而腹腔镜手术所具有的安全性更高,但应在诊疗中结合患者实际选择合理手术方案。

  • 标签: 妇科阴式 腹腔镜 腹式手术 妇科良性肿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的阴全子宫切除与阴全子宫切除的疗效的对比。方法2013年01月—2015年01月我院对非脱垂子宫行LAVH和TVH2种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LAVH患者手术所需要的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高于传统阴式子宫切除治疗组,而LAVH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TVH。其中盆腔无粘连的单纯子宫增大如孕13周以下的LAVH与TVH中,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无阴道残端愈合不良等;但在其它病例中,LAVH组术后并发症为4%。阴组术后并发症为14%;随访其中在单纯子宫增大如孕13周以下的TVH与LAVH无明显手术远期并发症,但其他的病种中阴组出现肠梗阻2例,其中1例需手术治疗,阴道残端愈合不良1例;LAVH无出现肠梗阻,无阴道残端愈合不良。结论TVH和LAVH各有其优势,要根据患者的意愿、盆腔情况、经济情况和术者的手术经验综合考虑。鉴于LAVH视野清晰,对非脱垂子宫<13孕周合并盆腔粘连、附件包块、有手术史及子宫腺肌瘤的病人,LAVH为一种更安全、更容易掌握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全子宫切除 阴式全子宫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腹膜前间隙与疝环充填无张力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的61例腹股沟无张力疝患者进行研究,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腹股沟斜疝修补术,B组采用疝环充填无张力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以及并发症。结果A组在阴囊水肿、疼痛、切口感染、异物感、发热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1.45%,B组有2例复发,复发率为2.9%,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对于腹股沟斜疝修补复发率较少,都比较有效;但是采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安全性更高。

  • 标签: 腹膜前间隙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 腹股沟斜疝 术式 疗效观察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