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双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产妇采用母乳喂养对其所生婴儿HBV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HBsAg和HBeAg双阳性携带HBV产妇及其所生的婴儿各323例,将其分为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聚合酶链反应-荧光探针法,分别检测两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血清HBV标志物和HBV DNA的阳性率。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最终纳入297例患者,其中母乳喂养组149例,人工喂养组148例。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HBsAg、抗-HBs、HBeAg、HBV DNA>100 IU/mL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58.39%(87/149),低于7月龄时的95.97%(143/149);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65.10%(97/149),高于7月龄时的13.42%(20/1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75、40.49,均P<0.01)。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2.01%(3/149)和2.68%(4/149),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2.68%(4/149)和2.68%(4/149),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47.97%(71/148),低于7月龄时的95.94%(142/148);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55.41%(82/148),高于7月龄时的19.59%(29/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5.37、39.84,均P<0.01)。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4.73%(7/148)和1.35%(2/148),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1.35%(2/148)和1.35%(2/148),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母乳喂养不是增加HBsAg和HBeAg双阳性HBV携带产妇垂直传播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建议这类产妇在正规预防的前提下进行母乳喂养。

  • 标签: 肝炎,乙型 母乳喂养 母婴传播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本指南在2013年发表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相应推荐意见,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BIG);(3)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疫苗;(4)HBsAg阳性母亲的早产儿或出生时健康状况不佳的新生儿,需要进行合理的免疫预防;(5)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而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HBeAg阴性,无需服用抗病毒药物;(6)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7)HBsAg阳性母亲,即使母亲HBeAg阳性、乳头损伤或出血、新生儿/婴儿口腔黏膜损伤,均推荐母乳喂养;(8)如母亲产后需要继续服用抗病毒药物,建议母乳喂养,同时随访新生儿是否产生不良后果;(9)对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7~12月龄时随访乙肝血清学指标,若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都阴性,尽快再次按"0、1、6月"方案接种3针乙肝疫苗。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传染性疾病传播,垂直 传染病控制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本指南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推荐建议,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3)HBs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4)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5)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术。

  • 标签: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中常见的合并感染和主要生存威胁之一。HIV/HBV合并感染者的治疗有别于单一病毒感染的治疗,需同时针对两种病毒制订抗病毒治疗方案。现结合国内外指南和抗病毒药物的临床研究数据,对HIV/HBV合并感染的临床管理提供建议,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对HIV/HBV合并感染治疗的考量和挑战,特别是药物安全性、耐药屏障、特殊临床情况和用药规范等进行讨论。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肝炎病毒,乙型 合并感染 丙酚替诺福韦 复方单片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作用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 72例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时间范围在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 36例,观察组实施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 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 降至检测下限率、 e抗原转阴率、转换率以及血清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作用显著,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 乙型重型肝炎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阻断方案的改进及推广,使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慢性HBV感染率大幅下降,但仍未能达到完全阻断。目前,HBV母婴阻断仍有一些问题还没完全解决,比如HBV母婴阻断失败的因素、宫内感染的因素、母乳喂养问题、隐匿性HBV感染问题等;另外,近期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HBV高流行区域育龄期女性HBV感染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要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灭乙型肝炎的伟大目标,HBV母婴阻断还需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母婴阻断 失败因素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黄爱龙 袁正宏 南月敏 杨东亮 郭巨涛 李文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15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暨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00016,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20003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石家庄 05005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武汉 430030,美国费城德雷克赛尔大学医学院生物技术和病毒学研究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 102206
  • 简介:摘要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DAAs能直接干扰病毒的感染复制过程,减少子代病毒产率,继而影响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两种动态平衡,即肝细胞中病毒复制-循环中病毒衰减之间的平衡,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池补充-cccDNA衰减之间的平衡。现有核苷(酸)类似物足以影响第一种平衡,却难以撼动第二种平衡。因此,靶向HBV感染复制的不同环节,开发新型DAAs十分必要。现从cccDNA池补充-cccDNA衰减这一平衡的两个方面,探讨近期DAAs研发的主要进展。

