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经内镜胰管支架植入联合3D腹腔镜剜除术符合"精准外科"理念,保留了尽量多的胰腺组织,避免了复杂的消化道重建,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可加速术后康复。浙江大学金华医院肝胆胰外科应用经内镜胰管支架植入联合3D腹腔镜剜除了2例紧贴主胰管的胰腺肿瘤,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置管部位与置管成功率、出血量、静脉炎和导管相关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至12月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新生儿二科收治的15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两组新生儿分别采取上肢静脉PICC置管术和下肢静脉PICC置管术。比较两组新生儿置管成功率、出血量以及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下肢静脉置管组新生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置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肢静脉置管组新生儿出血量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置管组、留置时间明显高于上肢静脉置管组、操作耗时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置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穿刺置管时,下肢静脉置管组新生儿NIPS评分及心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置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置管后时间的增加,两组新生儿NIPS评分及心率均呈降低趋势,且置管后1 min、2 min、3 min、4 min、5 min,下肢静脉置管组新生儿NIPS评分及心率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置管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肢静脉置管组新生儿送管困难、置入过深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置管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下肢静脉置管组中未发生置入颈静脉、返折腋静脉等情况。下肢静脉置管组新生儿静脉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置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生儿行上肢静脉PICC置管术有利于提升置管成功率,减降低出血量以及静脉炎、导管相关感染等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临床舒适度明显优于上肢静脉PICC置管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精管附睾管显微吻合术治疗附睾梗阻性无精子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37例附睾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双侧输精管附睾管显微吻合162例,行单侧输精管附睾管显微吻合75例(其中行输精管附睾管交叉吻合9例),观察并随访术后安全性,统计复通率及配偶怀孕率。结果237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6(3~22)个月,其中168例患者术后精液中出现精子,总体复通率70.1%(168/237),配偶怀孕率30.4%(72/237)。结论输精管附睾管显微吻合术治疗附睾梗阻性无精子症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经超声引导下猪尾巴管置管引流联合胸腔镜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于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100例,采用数字奇偶法将分为研究组(奇数)与传统组(偶数),各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经胸腔镜吸净胸腔积液,传统组采用传统胸腔引流管置管引流,研究组采用猪尾巴管置管引流,均引流至患者拔管后停止,分别于置管前及拔管后检测并比较两组外周血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及PD-1/PD-L1水平,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留置引流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拔管后外周血PD-1、PD-L1及PD-1/PD-L1水平均较置管前降低,且研究组的(31.95±10.41)ng/L、(26.14±1.03)ng/L、(1.22±0.12)ng/L,低于传统组的(43.31±12.03)ng/L、(30.62±1.57)ng/L、(1.41±0.63)ng/L(t=5.049、16.871、2.095,P<0.001、0.039);研究组引流管留置时间(7.36±2.95)d及住院时间(15.43±3.12)d,均短于传统组(11.32±3.87)d、(22.15±6.98)d(t=5.754、6.215,均P<0.001),而两组患者拔管后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引流管脱出及引流管阻塞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组[2.00%(1/50)比16.00%(8/50)、0.00%(0/50)比18.00%(9/50)](χ2=4.396、7.814,P=0.036、0.005),而两组患者纵隔摆动、皮下气肿、胸腔内感染及血胸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经超声引导下猪尾巴管置管引流联合胸腔镜的治疗效果显著,利于降低患者外周血PD-1/PD-L1水平、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减少部分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0年11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住院治疗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加T管引流术的1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T管安置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常规T管安置法组和改良T管安置法组。