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3 个结果
  • 简介:一"井底引银瓶",在我国的传统诗歌文化环境中,是一个与"弃妇"主题息息相关的形象,尤其是在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篇《井底引银瓶》出现之后,更加广为人知。如宋人胡仲弓有“井底银瓶事已非,鸳鸯打散鸭惊飞”之句(《寄意三绝》之三),晁端礼有“假使钗分金股,休论井引银瓶”(《雨中花·小小中庭》),

  • 标签: 《井底引银瓶》 传统诗歌 意象分析 文化环境 新乐府 白居易
  • 简介:本文运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方法重新解读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通过情节单元进行历时和共时的排列和聚合,揭示了文本表层的"二元对立"关系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社会结构。

  • 标签: 结构主义 “二元对立”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 简介:当今大学生阅读出现功利化倾向。他们选择阅读书籍不以是否经典为标准,往往是以能不能给自己的升学或就业带来实际利益为出发点。远离文学经典,导致欣赏水平与人文素养的降低。对于高校来说,开展文学经典阅读活动、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优势打造跨际阅读平台等等,可以有效推动文学经典走进大学生的精神深处。更多还原

  • 标签: 经典阅读 通识教育课程 推动策略 功利化倾向 人文素养 欣赏水平
  • 简介:曹禺的剧作《雷雨》《原野》《北京人》,重点塑造了三类人物,这三类人物展现了三种生命力的表达,从中可以看到曹禺先生人类命运的忧虑与探索,以及原始生命力的热切呼唤。

  • 标签: 原始生命力 封建文明 生命的需求
  • 简介:卫方济(1651—1729)在中国礼仪之争最后数十年纷繁复杂的气候下发表了《中国六大经典》和《中国哲学》两部译作。为能使中国基督徒免于种族身份与宗教身份难以兼容的尴尬处境,他探索出了以亚里士多德的视角来阐释儒家经典的一种文本研读模式。因而卫方济的译本有着相当的自由性—他尝试将儒家经典文本与尼各马可伦理学(或曰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相融合,而非仅从文字层面来进行翻译。这一融合得以展现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共通性与超越文化藩篱的普世真理。正是这一融合使克里斯蒂安·伍尔夫、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伏尔泰等哲学家深受启发:它是尚未被殖民与后殖民理论禁锢的纯理性理念,是那个文化交流还未被西方思考模式固化的时代话语丰林中的一枝秀株。

  • 标签: 耶稣会在中国的适应政治 经院哲学 新儒学 阐释学 美德伦理学 早期启蒙思想
  • 简介:《前赤壁赋》选人多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然而《大学语文》该文的注释、译文、提示,一是未能指出重点,如“知”;二是未能道明难点,如“变”与“化”;三是流连于景物赏析上。本文意在纠偏,正视其义。

  • 标签: 《前赤壁赋》 文眼 苏东坡 人生哲学 佛老思想
  • 简介:格式塔心理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派,所提出的"整体性""闭合性"和"异质同构"原则古典诗歌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中国诗歌意象的选择、理解、意象空白的留舍以及意象的建构有着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 标签: 格式塔心理学 意象 整体性 闭合性 异质同构
  • 简介:伊丽莎白·乔丽是当代澳大利亚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作品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是她打破个人创作传统,另立文风的一部重要小说.本文从后殖民视角,分析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路易丝的边缘人悲剧,认为作者通过路易丝的悲剧达到了用边缘颠覆中心、否定权威、批判理性的目的,再现了重建人类关系多元共生的后现代文化的普遍涵义.

  • 标签: 澳大利亚 小说 《牛奶与蜂蜜》 边缘人物形象 伊丽莎白·乔丽 文学评论
  • 简介:王国维和叶嘉莹先生,俱是上个世纪在词学研究中开风气之先的著名学者。两人的治词观念与方法也原则上相似,这是因为他们在学术上都很有渊源。据叶先生自述,在词学理论与词学研究上,她受王国维的影响最深。

  • 标签: 词学研究 叶嘉莹 王国维 词学理论 略论 风气
  • 简介:"真实"是拉康的一个重要概念,后来成为齐泽克哲学中的核心概念。真实在拉康看来是符号化难以克服的硬核,它标示出象征秩序结构性的缺失。齐泽克认可拉康的基本解释,同时又强调真实的激进性,充分挖掘批判和改变现实的力量。经过他的理论发挥,真实呈现出更丰富的层次和更多的理解角度,被广泛应用于文化和社会政治批判。

  • 标签: 真实 现实 行动 全球资本主义批判 政治哲学
  • 简介:本文以第一联的五种英译本为探讨基础,从诗译的语言、形象、音韵、流动性及意境等几方面对汉诗的英译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任何翻译都是有目的的行为,目的决定着如何英译为最佳.

