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肺心病所导致的心理衰竭的治疗要点,最主要的是积极的控制原发病,积极的改善心脏衰竭的程度。建议一般给予吸氧,心电监护,抗生素控制感染,解痉平喘,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 单硝酸异山梨酯临床上主要药理作用是松弛血管平滑肌,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平滑肌细胞内的环鸟苷酸增多,使外周动脉和静脉扩张,对静脉的扩张作用更强。肺血管得到舒张,降低肺血管阻力,降低右房压和右室舒张末压,改善肺通气,可以降低肺动脉高压。同时还可通过促进心肌血流重新分布而改善缺血区血流供应,可能通过这两方面发挥抗心肌缺血作用。总的效应是使心肌耗氧量减少,供氧量增多,心肌收缩力增强,从而改善心衰。
简介:摘要 变应性血管炎致病因素较多, 本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护理要求较高。 因此,本文便着重 从一例变应性血管炎患者的一般护理到疾病专科护理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在护理过程中的相关体会, 希望能为当前变应性血管炎的护理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中心就诊丙型肝炎患者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心1086例丙型肝炎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86例患者中,注射史476例(43.8%),有输血及血制品应用史283例(26.1%),纹眉、纹眼线、纹身、穿耳孔143例(13.2%),拔牙、洗牙、补牙史55例(5.1%),献血史12例(1.1%),明确性传播16例(1.1%),原因不明101例(9.3%);1086例患者中,938例(86.4%)无明显症状和体征;783例(72.1%)肝功能正常;1086例病例HCV-RNA病毒载量分级统计,以104~106拷贝/ml所占百分比最大(82.6%);502例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基因型Ⅰ型367例(73.1%),基因型Ⅰb型327例(65.1%),基因型Ⅱ型73例(14.5%)基因型Ⅱa型56例(11.2%),基因型Ⅲ型34例,6.8%),基因型Ⅳ型12例(2.4%),基因型Ⅵ型9例(1.8%)其他7例(1.4%)。结论我中心丙型肝炎患者主要感染途径为注射、输血及应用血制品途径;丙型肝炎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大多正常;HCV常见的基因型为1b和2a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结局的效果,探究个性化护理的应用意义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所接收的78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些患者分成两组进行护理,主要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的人数为39例。给予对照组的患者使用常规的基础护理方案,对观察组的患者采用个性化的内科的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采用个性化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效果和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值得推广。
简介:【摘 要】 目的 探讨胸腰椎结核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 将 6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进行术前、 术后围术期护理。结果 本组 6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均达到满意的 护理效果。无护理 并发症发生。结论 实施 正确、 优质、 高效的围术期护理, 可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避免护理 并发症发生, 改善患者 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的内科急救处理措施及并发症防治,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对医院神经内科在2017年1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121例脑出血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经过及时合理救治,121例患者脑出血平均出血量治疗前后效果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17.35%。出院时应用GOS评分指标评分良好22例,轻残42例,重残3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3例。救治成功率89.25%,死亡率10.74%。平均住院时间为18.5天。结论脑出血是临床危急重症,应进行积极正确的抢救、及时的防治并发症,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心内科常见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及先心病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近一年内在我院进行治疗的 66例肺动脉高压患者,给予西地那非 25mg一日三次口服,记录基线资料包括肺动脉高压诊断类型。结果:治疗 12周后与基线水平比较,患者的 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有明显提高; Borg呼吸困难评级也有所提高。服药 3月后患者的 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提高,患者能够上楼及步行更远,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口服西地那非后,患者的肺动脉压力下降虽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但有降低的趋势,能改善心功能,特别是在降低肺动脉高压的同时,对体循环无显著性影响,未见心输出量降低、体动脉压下降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的现象。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对脑供血不足患者应用临床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和成效。方法:选择我院 2014年 1月 -2014年 12月之间收治的 84例脑供血不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系统的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抑郁程度、临床效果及满意度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 HAMA量表评分和 HAMD量表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脑供血不足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 脑供血不足;综合护理干预;护理成效 慢性脑供血不足同时也被称为短暂性脑缺血,是临床中相对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 [1],该病每次发病时间在几分钟,通常在半个小时能够恢复正常,具有反复性发作的特点。临床表现为头晕和头痛,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较高,且男性发病人数高于女性,根治较为困难。相关研究显示,对脑供血不足患者采取有效治疗措施的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治疗有效率。本文通过分组对照研究探讨一般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对于脑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2014年 1月~ 2014年 12月之间收治的 84例脑供血不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诊断标准,临床检测得到机体脑循环障碍,出现头晕和头痛等症状,但是通过 CT扫描没有发现血管性器质性病变,患者脑灌流动脉能够听到血管杂音。排除严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患者、合并严重肝肾疾病患者和免疫性疾病患者。采用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2例,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 29例、女性患者 13例;患者的年龄在 50~ 79岁之间,平均为( 62.54±3.71)岁。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 28例、女性患者 14例;患者的年龄在 52~ 81岁之间,平均为( 64.25±3.6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取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内容有:( 1)心理护理,脑供血不足病情的反复性让患者时刻处于恐惧和焦虑状态。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沟通,主动安慰和鼓励患者。通过亲切和善的态度和语言技巧引导患者将内心的不安说出来 [2],与患者家属联系,共同配合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建立坚定的治疗信心,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健康教育护理,部分患者的紧张情绪来源于对疾病的恐惧,护理人员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告知患者疾病的发病机制、特点,当前有效的治疗方式和途径,通过一对一的讲解或者发放疾病宣传手册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认知 [3]。( 2)做好用药的指导,向患者说明药物的作用、给药途径、剂量、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正确的面对疾病和治疗;( 3)运动与饮食护理。指导患者适当的运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但是需要注意掌握运动的“度”,不要过度运动。同时,脑供血不足患者的饮食护理非常重要,日常饮食注意低盐低油,食用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对于辛辣刺激的食物要尽量避免,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4],保证充分的睡眠。 使用焦虑量表( HAMA)和抑郁量表( HAMD)对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状态越差。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均录入到 SPSS16.0软件实施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 ±标准差的形式表现,比较采用 t值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 X2检验。以 P< 0.05代表组间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 HAMA、 HAMD量表以及临床效果评分对比 表 1 两组患者的 HAMA、 HAMD量表评分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