与常规T管安置法组相比较,改良T管安置法组的安置T管所用手术时间,安置T管所致出血量明显减少和术后下床早,但两组患者的中转开腹率、术后胆道出血发生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后胆漏、T管脱出、胆管炎和死亡。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下改良T管安置法容易操作、安全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艾拉莫德是否能够抑制TGF-β1诱导的人肺成纤维细胞(HLFs)活化及胶原分泌。方法在体内,建立小鼠肺纤维化模型,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博莱霉素组和博莱霉素+艾拉莫德组,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肺形态,马松染色观察肺内胶原积累程度,组织免疫荧光检测肺内肌成纤维细胞标志蛋白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和平滑肌22蛋白(SM22),氯胺-T法检测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在体外,用原代人肺成纤维细胞(pHLFs)进行细胞实验评估艾拉莫德对TGF-β1刺激的影响,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艾拉莫德组、TGF-β1组、TGF-β1+艾拉莫德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检测细胞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fibronectin、p-Smad2和p-Smad3以及转录辅助激活因子p300的蛋白水平。数据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羟脯氨酸含量:正常对照组为(0.552±0.075)μg/mg,博莱霉素组为(1.293±0.081)μg/mg,博莱霉素+艾拉莫德组(0.833±0.053)μg/mg (F=169.672,P<0.01),艾拉莫德降低了小鼠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减少了肺内胶原积累,从而降低了博莱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程度,改善了小鼠肺部病理改变。在细胞实验中,艾拉莫德对细胞凋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3,P=0.54);Ⅰ型胶原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正常对照组为(100.4±1.2),TGF-β1组为(299.0±13.0),TGF-β1+艾拉莫德组(202.5±7.0)(F=468.7,P<0.01);Ⅲ型胶原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正常对照组为(99.8±1.9),TGF-β1组为(350.6±8.0),TGF-β1+艾拉莫德组(220.3±9.9)(F=468.7,P<0.01);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正常对照组为(0.193±0.038),TGF-β1组为(0.530±0.061),TGF-β1+艾拉莫德组为(0.410±0.065)(F=35.620,P<0.01);Fibronectin蛋白相对表达量:正常对照组为(0.200±0.020),TGF-β1组为(0.700±0.020),TGF-β1+艾拉莫德组为(0.410±0.066)(F=123.326,P<0.01);p-Smad3蛋白相对表达量:正常对照组为(0.120±0.020),TGF-β1组为(0.573±0.586),TGF-β1+艾拉莫德组为(0.327±0.252)(F=92.987,P<0.01);p300蛋白相对表达量:正常对照组为(0.180±0.055),TGF-β1组为(0.923±0.025),TGF-β1+艾拉莫德组(0.650±0.050)(F=207.676,P<0.01)。艾拉莫德显著降低TGF-β1诱导的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抑制α-SMA、Fibronectin、p300蛋白表达,以及Smad2、Smad3蛋白的磷酸化。结论艾拉莫德能够经Smad3/p300通路抑制TGF-β1介导的人肺成纤维细胞活化及胶原分泌,它可能作为一种有效的抗纤维化药物用于延缓PF的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硫氧环蛋白过氧化物酶-2(Prx-2)过表达对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诱导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将人胚肺成纤维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DMEM培养液)、TGF-β1组(5 μg/L TGF-β1)、阴性对照组(5 μg/L TGF-β1+慢病毒空载体)、Prx-2组(5 μg/L TGF-β1+慢病毒Prx-2过表达载体)。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用以反映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p-P38、I和III型胶原蛋白及Prx-2水平。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分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结果慢病毒成功转染,Prx-2组Prx-2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TGF-β1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GF-β1组比较,Prx-2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TGF-β1组细胞8-OHdG、p-JNK、p-P38及I、III型胶原蛋白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GF-β1组比较,Prx-2组8-OHdG、p-JNK、p-P38及I、III型胶原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GF-β1组比较,阴性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x-2过表达可能通过抑制ROS和JNK、P38通路激活,抑制TGF-β1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作用。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33岁,汉族,因右上腹疼痛2周就诊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肝功能指标轻度升高,肿瘤标志物正常,腹部CT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诊断:胆总管囊肿。