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侧枝循环开放情况,评估脑侧枝循环对伴有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 选取 51 例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用 CTA 对其进行 侧枝循环 开放情况评分,比较 侧枝循环 开放状况对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 情况 。结果 : 5 1 例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侧枝循环状态较好者 33例( CTA 评分 ≥ 2 ),占 64. 7% ( 33/5 1 ),较差者 18例( CTA 评分 <2 ), 占 35.3 % ( 18/5 1 );治疗后侧枝循环状态较好者 NIHSS评分明显低于侧枝循环状态较差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 讨论 : C TA 可用于对 AIS患者侧枝循环评分,其结果可作用于估计卒中后的临床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全脑灌注成像后处理大脑中动脉不同监测位置对灌注成像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溪市中心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行全脑CT灌注成像检查患者35例的双源CT全脑灌注成像资料,每例数据进行3次图像后处理,分别选取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M1段、大脑中动脉M2段作为输入动脉的监测位置。取右侧颞极连续3个层面绘制感兴趣区(ROI),测量全脑灌注成像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排空时间(TTD),取3个层面的平均值,采用自身对照研究进行分析。结果监测位置为C1的各个灌注参数分别为CBF(75.699±15.491)mL·100 mL-1·min-1、CBV(4.892±0.725)mL/100 mL、MTT(4.375±0.745)s、TTD(3.926±1.049)s;监测位置为M1的各个灌注参数分别为CBF(74.219±12.722)mL·100 mL-1·min-1、CBV(4.982±1.072)mL/100 mL、MTT(4.475±0.871)s、TTD(4.115±1.164)s;监测位置为M2的各个灌注参数分别为CBF(71.431±14.743)mL·100 mL-1·min-1、CBV(4.797±1.021)mL/100 mL、MTT(4.620±0.936)s、TTD(4.105±1.249)s。监测位置为C1与M1间的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监测位置C1与M2间的CBF、MTT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BF:t=2.600,P<0.05;MTT:t=-2.510,P<0.05),而两者间CBV、TTD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监测位置M1与M2两者间的CBF、MTT参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BF:t=2.277,P<0.05;MTT:t=-2.371,P<0.05),而两者间CBV、TTD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选择不同监测位置对全脑灌注成像参数值有一定影响,因此在进行全脑CT灌注成像后处理时,应尽量选颈内动脉C1或大脑中动脉M1段作为监测位置。
简介: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用于治疗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能够获得明显的神经功能恢复。本文对MSCs移植途径、类型、数量、时间点以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简介:目的探讨以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对大鼠暂时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进行行为学评价的可行性。方法30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CAO模型组和对照组,其中模型组以线栓法制作成暂时性MCAO模型。分别于模型制作后第1、3、7、14、28天应用传统的18分制mNSS评分以及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对2组大鼠进行行为学特征分析。结果CatWalk结果显示MCAO模型组大鼠的四肢压强、接触面积和运行速度均比对照组大鼠减小减慢;存协调性方面,模型组大鼠造模后第3天时同为后侧的左后肢→右后肢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其同为左侧的左前肢→左后肢的时间亦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这一变化在第28天时仍然存在:在造模后第3天模型组出现了在对照组中并未见到的Ra型(1.5%)和Rb型f2-3%)步序;但步渊、站立时间、抬爪时间和规律指数等参数在2组间差别不明显。结论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在压强、速度、接触面积、步态以及协调性等方面可反映脑缺血造成的损伤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可用于动物模型的多种行为学特征的综合分析。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大脑中动脉(MCA)急性闭塞患者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thrombolysisinbrainischemia,TIBI)。方法选择符合溶栓适应证(≤6h)、TCD诊断为MCA急性闭塞的患者36例。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观察患者溶栓前、后TIB1分级变化情况,评价TIB1分级与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①36例患者中,溶栓前TIBI分级0~1级21例(58.3%),2~3级15例(41.7%)。溶栓后次日TIBI分级0~1级7例(19.4%),2~3级14例(38.9%),4~5级15例(41.7%);溶栓总有效率为63.9%(23/36)。②溶栓前TIBI血流分级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829,P=0.000)。③溶栓后的TIBI血流分级与Rankin评分呈负相关(r=-0.57,P=0.001)。结论TIBI分级与MCA急性闭塞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关,能够反映溶栓效果,有助于判断预后。
简介: 【摘要】目的 对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患者采取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疗效、长期预后情况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21年09月~2023年01月期间),依据治疗方案为对照组(30例),研究组(30例),对照组行动脉溶栓治疗,研究组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并对比临床疗效,长期预后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经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为96.67%,治疗有效率为96.67%,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评分为(0.92±0.77)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患者采取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疗效、长期预后效果显著,可推广实施。