  • 标签: 《诗经·关雎》 诗译特征 翻译美学 比较分析 目的论
  • 简介:称谓语是日常生活中的高频用语。对于称谓语"小姐"一词的使用,有人认为越来越普遍,也有人认为已经没有人愿意接受"小姐"作为泛尊称。社会成员"小姐"一词的认同情况究竟如何?本文针对问题展开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 标签: 小姐 社会认同 对外汉语教学
  • 简介:玛格丽特·杜拉斯是一位多元文化孕育的女性知识分子,她出生在前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父母是法国人,有欧洲文化基因.她小时候经常颠沛于法国和印度各地,流散经历影响了她的文化观念.她说:“我在生活中不停行走,自己说:我,没有故乡.”在柬埔寨的五年她的一生有着重要意义,她的少女时代在那里度过,在那里她结识了一个男人,这个人成了她小说中男性角色的原型,而且在那里她受到东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后来她定居巴黎.

  • 标签: 中的乞丐 乞丐形象 代言人杜拉斯
  • 简介:2018年5月19-20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外文学》杂志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2018全国高校英国文学研究方法与课程教学高端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百余位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参加了此次论坛。北京大学出版社张黎明总编辑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达了各位专家学者、参会教师的热烈欢迎和诚挚谢意。本次论坛采取专家讲座与互动交流的形式,邀请了六位国内英国文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担任讲座嘉宾。专家学者理论视野开阔,研究功底深厚。

  • 标签: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研究方法 高校教师 外国语学院 课程教学 论坛
  • 简介:"五四"后,都市女性追求真爱的身影成为都市独特的风景线,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杂糅中畸形发展的都市,一定程度上为女性的解放提供了空间和文化背景。在当时的文学文本中出现了一批迥异于传统的都市女性形象:觉醒后的新女性勇敢地实践自己的爱情宣言,却在商业化的都市中寻求不到真爱,陷入苦闷彷徨的境地;追求性爱自由的摩登女郎性感的身体成为男性欲望的对象;在冰冷的现实面前为了生存臣服于男权文化的都市女性,在金钱的腐化下丢失了女性的尊严。都市女性的困境折射出女性的生存环境,独立自主的女性的成长需要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中女性意识的提高。

  • 标签: 都市 女性形象 女性意识
  • 简介:瑞妮和艾可哈特是美国南方作家尤多拉·韦尔蒂精心塑造的两位叛逆女性形象,在小说集《金苹果》中,两个角色被植入特定的淑女文化语境当中,身体意象的叙写内含了丰富的隐喻象征。本文从身体审美的视角出发,分析具体身体描述的社会文化内涵,探寻两位女性如何借助身体表达展现精神层面的反叛、获取社会认同及最终实现自我。通过这两个角色美国淑女文化传统价值观的消解,身体叙述所隐喻的美国南方文化嬗变得以生动呈现。

  • 标签: 韦尔蒂 《金苹果》 身体 淑女文化
  • 简介: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担任挂名的团练副使。经过了这次几乎遭遇死神的危机,苏轼的精神处于极大的苦闷中,对于宇宙人生,对于生命也有了新的思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前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充满了浓郁人生哲思,又兼具诗情画意的美文。文章用主客对答的方式,展现了苏轼思想中对于宇宙人生和生命长短两种认识的斗争。文章的结尾,客人在主人的一番解说之下,思想豁然开朗,精神振作起来,显示了苏轼思想中积极乐观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观的一面。这几乎已成了人们这篇文章的共识。

  • 标签: 《前赤壁赋》 客人 苏子 苏轼思想 说服 论辩
  • 简介:全民抗战时期,儿童也是抗战中被宣传动员的重要对象。“中国儿童号”献机事件是全面抗战后全国儿童共同参与的集体性事件,具有儿童群体在抗战中被宣传鼓动用行动抗日爱国的代表性。不同类型的报刊都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和宣传,《抗战儿童》还出刊《儿童号献机特辑》广大儿童进行宣传鼓动。以此事件为例,通过对比解读不同类型媒体对此事件报道的文本,可以分析战时媒体对儿童抗战动员活动的宣传鼓动特点和意义。

  • 标签: 抗战 献机 宣传鼓动 儿童
  • 简介:《饥饿的女儿》是虹影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文中的六六就是虹影。本文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究六六生存背后的精神危机,她与历史老师陷入畸恋的心理原因以及逃离家庭后走上写作道路的潜在内因:分析她如何在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调和,使得她从无存在感的“多余人”华丽蜕变为知名作家。

  • 标签: 精神分析 《饥饿的女儿》 六六
  • 简介:严歌苓作品属于流散文学的一种。作品中的语言、叙事策略中包含着独特的文化意蕴,作品具有的独特视角构建起流变动态中的后现代人类文化身份。从语言而论,作品里中英两种语言、两套话语、两种言说方式的并置与转换建构起流散生存的本真存在,挖掘出流散生存经验独特丰富的内涵;在历史与现实、故土与异国的叠印交错中造成一种间离效果,使创作本身成为主体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的认识过程。

  • 标签: 流散文学 严歌苓 后现代文化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