患者拟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术中见胆囊管中段呈孤立性囊性扩张,近端胆囊管走行于胰头后方并以锐角汇入胆总管,遂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鉴于分离易损伤胆总管,决定中转开腹行胆囊管囊肿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胆囊管囊肿。术后1周,肝脏转氨酶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简介:PICC的含义以及用途:PICC的全称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指的是经过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能够让导管尖端处于上腔静脉的一种静脉输液方法,安全性以及有效性高。PICC常用于中长期的化学方法治疗、胃肠外的营养输注或者输入特殊的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无症状肘管尺神经脱位组及对照组的尺神经最大直径及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评价两组尺神经的僵硬度,以探讨无症状肘管区脱位尺神经的高分辨率超声及SWE特征。方法由两位有经验的超声医师独立对38例无症状受试者(76侧肘)于屈伸肘关节时进行高频超声动态检查,判断其脱位与否,分为脱位组及对照组,并分别测量尺神经最大直径及横截面积,然后行SWE检查,分别测量剪切模量值。资料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及独立样本t检验,观察者一致性的评估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结果15.8%(12/76)的受试对象可见尺神经脱位。脱位组肘管区尺神经最大直径(0.194±0.022) cm与对照组相应位置尺神经直径(0.181±0.023) 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8,P>0.05),脱位组肘管区尺神经CSA(0.064±0.009) cm2及SWE(43.629±6.737) kPa与对照组相应位置尺神经CSA(0.050±0.008) cm2及SWE(31.293±7.858) k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用ICC评估观察者间对肘管尺神经最大直径、CSA及SWE值评价的一致性,结果显示一致性较好(ICC分别为0.941、0.819、0.843)。结论无症状受试者中存在尺神经脱位者其肘管尺神经的CSA及SWE值均显著增加,观察者一致性较好。高分辨率超声结合弹性成像可全面、定量地评估脱位尺神经的形态变化及力学性能,评估尺神经脱位并监测其进展。
简介:摘要内含脂变终丝的骶管囊肿国内外鲜见报道,其脂变终丝穿行于硬膜囊和囊肿瘘口之间。2019年6—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了2例同时具备脊髓拴系综合征和硬脊膜囊肿特点的骶管囊肿患者。2例患者的腰骶MRI显示脊髓圆锥低位,终丝脂肪变性及骶管囊性占位。行骶管囊肿切除+脊髓拴系松解术治疗,术中可见以脂变终丝出硬膜囊处为瘘口,形成硬脊膜囊肿。术后病理学结果显示病变为无衬附上皮的纤维囊壁组织,符合囊肿改变。2例患者术后均有神经功能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连续性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7年11月至2019年9月行脐静脉置管的病例,收集临床病历资料,分析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时间、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及拔管原因。结果共入选新生儿835例,其中男435例(52.1%),女400例(47.9%),平均胎龄(30.6±2.4)周,中位出生体重1 310(1 080,1 520)g。脐静脉置管平均留置时间(4.850±1.893)d。10例(1.2%)新生儿发生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沃氏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共770例(92.2%)新生儿进行计划内拔管,非计划拔管65例(7.8%),非计划拔管前3位原因为脐轮红肿、临床诊断败血症、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堵管。结论脐静脉置管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安全性高,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可以短期应用。如有条件,需监测腹部B超、超声心动图等,注意置管相关并发症。
简介:摘要Schlemm管是房水外流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围绕前房角的环形管道,内壁由1层内皮细胞与小梁网相隔,外壁有25~35条集液管。目前的研究认为,Schlemm管是房水流出阻力的主要部位,对眼压调节起着重要作用。Schlemm管塌陷会引起眼压升高,导致眼底损伤,引起青光眼的发生。随着青光眼微创手术的发展进步,Schlemm管成为抗青光眼手术的重要部位。因此,对Schlemm管形态学的观察也变得尤为重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其中主要是超声生物显微镜及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发展,对Schlemm管的研究已经从最初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离体眼的组织学研究,发展到活体内对Schlemm管的影像学观察。本文就Schlemm管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及离体和活体组织Schlemm管检测与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海绵状淋巴管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20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诊治的8例经病理检查诊断的海绵状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结果8例海绵状淋巴管瘤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1日龄~58岁,中位年龄32岁,病程24(5,78)个月。临床表现为腹部肿物2例,腋下肿物2例,颈部肿物1例,腹股沟肿物1例,下颌肿物1例,胸腔与腹腔积液1例。8例中,1例为出生后起病,其余均为成人后起病。2例患者起病前有邻近部位的手术史。5例患者行CT扫描检查示肿物为低密度、类圆形肿物,增强后无明显强化。7例患者行肿物完整切除术;1例患者曾行肿物部分切除术,术后服中链脂肪酸饮食治疗。4例随访3.5(1.3~17.8)年均稳定,2例在术后13、1年后复发,1例患者随访中诊断为鲍温病。结论海绵状淋巴管瘤可先天出现也可后天产生,以女性受累为主,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体表肿物,可行手术切除治疗,但易复发,需长期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