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微生物检验中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的重要性,并分析采集过程中可能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方法:选取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进行微生物检验的3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随机分组法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血液、尿液、痰液和粪便标本采用常规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微生物标本采集流程干预下,进行血液、尿液、痰液和粪便标本的采集。比较两组微生物标本检验合格率,并分析微生物采集过程中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高风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液、尿液、痰液和粪便标本的微生物检验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共有127份不合格标本检验,其中血液标本25份,尿液标本37份,痰液标本34份,粪便标本31份。导致微生物检验合格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为标本采集方式不当,占比36.22%;标本量不足,占比25.98%;储存不当,占比22.04%;延误送检,占比11.81%。结论:微生物标本采集方式、标本采集量、存放方式以及送检流程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率有直接影响。在临床实践中,应高度重视微生物标本采集环节,持续推进标准化采集流程,以提高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PDCA循环管理在临床输血检验标本质量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在2019年12月到2022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用血患者80例纳入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的用血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输血管理,研究组加强PDCA循环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有效率、输血风险事件发生率和预后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加强DCA循环管理后,整体康复有效率和预后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输血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更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是一种不断优化的护理管理措施,在临床输血检验标本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生化标本临床检验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一系列检验之前的质量控制措施。方法:选择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采集的存在检验异常问题的标本150份为研究对象,对其检验异常的原因进行必要的分析,并且提出一系列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措施。结果:从生化标本临床检验异常原因分析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患者出现此类问题主要的原因包括标本溶血、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抗凝剂选择错误以及饮食后采血四个方面。结论:在实际进行检验前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要合理地针对标本溶血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性措施,尽可能地缩短标本放置的时间,同时需要正确选用抗凝剂,在采血之前需要做好针对患者的宣导,有效降低饮食和生理状态采血问题的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对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本院进行血液检的200例患者,抽取患者晨起空腹血液,将样本分为4份,分别静止10min、30min、1h、2h,分析静置时间不同对血常规标本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静置10min、30min、1h、2h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三项指标变化幅度较小,但是,患者血小板计数会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差异较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当中,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的不同会对检验结果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相关医务人员应该严格控制标本静置时间,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是否可能利用MALDI-TOF MS质谱技术,帮助识别肿瘤患者中的ABO困难血型,以有效预防疾病引起的干扰。该方法采用血清蛋白法和PCR-SSP链反应法,这是一种基因测序技术,用于鉴别20例与ABO血型正反定型观念不符的肿瘤患者(其中10例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还对这些患者的输血影响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这一组肿瘤患者中25%(5/20)的困难血型样本显示抗原a和/或b减弱,分别有两个MDS病例、一个前列腺癌病例和两个AL病例;45%(9/20)A或b抗体减弱,最初有4例MM、1例WM、1例AGL、1例肝癌、1例右结肠癌和1例食道癌;ABO子类型为30%(6/20):1 bel 09/02.1b(a)04/o2.1b(a)02/b.2 bel 03/o;一个例子是新的a型亚等基因:测序结果是797个位置发生突变,根据其他位置的突变判断,其特征为A102/O01。基因型与血清类型的一致性率为75%(15/20)。60%的病人(20人中有12人)接受了输血治疗,没有进行可溶性输血,75 %的病人(12人中有9人)获得了所需的效率。结论首次将MALDI-TOF MS质谱技术应用于国内困难临床标本血型遗传分组。与PCR-SSP相比,MALDI-TOF MS系统具有速度、高吞吐量和高特异性等优点,有助于识别困难血型和检测稀有血型。
