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怎么办?》,是俄国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最光辉的典范。它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沙皇政府囚禁在彼得保罗要塞时写成的。动笔于一八六二年十二月,完成于一九六三年四月四日,其间不到一百一十天。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俄国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年代。贵族知识分子已退出历史舞台,让位给新起的平民革命知识分子。在文学领域里,贵族知识分子“多余人”形象已不能激发人们去斗争,而屠格涅夫等作家塑造的“新人”,又不能正确地反映平民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不能激励人们走上革命的道路。作为一个伟大的民主主义
简介:<正>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在他那不太长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交响音乐作品尤为出色。他的交响曲、交响诗、协奏曲、交响序曲和舞剧音乐至今仍是舞台上经常演出的曲目。在这些诸多的交响音乐作品中,成就最高的应属交响曲。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写过八部交响曲(编顺序的为六部,一部标题交响曲曼弗列德,一部未发表)。其中最突出的是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这三部交响曲分别写于1878年、1888年和1893年,时间跨度大。因此三部作品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即然是出自柴氏一人之手,因此在很多方面又存在着共同点,这也是勿庸置疑的。例如:它们都是由四个乐章构成;乐队编制基本相同(其中打击乐稍有区别);总长度基本相同(大约都是45分钟左右);都是小调的(f小调、e
简介:忧郁是本雅明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在《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一书中,本雅明借助对丢勒画作《忧郁Ⅰ》的解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批评观念。本雅明对丢勒画作的解读绕开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路,取道潘诺夫斯基等人的艺术史阐释路径。在潘诺夫斯基看来,丢勒画作改写了中世纪人们对忧郁的负面评价,赋予其人文主义的积极价值。本雅明承继了潘诺夫斯基的人文主义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将丢勒的画作置于早期现代性批判的视野当中来审视。在丢勒画作中所呈现的“物的世界”和主人公的“沉浸式认识”,实际上是对康德以来的启蒙理性的反思。启蒙理性一方面造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使整个世界变得日益机械化;另一方面也使得政治共同体陷入动荡和危机之中,在这个日益主体化和物化的世界中政治性决断变得不可能。
简介:摘要要站在老师、学生、旁观者角度来备课。深层次的价值观取向、性格特征、风度气质等,这方面超强的老师感染力一定强,容易给老师加分。少年时期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要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们明白正确的美丑观、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义利观,而这篇课文刚好可以发挥作用。
简介:1986年底,正值布莱希特逝世三十周年,香港的布莱希特热也达至高潮。该年12月9日,“第七届国际布莱希特研讨会”和“国际布莱希特戏剧节”,均在香港隆重揭幕。其中,由市政局、香港艺术中心和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合办的“国际布莱希特戏剧节”,邀请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与陈颗导演,来港演出布莱希特的名作《高加索灰阑记》。同年同月,西西写成了她的《肥土镇灰阑记》。虽然根据现已出版的文字资料,我们无法证明这次演出与西西的《肥土镇灰阑记》有任何关系,但有趣的是,在《肥土镇灰阑记》中,布莱希特的影子却无处不在。为要深入梳理《肥土镇灰阑记》与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之间的关系,本文尝试借助帕维在《关于舞台的翻译问题》中阐述的剧场翻译理论,对《肥土镇灰阑记》作细致的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