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老年病医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10
摘要:目的:探讨生化标本临床检验时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以及检验之前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方法:选择2022年1月到2022年10月开展本次研究,采集期间的980例生化标本,所有生化标本都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分析,检测肾功能,肝功能、血脂、血糖等相关指标,统计其中存在检验异常的标本数量,并分析其中异常的原因。结果:在980例生化样本中,共检测出47例异常标本,占总标本数量的4.80%。在47例异常样本中共存在七类情况,分别为标本,容量少、标本溶血、血液采集方法不标准、送检不及时、标本储存不合理、抗凝剂使用不合理和其他原因,分别有12例、7例、8例、10例、4例、2例和2例,在47例异常标本中的占比分别为25.53%、14.89%、17.02%、21.28%、8.51%、4.26%和4.26%。结论:生化标本临床检验中导致检验异常的原因相对较多,必须进一步加强检验前控制,尽可能降低检验异常发生率,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生化标本检验;异常原因;质量控制
在临床疾病诊断治疗过程中,生化检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生化检验工作中,也可能因为标本溶血、血液采集方法不合理、标本送检不及时等原因,导致生化标本检验异常,这不仅会浪费资源,增加检验成本,更会影响诊疗工作的开展,延误治疗时机[1]。同时,研究发现有超过70%的检验误差都是由于在检验前环节存在问题所导致的。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生化标本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文章以2022年1月到10月间的980例生化标本为例,对检验异常的原因和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具体研究过程和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所选时间为2022年1月到2022年10月,共采集980例生化标本,其中男性537人,女性443人,年龄最大的81岁,年龄最小的12岁,平均年龄(41.76±3.78)岁。
1.2方法
所有生化标本都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分析,检测项目具体包括肾功能,肝功能、血脂、血糖等相关指标。在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需要详细检查标本,核对标本信息,合理进行采集管标本、条形码等的使用,同时还需要检查标本量、有无溶血等问题,如果存在不合格标本,则需要及时进行登记并找出和记录不合格的原因。在完成检验后,结合正常的检测指标范围,对异常生化检验标本进行分析,统计检验异常标本的数量,并与被检测人员进行沟通,分析标本检验异常的原因。
1.3观察指标
分析统计本次研究中检验异常的生化标本数量和原因。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软件,以(±s)和n%进行表示,用X2和t来进行检验。在P<0.05时,数据差异在统计学中有意义。
2结果
经统计,在本次980例生化标本中共检测出47例异常标本,占总标本数量的4.80%。同时经过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标本异常的原因有以下几类:(1)标本容量少,有12例,在异常标本中占比为25.53%,采集到的标本的数量小于2ml,无法进行生化检验;(2)标本溶血,有7例,在异常标本中占比为14.89%,如果标本出现溶血情况,则会影响相关指标检测,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3)血液采集方法不标准,有8例,在异常标本中的占比17.02%,其原因多是由于患者在血液采集前没有做到禁食禁饮,或者存在剧烈运动,这都会影响生化结果的准确性;(4)送检不及时,有10例,在异常标本中的占比为21.28%,标本有着一定的时效性,如果超过一定时间,标本就会变形变质,不能用于生化检验;(5)标本储存不合理,有4例,在异常标本中的占比为8.51%,生化标本在采集完成后,没有按照要求条件进行储存,在高温或者光照直晒下出现变性变质;(6)抗凝剂使用不合理,有2例,在异常标本中的占比为4.26%,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有着严格的要求,在操作中检验人员没有按照既定要求进行抗凝剂和血液比例的控制;(7)其他原因,有2例,比如辅助工具没有严格落实无菌化、检验仪器使用不合理等等,在异常标本中的占比为4.26%。具体数据可以参考表1。
表1 47例异常样本中的异常原因分布统计(n%)
影响因素 | 总例数 | 异常例数 | 占比(%) |
标本容量少 | 47 | 12 | 25.53 |
标本溶血 | 47 | 7 | 14.89 |
血液采集方法不标准 | 47 | 8 | 17.02 |
送检不及时 | 47 | 10 | 21.28 |
标本储存不合理 | 47 | 4 | 8.51 |
抗凝剂使用不合理 | 47 | 2 | 4.26 |
其他 | 47 | 2 | 4.26 |
3讨论
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在准确生化检验结果的基础之上,因此在临床中必须加强对生化检验方面的分析研究,深入了解影响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各方面因素,制定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不断提高生化检验过程的规范性和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对980例生化标本进行分析,共排查出47例异常标本,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标本容量少、标本溶血、血液采集方法不标准、送检不及时、标本储存不合理、抗凝剂使用不合理和其他原因,其中占比较高的为标本容量少(25.53%)、送检不及时(21.28%)、血液采集方法不标准(17.02%)、标本溶血(14.89%),深入分析上述异常标本,其根本仍在于缺少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所以在临床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生化检验前的质量管控。具体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首先,加强采集前管理,完善标本采集流程,做好专项技能培训。规范的流程和有效的培养可以有效降低生化检验异常问题的发生率,在日常检验工作中需要针对生化标准采集流程、抗凝剂使用、穿刺等展开有效的培训,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检验操作技能水平,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比如对于穿刺,需要尽可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针对不同的检测指标需要选择不同抗凝剂,血糖检测需要采用氟化钠抗凝管;常规生化指标检测需要采用肝素抗凝管;电解质检测则不能采用抗凝管
[2]。同时还需要明确标本放置时间,加强标本储存和送样管理。血液标本在完成采集后,必须在两小时内进行检测,并且还需要考虑到温度、光照、交叉感染等因素的影响,为生化标本储存构建相应的环境条件[3],避免标本因保存不当变性变质。采集标本必须在两小时内及时送检,避免标本变质变性,影响检测。其次,做好对被检验人员的健康教育,避免血液标本采集无效。受检人员自身的身体状态、情绪等方面的变化会对血液检验结果产生影响,比如受检人员在剧烈运动后直接采血,检测所得到的谷丙转氨酶值就会较高;采血前没有做到有效的饮食控制,存在饮酒等情况也会导致检测结果异常;情绪方面的变化经研究表示也会导致血检结果发生异常[4]。因此在采血前,护理人员需要与被检测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其在饮食、身体状况有无剧烈运动等方面的情况,核实其是否符合采血条件,同时对于存在焦虑、惊慌等情绪的患者,也需要在安抚其情绪后再采集标本。除此以外,在检验工作中还需要全面落实无菌化管理,并做好对辅助仪器设施的管理。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检验前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质量管理,尽可能避免生化标本检验异常,不断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王淑云.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方法探究[J].人人健康,2019(18):250.
[2]王延峰.生化标本临床检验异常的原因及检验前质量控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4):182-183.
[3]郭凯蕾,薛菲,谭飞.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J].中外医疗,2020,13(30):186-188.
[4]郭丽霞.浅谈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分析[J].人人健康,2020,15(1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