简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一直被认为是安全的保障。CEA后大脑中动脉(MCA)流速或搏动指数增高,被认为是颅内出血或过度灌注的预测因素。为了明确了解这一监测指标的有效性,有学者使用TCD监测CEA术前、颈动脉阻断前、解除阻断后1、10min和术后30min的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和搏动指数。该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两个时期组:A组(1995-2007年)对CEA术后高血压的处理尚无正式的指南性文件。B组(2008-2012年间)指南中提到对术后高血压进行治疗。结果显示,A组中1.1%(11/1024)的患者发生颅内出血或过度灌注,明显高于B组的0例(0/426,P=0.02)。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吲哚菁绿(ICG)荧光造影辅助下多瘤夹组合夹闭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MCA)M1段分叉处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78例MCA M1段分叉处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和动脉瘤的解剖部位分为经典分叉型、M1主干分叉型、M2主干分叉型、M1并单侧M2主干分叉型和多干分叉型,在荧光造影辅助下采用多瘤夹组合夹闭技术,对各型患者接受显微手术治疗后的疗效进行GOS评分和对比分析,患者的GOS评分为术后6个月经门诊或电话随访确定。采用χ2检验以确定动脉瘤各分型的临床预后及其与不同夹闭方法之间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78例MCA M1段分叉部动脉瘤患者中,术后6个月GOS评分为4~5分62例,2~3分14例,死亡2例,良好率为79.5%。其中20例经典分叉型中预后良好占90.0%(18/20);23例M1主干分叉型中,死亡1例,预后良好占82.6%(19/23);18例M2主干分叉型中,预后良好占83.3%(15/18);10例M1并单侧M2主干分叉型中,预后良好占60.0%(6/10);7例多干分叉型中,死亡1例,预后良好占57.1%(4/7)。随访发现脑积水2例,肌力≤3级的偏瘫5例,语言障碍2例,认知障碍1例。此外,不同的动脉瘤分型对应的夹闭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动脉瘤指向,了解MCA的解剖,在荧光造影辅助下准确评估动脉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应用多瘤夹组合夹闭技术治疗MCA M1段分叉处动脉瘤可防止瘤颈残余并避免损伤分支血管,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好的疗效。
简介:摘要长期放疗的鼻咽癌患者易引起颈动脉慢性闭塞,而急性颈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进行支架取栓的患者甚少。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例鼻咽癌放疗后急性颈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经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联合颈内动脉Acculink支架成形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对确诊为颅脑外伤的患者开展不同的手术方式(颅脑外伤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再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确诊为颅脑外伤的患者进行研究。病例在2018年12月时间段内开始,并且2021年12月时间段内结束。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一组实验组、一组对照组,分别采用颅脑外伤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每组均为30例。结果:手术前经过分析临床有关指标,发现两组差异不大(P>0.05);手术后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显著(P<0.05)。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加以分析,发现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确诊为颅脑外伤的患者开展颅脑外伤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的效果高于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与此同时提高患者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64排螺旋CT脑灌注联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中的临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已经确诊的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和12名正常成年人行头颅螺旋CT平扫、CTP(CT脑容积灌注成像)和CTA(CT血管成像)检查。以患者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P)等参数值,判定脑动脉狭窄所致缺血状况。结果临床64例患者,单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36例,其中8例CTP正常,另外2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脑CTP灌注延迟。双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28例,为双侧脑缺血。结论脑CTP检查所显示的MTT和TP图能准确显示MCA狭窄或闭塞所致的脑灌注损伤,是脑缺血的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分水岭脑梗死采用羟乙基淀粉扩容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 2014年 6月— 2016年 8月期间共接收 8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分水岭脑梗死,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40例)和观察组( 4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同时实施羟乙基淀粉扩容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 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 NIHSS评分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存在差异,且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分水岭脑梗死采用羟乙基淀粉扩容治疗,效果显著,可较好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