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进行分析,了解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基因诊断中心设计的HBV-FQ-PCR试剂盒对101份临床血清标本同时进行PCR荧光定量和ELISA肝炎标志物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FQ-PCR检测,24份HbsAgHbeAgHbcAb都阳性的标本,其血清HBV-DNA也全部阳性,HBV-DNA拷贝数范围在1.4×105-7.0×109/ml之间;32份HbsAgHbeAbHbcAb都阳性的标本,阳性率为46.9%,HBV-DNA拷贝数范围在0-8.1×107/ml之间;14份HbsAb阳性的标本,阳性率为7.1%,HBV-DNA拷贝数范围在0-5.0×104/ml之间;18份全阴性的标本,阳性率为5.6%,HBV-DNA拷贝数范围在0-4.9×105/ml之间。结论FQ-PCR定量检测HBV-DNA灵敏度,特异性较高,能基本反映乙肝病毒在体内的真实复制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云南某高校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为乙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09级入学新生血液,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并用SPSS18.0统计分析。结果2020名大学生中检出HBsAg阳性者79名,其中男生32名,女生47名;汉族学生55名,少数民族学生24名;云南省内学生41名,云南省外学生38名;城市户口学生28名,农村户口51名。总体HBsAg携带率为3.91%,男生携带率为4.42%,女生为3.63%(χ2=0.778,P=0.403);汉族学生携带率为3.83%,少数民族为4.12%(χ2=0.092,P=0.8);云南省内学生携带率为3.08%,省外为5.52%(χ2=7.162,P=0.011);城市户口学生携带率为3.29%,农村学生为4.36%(χ2=1.507,P=0.246)。结论该校该年级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省外学生携带率高于省内学生,男生与女生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城市与农村户口学生之间携带率无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本视频重点回顾近期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治疗的研究进展,从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药物和相关临床研究等方面阐述何为HBV感染的"治愈"以及HBV感染"治疗的终点"。视频(上)部分指出CHB的长期治疗目标是预防、阻止、减轻肝脏坏死性炎症、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最终目标是延长患者生存期和实现HBsAg血清学转换,以在全球范围内减少HBV感染的传播、减轻HBV感染者的痛苦以及遏制肝硬化、肝细胞癌等疾病的进展。本视频回顾了1957至2017年60年来全球治疗HBV感染药物进展,即两种干扰素(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7种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克拉夫定(韩国获批),阿德福韦酯、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以及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酯,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用于治疗CHB;以上均是对病毒生命周期的理解和对HBV感染中宿主免疫重要性认知的成果。目前大量研究工作集中在实现HBV感染"治愈"——HBsAg转阴伴或不伴出现抗-HBs以及清除肝内cccDNA。但目前HBV感染的完全治愈尚不可能。从临床角度来看,治疗CHB的终点应该是降低HBV感染相关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即减少肝细胞癌、终末期肝硬化以及因HBV再激活所导致的暴发性肝功能衰竭。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血清类风湿因子(RF)之间的关系。方法将80例HBV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和8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所有患者皆收集于2015年3月~2016年9月一年半时间内,对所有对象的RF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检测的结果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血清RF呈阳性率分别是27.50%、6.25%;两组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DNA定量和HBV乙肝e抗原)(HBeAg)检测中,HBeAg阴性与阳性HBV感染者RF阳性率对比无明显差异,HBVDNA阴性和阳性患者血清RF阳性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ALT正常与异常者的RF阳性率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HBV感染者的血清RF与其ALT、HBeAg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检测血清RF变化可对临床治疗做出借鉴。
简介: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理结果与抗病毒疗效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4年8月到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肝活检的结果分为重、中、轻3组,3组患者均给予口服拉米夫定100mg/d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48周。结果重度组的HBV-DNA转阴率在各时间段均高于轻度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在24周、48周时的HbeAg血清转换率与重度组和中度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在24周、48周时的ALT复常率分别与重度组和中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炎症程度与抗病毒疗效有密切联系,肝炎分级在中度以上时抗病毒疗效更好。
简介:乙型肝炎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因素。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复杂,但病毒复制是肝损伤的起动因素。干扰素(IFN)作为抗HBV制剂已广泛用于临床,经过近20年的研究证明,α-IFN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有效药物。但IFN疗效仅30%~40%,由于IFN的疗效、毒副反应、价格以及使用不便等因素使其应用受限。目前,对HBV逆转录酶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拉米夫定(Lamivudin,3TC)作为新核苷类抗病毒药已受到关注。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证明有很强的抗HBV复制作用。临床实验也证明3TC可迅速降低HBVDNA的浓度,改善肝组织学的病变。但3TC停药后易复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女性婚检人员2年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检测结果,为进一步做好婚前保健服务提供参考。方法对乳胶法初筛HBsAg阳性者,采用酶联免疫法法进一步行乙型肝炎五项血清标志物确证。同时行HBsAg阳性者咨询教育。结果东川区2011年及2012年女性婚检人员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BsAg、HBeAg、抗HBc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后通过健康教育咨询使HBsAg阳性者对乙型肝炎传播途径知识的知晓率得到提高,与咨询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婚检中实施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可以为健康教育提供有利时机,有利于家庭幸福及下一代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手术室护理管理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效果。方法加强手术室护理干预,完善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护理管理内容,并于2017年应用到手术室护理中。比较2016年、2017年手术室护士对乙型肝炎病毒护理内容的了解程度和两阶段手术室护理质量,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7年阶段,本院手术室护士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护理工作更加重视,且实施更好,护士的了解程度明显提高,与2016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7年手术室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与2016年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手术室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进行护理和管理,能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还能有效地遏制交叉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