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6 个结果
  • 简介:伦理学界的盛事:《中国传统道德》丛书出版秋紫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宏大、最系统的一套德育教材──《中国传统道德》,近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书是由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发起,国家教委组织和领导,汇集数十位专家编纂而成,前后历时两年多。中共中央总书记...

  • 标签: 中国传统道德 伦理学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优良道德传统 民族精神 精神文明建设
  • 简介:解决经济活动中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冲突,谋求两者的和谐与协调之途,是经济伦理学的基本任务。、人的生存方式与活动方式、经济活动的主观目的性和无限性与经济资源的客观制约性和有限性的矛盾性,是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对立的历史根源;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分离则是其认识论根源。这种对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得最为尖锐、紧张。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伦理学的繁荣则要求经济主体必须谋求两者的有机统一。两者统一、整合而形成一种基本的经济伦理:“考虑整体的经济价值”,即经济价值的创造行为要有兼顾道德价值的创造行为,经济决策要有兼顾他人和社会的需求和顾虑。在解决两者的冲突、保持和谐与合作方面,它是一种合适的经济伦理。

  • 标签: 经济价值 道德价值 对立 统一
  • 简介:对公共道德概念的把握不仅要从中外公私观念的历史流变中,而且要从现代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为基础的的道德诉求中去理解。我们当今的公共道德观念,消极性与积极性的公民行为必须同时提倡。一方面在制度设计与运行中,处理好如何以公民个人权利的保护立基,但又能容纳公民公共参与的积极性问题;另一方面,对公民的要求要有两个面相,一是积极的,即有所为,一是消极的,即有所守。有所为,指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及公共交往中体现的同情与关爱及信任、合作等公共精神;有所守,指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与权益,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与规则。

  • 标签: 公共道德 私人自主性 公共参与 公民行为
  • 简介:晚清以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民俗领域的嬗变具有典型意义。在民众的家庭生活、日常消费、娱乐消遣等民俗领域,传统伦理道德的绝对性、超越性、整体价值逐渐减弱,而相对性、现实性、个体价值渐次增加,平等、自由、主体性等新的伦理道德观念日益孕育、生长。嬗变过程具有较强的继承性、极大的不平衡性、复杂的多样性、激烈的冲突性等特点。

  • 标签: 伦理道德 民俗 嬗变 平等 主体性
  • 简介:道德的交互性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基本特征之一.有关动物权利的讨论能为我们清楚地揭示出这一点.它主要指向收益和负担之间的某种程度的均衡,对人类的道德实践提出了真正的挑战.

  • 标签: 动物权利 道德 交互性 本质
  • 简介:<正>伦理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有了本学科“古老而年轻”的历史,这是伦理学自身的进步,也是哲学发展的进步。有待人们反思的问题是:伦理学离开哲学究竟能走多远?存在一个非哲学的伦理学吗?对道德的伦理学思考和对世界的哲学思考可能分离吗?真正的哲学不触及道德人生吗?真正的伦理学不是哲学的吗?……本文针对片面强调二者分离的倾向,力图通过揭示道德

  • 标签: 世界观 伦理意蕴 真正的哲学 论道 伦理学研究 事实世界
  • 简介:日常生活世界的道德秩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理所当然的,但这种道德秩序是如何可能呢?本文以先秦儒家的努力来尝试回答此问题:从先秦儒家对传统社会的伦理结构的认识,道德秩序的建构所应对的"欲"、"恶"的基本焦虑,以及传统道德秩序的"仁"-"礼"运行模式等方面来见证日常生活世界道德秩序的稳定性和规范化并非自然而然的,而是有一个自觉努力的建构的过程.

  • 标签: 日常生活世界 道德秩序 儒家 基本焦虑
  • 简介:福柯打着'我控诉'的战斗口号,否定一切善恶与人道主义;宣传各种离经叛道的思想和令人生畏的观点;认为人世间没有一个必须遵守的道德罗盘.围绕'生死爱欲、抒情内核、生命顶点和肉体黑箱',通过同性恋、施虐/受虐性行为,及至可怖的艾滋病的'极限体验'来认识扑朔迷离的性本性,发现未曾感受过的性快感;向陈旧腐朽的道德观、性爱观挑战;以将传统观念中各种'邪恶的'性行为变得可以接受;推动性意识、性观念摆脱传统观念的制约,通过性话语转向性科学.

