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分析注射7d人参皂苷Rh3后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梗死面积以及心肌细胞凋亡的特点。方法:48只清洁级SD大鼠雌雄各半,适应性喂养两周后随即分为假手术组(标记为空白组)、缺血再灌注组(标记为模型组)以及人参皂苷Rh3治疗组(标记为治疗组);正常组大鼠予左冠脉前降支下穿线,但对血管不进行包扎,模型组和治疗组(造模前给予连续7d,每天1次4mg/kg注射干预)大鼠给予左冠脉前降支下穿线且包扎血管30min再灌注120min;之后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学改变,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RT-PCR以及WesternBloting检测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病理学检查发现,空白组大鼠没有任何心肌细胞损伤,模型组心肌损伤程度较重,治疗组相较于模型组明显较轻;TUNEL可见,空白组几乎没有任何绿色荧光,模型组有明显的凋亡相关分泌,治疗组相较于模型组,其凋亡分泌明显较少;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SOD明显下降(P〈0.05),MDA、CK和LDH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相较于模型组SOD则明显升高(P〈0.05),MDA、CK和LDH则明显下降(P〈0.05);此外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Bcl-2和Bax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相较于模型组,Bcl-2蛋白和mRNA明显较高(P〈0.05),Bax表达明显较低(P〈0.05)。结论:人参皂苷Rh3预处理,可以明显的减轻大鼠心肌再灌注损伤,这可能与其可以调节Bcl-2和Bax表达有关。
简介:目的:探讨颈外动脉灌注化疗对晚期淋巴结转移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经临床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后确诊为晚期淋巴结转移鼻咽癌的20例患者,应用紫杉醇行颈外动脉灌注化疗.结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实体瘤测量标准和抗癌药物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进行评价,其中完全缓解(CR)8例(40%),部分缓解(PR)7例(35%),无变化(NC)5例(25%),进展0例,总有效率(CR+PR)为75%;1、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18/20)、50%(10/20),未见严重毒副反应.结论:颈外动脉灌注化疗为晚期淋巴结转移鼻咽癌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电针刺激“人中”穴、双侧“中冲”穴及“风府”穴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内热休克蛋白mRNA(HeatShockProtein,HSPmRNA)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然后通过R卜PcR技术,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内HSP70mRNA的表达以及电针刺激对其表达的干预作用。结果:电针刺激能有效的诱导缺血侧海马内HSP70mRNA的表达,增强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结论:电针刺激能够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所造成的损伤与其能够诱导HSP70表达增强有关。
简介:目的:观察电针四关穴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中EPCs含量及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划分成24h、48h和72h三个亚组,各10只。模型组及电针组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组各亚组在造模成功后即刻行电针四关穴干预(疏密波,20min/次),48h组在24h再次电针干预,72h组在24h和48h各电针干预1次。在相应时间点采集抗凝腹主动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型标记为CD34+/KDR+细胞的EPCs含量。各组均在造模后即刻、24h、48h和72h按Longa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造模后24h,电针组Longa评分有所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血中EPCs含量较其它各组显著增加(P〈0.01)。造模后48h,电针组Longa评分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其血中EPCs含量较其它各组明显增加(P〈0.01)。72h时,电针组Longa评分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其血中EPCs含量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模型组仍高于其它各组(P〈0.01)。结论:电针四关穴能让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内源性EPCs含量增加,并能促进恢复其神经功能,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髂内动脉栓塞治疗晚期膀胱癌的疗效及护理。方法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对11例浸润性晚期膀胱癌患者行26例次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髂内动脉栓塞治疗,对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部患者髂内动脉置管均成功,术后不良反应包括发热20例次(769%),恶心、呕吐9例次(35%),穿刺点血肿2例次(77%),白细胞降低(<4×109/L)3例次(115%)。经导管灌注化疗后,完全缓解(CR)1例(91%),部分缓解(PR)9例(81.8%),病情稳定(SD)1例(91%)。全部病例随访3~18个月,平均10个月。结论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髂内动脉栓塞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有效、安全,术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对术前、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处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有效性研究确定一种对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法确诊为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73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采用口服中药盆炎消+西药盆腔灌注;中药组采用口服中药盆炎消。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盆腔体征积分变化。结果(1)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2)两组治疗前、1疗程、2疗程中医证候积分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3疗程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3)两组治疗前、1疗程、2疗程、3疗程盆腔体征积分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盆炎消+盆腔灌注是一种高效的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非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应用经鼻空肠灌注入生大黄联合乌司他汀、血液灌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6年5月100例重症非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使用乌司他丁联合血液灌流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经鼻空肠管灌入生大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①观察组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前TNF-α、IL-8、IL-6水平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8、IL-6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和32.0%,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非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应用经鼻空肠管灌注入生大黄联合乌司他汀、血液灌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