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产KPC型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生物学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某某医院10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肠杆菌科细菌,使用PCR和测序的方法对菌株进行产KPC型碳青霉烯酶基因鉴定及筛选,该法用于筛选目的菌株的特异性,用药敏实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PCR法筛选出的目的菌株进行MIC测定。结果通过PCR及测序,共分离出产KPC型碳青霉菌6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5株,大肠埃希菌1株。将采用PCR测序鉴定的7株产KPC型碳青霉菌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2种抗菌药物的MIC值,其中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对实验菌株的敏感程度为中介至耐药、阿米卡星对实验菌株敏感率为66.7%,而其余菌株耐药100%。10株耐碳青霉烯酶临床收集肠杆菌科细菌,经过改良Hodge试验测定,共有8株MHT试验为阳性。其中有2株菌PCR测序为阴性,MHT试验为阳性。针对本实验,改良Hodge试验测定产KPC型碳青霉菌株的灵敏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75%,阴性预测值100%。结论用MHT筛查产碳青霉烯酶菌株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需用检测基因的方法作进一步确认。虽然该方法还不足以替代PCR检测技术,但可以用于临床待确证标本的初筛。
简介:目的:初步研究荷叶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以及五倍子水提取物对口腔细菌及生物膜的影响,探讨两者防龋应用前景。方法:荷叶、五倍子经提取分别得荷叶水提取物、荷叶乙醇提取物以及五倍子水提取物;将自口内分离所得"口腔细菌"接种于BHI平板,并经上述提取物处理后,计数菌落及测量抑菌圈;在载玻片上定植分离得到"口腔细菌",以形成生物膜体外模型,再于实验组分别加入经1∶3∶9浓度梯度稀释后的提取物,培养完成后经结晶紫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摄像,以同质量分数的蔗糖溶液、蒸馏水及乙醇溶液作为对照。结果:五倍子3个浓度梯度的类药敏实验组,均有明显的抑菌圈,荷叶提取物原液1∶3梯度稀释者有较明显的抑菌圈,且其菌落数与纯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口腔生物膜体外模型,并经显微镜数字摄像系统所摄得图像可见,相比于对照组荷叶水、乙醇提取物及五倍子作用后所形成的口腔生物膜染色均较浅,结构均较稀疏,且其作用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结论:荷叶提取物、五倍子可有效抑制口腔细菌;荷叶提取物及五倍子对口腔生物膜形成均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简介:目的:对人类PPARγ基因5'-非翻译区进行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通过搜索网络数据库,得到PPA脚基因翻译起始点上游约2kb的序列。运用PROMOTERSCAN分析该序列可能的启动子区域,利用在线分析软件EMBOSS、MethPrimer和CpGIslandSearcher分析该序列潜在的CpG岛,运用TFSEARCH软件分析该序列潜在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果:人类PPARγ基因5'-非翻译区转录起始位点上游反向链2425到2175区具有启动子活性,在启动子上具有TATA盒。PPARγ基因5'-非翻译区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kb序列存在包括MyoD、HSF和Nkx-2等19个转录因子的潜在结合位点,不存在CpG岛。结论:该实验为后续的PPARγ基因的转录调控研究奠定基础。
简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起构成医学及相关专业教学的有机整体,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水平的提高和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实验技能的掌握,即将实验教学定位于辅助教学,考试方法也只重视考理论而不重视实验考试。因此,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加强教与学的管理,就有必要改革原有的实验考试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本文通过医学生物化学“口试+操作”实验考试模式的建立与应用,表明此考试方式更能全面检测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的掌握情况,考试成绩也更符合正态分布。一、传统生物化学实验考核模式的分析1.传统实验教学考核模式生物化学教学一般由理论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构成。笔者所在学院对学生进行考核时是把两部分合计为100分,其中理论考核成绩占70%,实验考核成绩占30%。生化实验课成绩30分,包括平时成绩15分,实验考试15分。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实验报告、实验效果和出勤情况等,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但由于不是本文讨论重点,在此不再赘述。本文主要对实验考试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探讨。多年来,笔者所在学院同国内其它一些高校一样,对学生生物化学实验学...
简介:生物膜(biofilm,BF)是微生物(如细菌)被包裹在其自身分泌的多聚物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细胞群体结构[1].生物膜将药物与细菌隔离形成屏障,抗生素不能充分进入到生物膜内将细菌杀灭,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初步统计,80%的细菌性疾病与细菌生物膜有关[2],菌膜病(菌膜引起的疾病)对人体的致病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菌膜释放浮游菌造成慢性感染急性发作;二是生物膜中包裹细菌的多聚糖基质会将细菌与机体免疫系统隔离开来,使特异性抗体、吞噬细胞等对细菌的攻击难以奏效,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而致病.临床上许多顽固性、难治性感染可能均与形成菌膜有关.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并不能有效清除细菌生物膜,还可诱导耐药性产生[3].我国有丰富的中药资源,中药在防止感染性疾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能产生多方面的药理效应,且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在抗细菌生物膜方面有广阔的研究前景.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作用,是中医临床常用品种之一,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黄芩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等40多种成分,其中黄芩苷、黄芩素等是其主要有效成分[4],已有多项研究表明,黄芩有效成分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对细菌生物膜亦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就近年来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对细菌生物膜抑制作用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