  • 标签: 肝炎,乙型 共价闭合环状DNA 直接抗病毒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早期流产的绒毛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标记物检测及高危因素与载脂蛋白H(apolipoprotein H, Apoh)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行早期流产的41例血液HBsAg阳性孕妇的绒毛组织和血液样本,应用荧光定量qRT-PCR方法测定绒毛组织中HBV DNA含量,并检测孕妇入院时血液HBV DNA乙型肝炎标志物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绒毛组织中神经胶质细胞缺失蛋白1、HBsAg和Apoh的表达情况。结果41例血液HBsAg阳性孕妇的绒毛组织HBV DNA的阳性率为29.27%(12/41),显著低于孕妇血液中HBV DNA的阳性率(53.66%, 2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025, P=0.043);绒毛组织中,HBsAg和Apoh阳性率分别为17.07%(7/41)和19.51%(8/41);Apoh在绒毛组织HBsAg阳性组表达率71.4%(5/7),高于HBsAg阴性组(8.8%,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487,P=0.000),Apoh在绒毛组织HBsAg阳性组表达率71.4%(5/7),高于HBV DNA阳性组25%(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09,P=0.048)。结论血液HBsAg阳性孕妇早期流产绒毛组织可检测出HBV DNA和出现HBsAg表达;绒毛组织中Apoh表达在绒毛HBsAg阳性者高于绒毛HBV DNA阳性者。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绒毛膜绒毛 载脂蛋白H 生物学标记物 传染性疾病传播,垂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近年来泰州市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状况及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管理对其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至2017年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泰州市中医院、泰兴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孕妇为研究对象,按其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成无免疫者、免疫成功者、既往HBV感染者、HBV感染者和非典型表现者。以1992年为实施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管理年,按孕妇分娩年度及实施疫苗接种前后分别分析其HBV感染状况。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趋势性χ2检验。结果最终被纳入的31 449例孕妇中,无免疫者13 203例(41.98%),免疫成功者10 123例(32.19%),既往HBV感染者6 409例(20.38%),HBV感染者1 566例(4.98%),非典型表现者148例(0.47%)。1992年前和1992年后(含1992年)出生孕妇的HBV血清学标志物全阴率分别为42.07%(10 794/25 657)和41.59%(2 409/5 7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P=0.51)。1992年前出生孕妇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抗-HBs)阳性率为28.95%(7 428/25 657),低于1992年后(含1992年)的46.53%(2 695/5 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94,P<0.01),且呈逐年上升趋势(χ2=602.11,P<0.01)。1992年后(含1992年)出生孕妇的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抗-HBc)阳性率为8.81%(510/5 792),低于1992年前出生孕妇的22.99%(5 899/25 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10,P<0.01),且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χ2=478.72,P<0.01)。1992年前出生孕妇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为5.46%(1 402/25 657),高于1992年后(含1992年)出生孕妇的2.83%(164/5 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23,P<0.01),且总体呈下降趋势(χ2=49.25,P<0.01)。HBV感染孕妇中,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阴性率为78.16%(1 224/1 566)。结论泰州市HBV感染孕妇以HBeAg阴性者为主;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管理降低了孕妇的HBsAg和抗-HBc的阳性率,提高了抗-HBs阳性率,但HBV血清学标志物全阴率降低不明显,水平传播仍可能是HBV现症与既往感染的风险因素。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乙型肝炎疫苗 孕妇 免疫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视频重点回顾近期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治疗的研究进展,从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药物和相关临床研究等方面阐述何为HBV感染的"治愈"以及HBV感染"治疗的终点"。视频(上)部分指出CHB的长期治疗目标是预防、阻止、减轻肝脏坏死性炎症、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最终目标是延长患者生存期和实现HBsAg血清学转换,以在全球范围内减少HBV感染的传播、减轻HBV感染者的痛苦以及遏制肝硬化、肝细胞癌等疾病的进展。本视频回顾了1957至2017年60年来全球治疗HBV感染药物进展,即两种干扰素(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7种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克拉夫定(韩国获批),阿德福韦酯、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以及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酯,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用于治疗CHB;以上均是对病毒生命周期的理解和对HBV感染中宿主免疫重要性认知的成果。目前大量研究工作集中在实现HBV感染"治愈"——HBsAg转阴伴或不伴出现抗-HBs以及清除肝内cccDNA。但目前HBV感染的完全治愈尚不可能。从临床角度来看,治疗CHB的终点应该是降低HBV感染相关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即减少肝细胞癌、终末期肝硬化以及因HBV再激活所导致的暴发性肝功能衰竭。