  • 标签: 性话语 性权力 同性恋 极限体验
  • 简介:义命之辨既是儒家对人的道德与命运之间关系的处理,也是儒家对人的生命之终极关怀。对此,孔子、孟子、荀子和《易传》儒者提出了"知天命"、"正命"、"各正性命"等观念。在先秦儒家看来,命固然是对人的客观限制,但同时,也正因为有它,才彰显了人的生命及其创造力之伟大,尤其是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对人的生命之重要意义。

  • 标签: 先秦儒家 道德哲学 义命之辨
  • 简介:先秦儒家主张以“仁”、“礼”作为做人的根本原则,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修养方法,应当正确看待这些方法。它们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等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先秦儒家 道德修养 方法
  • 简介:法律中包含了伦理性内容和技术性内容,从内容上看,绝大多数法律都有着伦理道德的基础。道德法律化是立法中的普遍现象,它经历了从伦理、物理再到法理,最后成为法律的过程。道德法律化的具体方式包括道德向法律的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法律最后拥有了技术性和国家强制性的特征。从道德法律化的表现形态上看,它包括道德义务的法律化和道德权利的法律化,以及道德的公法化和道德的私法化。在道德法律化的过程中,道德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了法律的价值基础,演变成一种制度性的伦理形态,并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 标签: 道德法律化 伦理 法理 法律的技术性
  • 简介: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是关涉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也要重视道德建设。建设农村伦理型社区是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中,以"仁、义、礼、智、信"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典型内容的中华传统道德,能够通过对农村社区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培养和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传统道德 农村 伦理型社区
  • 简介:<正>蒲松龄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塾师的生活中渡过的。身为塾师,他教人读书又教人作人;不仅教塾中的童子如何作人,而且教一般的成人如何作人。而教人作人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有关道德修养之类。蒲松龄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他在替友人拟写的《为人要则》里,把这方面的问题分为正心、立身、劝善、徙义、急难、救过、重信、轻利、纳益、远损、释怨和戒戏共十二款,作了扼要而又明确的论述(见《蒲松龄集》上册)。另外,在游戏文《穷神答文》里,也较多地涉及了这方面

  • 标签: 蒲松龄 《聊斋志异》 伦理道德观 立身 正心 要则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选树了众多的道德模范,为推进社会道德趋善向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解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模范的历时性演进图景,分析了道德模范的角色形象变迁及其体现的价值内涵,探讨了道德模范历时性演进对当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启示。

  • 标签: 道德模范 新中国 历时性 演进图景 精神文明建设
  • 简介:在《伦理学纲要》中,李泽厚阐明了他的"新人性观"。作为对人性问题的一个哲学假定,他提出人性结构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经由人类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他将人性结构划分为三个部分:人性能力、人性情感和善恶观念。其中,人性能力是理性主宰,人性情感是感性动力,善恶观念是理性和感性在应用中的心理表现形式。以人性情感作为动力,经由善恶观念的知性裁定,再由人性能力执行之,这构成了人类的伦理道德行为。

  • 标签: 李泽厚 新人性观 历史 积淀 道德行为
  • 简介:文章探讨了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定性;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的研究基础,指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的研究路向与视角;构想了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的研究框架;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的研究方法;这对于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的研究,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水平,进而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 标签: 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
  • 简介:道德选择理论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三个方面研究了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一、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的理论前提;二、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的依据;三、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的目标。其次,从西方哲学史的宏观背景中就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的成败得失进行讨论。通过研究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道德选择在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道德选择 理性 中道 幸福
  • 简介:中国古代对政治合法性的反思首先寄托于天命。夏商时期的天命是君主与天帝的契约,臣民只能承受命定的秩序。周公斩断天帝与君主的血缘联系,以德行来判断天命所归,实现天命不常与恒常的统一,而天命又只能通过民意得以反映,从而在天、君、民之间形成环形三角交互结构。周公试图用此在经验把握普遍必然,以现实参验的方法理解天、君、民、德等概念及天命唯德等命题,最终使理想政治只能寄托于“先王有德”的绝对,从而变成对现实等级制度的摹写。

  • 标签: 周公 天命 秩序 公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