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 要:教学策略,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有效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理论支撑。因此,今天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应用意识。学生学习时,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学生都没有兴趣和激情。如果能从现实生产、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利用对问题的探究,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使用一些教学策略。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谈几点看法。 1“ 自学”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 《教学法》指出:“发展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学( 3 ~ 5 分钟),让学生自己有发展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的机会。学生可以在这几分钟的时间里,根据自己的基础、习惯、水平、方式、速度去读读、想想、圈圈、点点、画画、算算,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自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参与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 2 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智慧火花 趣味化的情境固然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但并非所有教材都能制成动画效果,或编成谜语儿歌等。还有很多公式的推导、定理的归纳、法则的概括等都需要教师通过制造“认知悬念”,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在导入阶段我有意识地设置含有新旧知识矛盾的算式让学生计算: 156÷13 和 156÷1.3 ,第一题学生能顺利解答,第二题就卡住了。这时学生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么算?能不能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根据什么性质把它转化呢等等。这一系列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一系列的学习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从而激发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3 引导动手操作,享受学习乐趣 小学生还具有好动的特点,而这恰好是引導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好契机。皮亚杰认为:“儿童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生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亲手做一做,才能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把蒙胧的想法转化为实在的行动,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真切、可信的数学知识,而且理解深入、印象深刻。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分一分(牙膏盒、粉笔盒、玻璃球、圆柱形木块、茶叶桶等按实物形状分开)、玩一玩(拿各种立体图形在推一推、滚一滚,进一步感知它们的特征)、搭一搭(用立体图形搭他们喜欢的东西,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我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 1/2 ,而是给他圆、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数的知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全程经历认识事物的三个阶段:“形象—表象—抽象”,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接受。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乐趣。 4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使 9 时 25 分上课的,一节课 40 分,现在使 10 时 7 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5 注重教与学的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保证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善于创造条件,让教学准备的预设更加全深多元、富有弹性,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益,使学生能习;改进数学教学方法,不断加强教与学的反思,使学生会学。
简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后大众化”时期,而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一门强修的、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却存在教学目标和学科定位的陈旧化和模糊化、教学课程设置的刻板化和公式化、学科建设意识和师资力量薄弱化等问题。面对新的教育形势,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应该突出语文的应用性。具体来说,就是建设好应用型教育的第一课堂,尤其是语文必修课的设置,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实行阶梯式分层教育;同时三至五年级高职语文,除了必修课的教学,还要重视应用型特色选修课的设置;此外,在关注课内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的同时,还要开辟出丰富多彩的应用型第二课堂活动,力求将“可雇佣性人才”的培养作为高职语文一项重要的学科目标和学科质量的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