  • 标签: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对人体危害极大且易传染,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该病毒很难彻底清除,乙型肝炎也极难彻底治愈,所以做好对乙肝的早发现、早治疗以及在治疗过程中病情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方法胶体金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化学发光免疫法以及FQ-PCR法,并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然后又对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的研究新方向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结合乙型肝炎检测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化学发光免疫法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 酶联免疫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BV PreC/C及S基因抗原表位的突变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学状态的影响。方法在横断面研究中,通过纳入35例未经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巢式PCR-TA克隆-测序方法筛选与HBeAg血清学状态相关的HBV PreC/C和S基因突变位点。然后在纵向研究中(60例)利用多元回归模型校正相关混杂因素,探讨HBV PreC/C及S基因抗原表位的突变与HBeAg状态之间的独立关系。结果在横断面研究中,64.4%的PreC/C突变和68.2%的S突变发生在抗原表位区。有10个突变位点(PreC/C50、55、79、84、103、126、145、184和s110、s213)与HBeAg阴性状态相关(P < 0.05)。在纵向研究中校正了年龄、性别、HBV基因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和PreC W28*突变等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Tc细胞表位(PreC47-56、PreC117-125、s208-216)和Th细胞表位(PreC176-185)的突变是影响宿主HBeAg血清学状态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BV PreC/C区(PreC47-56、PreC117-125和PreC176-185)和S区(s208-216)表位的突变是影响宿主HBeAg状态的主要独立因素,提示这些抗原表位的突变可能参与HBeAg的血清学转换。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肝炎病毒,乙型 表位 突变
  • 简介:摘要:作为一种乙类传染性疾病,慢性乙型肝炎对于患者及周边人群具有较大危害,该疾病由乙肝病毒引起,最终导致患者出现了全身性病变。基于疾病不可治愈性特点,在临床诊疗中,应做好疾病的护理管理。这样能缓解肝脏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就慢性乙型肝炎的护理展开综述分析。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护理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编码X蛋白促进甲胎蛋白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评估肝癌患者HBV感染与否与AFP表达水平间的相关性;在PLC/PRF/5肝癌细胞系中转染HBV、HBx及P53真核表达质粒,36 h Western blot和qRT-PCR分别在蛋白质和mRNA水平检测HBV和HBx对P53和AFP表达的影响,以及P53对AFP表达的影响;在PLC/PRF/5细胞中转染包含AFP基因启动子和沉默子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通过检测荧光素酶活性改变明确沉默子区域,再将包含沉默子的报告载体与HBV/HBx质粒共转染PLC/PRF/5细胞,通过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的改变验证HBV/HBx对AFP基因沉默子区域的作用;用ChIP实验验证P53在AFP基因沉默子区域的结合,并证实HBx对P53与作用序列结合能力的影响。结果统计分析发现HBV感染与AFP表达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HBV阳性肝癌患者的血清AFP值总体中位数为296.8 ng/ml,而HBV阴性患者的AFP总体中位数为71.5 ng/ml(P=0.02),HBV阳性肝癌患者的AF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BV阴性肝癌患者;P53可以抑制AFP表达(P<0.001),而HBV和HBx均能抑制P53表达(P=0.0011、P=0.0027),并促进AFP表达(P=0.0014、P<0.001);HBV和HBx可以作用于AFP基因沉默子区域,促进基因转录(P<0.001、P=0.0019;P=0.0046、P=0.0015);P53与AFP基因沉默子的结合作用能够被HBx所够削弱。结论HBx可通过抑制P53表达,并且抑制P53在AFP基因沉默子区域的结合,以此促进AFP基因转录,并进一步促进AFP蛋白表达。

  • 标签: 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X蛋白 甲胎蛋白 P53 转录调控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是其相关肝病发生、进展的根本原因。HBV基因与宿主基因的整合不一定是病毒复制的必要环节,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HBV基因整合事件可发生于病毒感染宿主的不同疾病阶段。HBV基因整合事件可能是影响包括HBV慢性感染、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等肝脏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HBV基因整合可诱导宿主对HBV免疫耐受,从而导致病毒感染慢性化;HBV基因组中HBV X区、HBV前S和S片段与宿主基因的整合事件最为常见,这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BV基因易与宿主端粒反转录酶、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B和细胞周期E1等基因发生整合,并影响这些基因的转录,进一步引起其他相关基因的功能紊乱。针对HBV基因整合事件,可通过Sanger法测序和HBV捕获测序的方式进行测定研究;虽然越来越多的HBV基因整合事件在二代测序研究中被发现,但HBV基因与宿主基因整合的机制尚未明确。整合事件对疾病的发生、转归和对宿主基因活动的影响仍不清楚,需深入、细致的研究。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慢性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整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我国目前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影响HBV感染的进程和结局的因素主要包括病毒和宿主两个方面。在不断挖掘HBV感染经典诊断指标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体、乙型肝炎病毒DNA等新的临床意义的同时,更要关注新的指标如乙型肝炎病毒RNA、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等的应用价值与前景。随着组学概念的提出与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以组学的理念关注HBV感染,并整合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等,以达到精准诊断的目标。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临床实验室技术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基因组学 代谢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