简介:摘要:目的:在细菌学检验操作中,以改进痰培养标本采集方法操作,评估其实施质量。方法:在研究设计上,以2021年1月-2022年9月为时间点,涵盖观察对象120例,入组患者均接受痰培养检验,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对该120例对应对象分别在标本采集中实施常规方法(对照组)与改进方法(观察组),完成后统一分析,总结其检验质量差异性。结果:观察组中样本采集时间、检验时间分别(3.32±0.38)min、(10.24±1.04)min,优于对照组的(5.54±0.49)min、(15.38±1.66)min,p<0.05;观察组中样本培养总合格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观察组中样本培养最终阳性检出率75.00%,高于对照组的56.67%,p<0.05。结论:以改进采集方法实施细菌学检验操作,对于提高效率,提高合格率,提高阳性检出率价值显著,可参考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对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本院进行血液检的200例患者,抽取患者晨起空腹血液,将样本分为4份,分别静止10min、30min、1h、2h,分析静置时间不同对血常规标本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静置10min、30min、1h、2h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三项指标变化幅度较小,但是,患者血小板计数会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差异较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当中,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的不同会对检验结果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相关医务人员应该严格控制标本静置时间,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含胍盐病毒核酸采集管能否用来采集HPV病毒标本,且与专用采集管比较结果是否有影响。方法 取 10 份用HPV病毒细胞保存液保存的新鲜阳性标本分两组,用不同保存液进行处理。灭活保存管组:取 500 μL 至含 1500 μL 病毒灭活保存管中, 稀释至2000 μL,混匀后,300 μL/ 管,分装 4 管, 其中1 管分别在室温下放置 1 d、3d 、5d,转至 -80℃冰箱保存,直至检测;其中 1 管分装好之后直接放置于 -80℃冰箱保存,作为对照。HPV病毒标本细胞保存液组:取 500 μL 至含 1500 μL 病毒灭活保存管中, 稀释至2000 μL,混匀后,300 μL/ 管,分装 4 管, 其中1 管分别在室温下放置 1 d、3d 、5d,转至 -80℃冰箱保存,直到检测;其中1管分装好之后直接放置于 -80℃冰箱保存,作为对照。5d 后,两组样本 同时做 qPCR 核酸检测。 比较结果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耗材检测中值样本时,检测结果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同一时间段灭活保存管CT值〉专用管CT值。低值和高值样本检测结果差异性没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各个保存时间段,两种耗材检测结果也没有明显差异。两种耗材统计的标本结果全部检测出,检出率是100%。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生化标本发生临床检验异常的原因、实施检验前质量控制管理后的效果。方法:收集生化标本共600件,时间2019年5月至2019年6月期间。300件接受常规管理,归纳入普通组。另300件接受检验前质量控制管理,归纳入检验前质量控制管理组。分析生化标本临床检验异常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生化标本临床检验管理满意度评分。结果:检验前质量控制管理组临床检验异常发生原因中,生化标本数量不足因素1件(0.33%)、生化标本放置持续时间过长因素1件(0.33%)、抗凝剂物质使用因素1件(0.33%)、标本溶血因素1件(0.33%)、患者餐后采血因素1件0.33%),临床检验异常发生率1.67%,相比普通组的5.00%而言更低(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临床血液生化检测标本结果准确性和临床检测有效性的因素。方法:对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接受血液生化检查的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分析了影响测试结果准确性的相关因素。提出了预防措施。在500名患者的临床血液生化检测中,准确率为96.40%(482/500),18名患者的检测结果存在偏差,占3.60%;影响患者临床血液生化测试样本分析准确性的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饮食准备错误、紧张或过度运动)、样本采集和提交因素(采集方法不当、溶血样本、提交时间长),以及检测因素(血液制备不当、样本处理错误)。结论:影响临床血液生化标本分析准确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患者检查前饮食准备不正确、紧张或过度运动、血样采集方法不当、溶血样本、提交时间长、血液混合不当以及样本处理错误。应加强临床预防措施,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提高临床检测的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化标本临床检验时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以及检验之前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方法:选择2022年1月到2022年10月开展本次研究,采集期间的980例生化标本,所有生化标本都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分析,检测肾功能,肝功能、血脂、血糖等相关指标,统计其中存在检验异常的标本数量,并分析其中异常的原因。结果:在980例生化样本中,共检测出47例异常标本,占总标本数量的4.80%。在47例异常样本中共存在七类情况,分别为标本,容量少、标本溶血、血液采集方法不标准、送检不及时、标本储存不合理、抗凝剂使用不合理和其他原因,分别有12例、7例、8例、10例、4例、2例和2例,在47例异常标本中的占比分别为25.53%、14.89%、17.02%、21.28%、8.51%、4.26%和4.26%。结论:生化标本临床检验中导致检验异常的原因相对较多,必须进一步加强检验前控制,尽可能降低检验异常发生率,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消化科不合格检验标本产生的原因,进而给出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方法:我院2021年1月-12月全年消化科标本采取常规标本管理模式(对照组),2022年1月-12月期间全年消化科标本采取护理管理对策(观察组),即根据前期消化科不合格检验标本产生的原因分析制定出护理管理对策。从不同时间段各随机抽取45份检验标本加以研究,对其检验标本合格情况予以回顾性分析。结果:消化科不合格检验标本产生原因有溶血、乳糜血、凝血、标本污染、标本量不足,观察组消化科不合格检验标本比例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较多原因均可引起消化科标本出现不合格,进而对其后续检验质量产生影响,需要依据不同标本类型,规范标本采集过程,加强技术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降低消化科不合格检验标本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院检验科在检验过程中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其预防对策。方法:本院检验科在2023年2月-5月期间收集了500份血液标本展开了检验分析,对500份血液标本实施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中存在的不合格标本分析其不合格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提高检验的准确性及可靠性。结果:500份血液标本中不合格标本为56份,主要原因为采血量不足、溶血、凝血、抗凝剂使用错误和标本受污染等。结论:医院检验科在血液标本检验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极易导致标本不合格的问题发生,影响最终的诊断结果,耽误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临床检验中应做好各项预防对策更好的减少血液标本不合格问题的发生,提高检验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