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腹腔镜食管贲门括约肌切开术(Heller术)和经口内镜下肌层切开术(POEM术)在治疗儿童贲门失弛缓症上的临床医学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本院收治的20名儿童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将患儿病史、并发症以及随访结果等相应信息做好记录整理,并且使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计量统计。结果:20名患儿都经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有12名患儿采用Heller术治疗,8名患儿使用POEM术治疗,手术过程进展顺利,吞咽困难等不适症状得到减轻。回访中所有患儿在术后都没有出现胃食管反流和食管狭窄现象。结论:腹腔镜Heller手术以及POEM手术对于治疗儿童贲门失弛缓症能够起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控制相应并发症的发生,其中POEM能够有效控制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放疗前有无模拟复位验证的误差并探讨放疗前模拟复位验证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随机选择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放疗的乳腺癌患者174名(年龄20~60岁),共870次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摆位误差数据。把放疗前进行X线模拟复位验证的乳腺癌患者分为A组,无模拟复位验证的乳腺癌患者分为B组,治疗实施时使用CBCT进行体位验证。记录并观察首次治疗CBCT校准后的体位误差数据与首次治疗所需的时间(A组为模拟复位验证时间加首次治疗时间,B组为首次治疗时间),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A组与B组在头脚(SI)方向误差分别为(0.07±0.33)cm、(0.15±0.43)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5,P<0.001);而左右(LR)与前后(AP)方向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首次治疗时间的分析中,A组时间远小于B组[(17.73±2.87)min比(34.51±3.2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80,P<0.001)。通过外放边界公式MPTV=2.5∑+0.7σ计算出A组与B组在各个方向的外扩边界,A组与B组LR分别为7.6 mm、7.9 mm,SI分别为7.6 mm、10.6 mm,AP分别为10.2 mm、10.7 mm。结论A组患者放疗前通过模拟复位验证后在SI方向重复性优于B组;在首次治疗时间的分析中,A组患者的时间远小于B组,患者治疗体位保持的时间缩短,在临床上乳腺癌放疗前进行复位验证可提高放疗的精确度,并且减少患者因单次治疗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体位不确定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导丝复位术治疗腹膜透析导管移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行维持性腹膜透析的15例尿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DSA引导下导丝复位术治疗。观察所有患者复位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3例(86.67%)患者复位成功,2例(13.33%)复位失败,后者予以重新手术后导管功能恢复正常,该2例患者均有网膜包裹。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出血、脏器损伤、隧道感染及腹膜炎发生。结论DSA引导下腹膜透析导管复位术具有较高的复位成功率,不良反应少,是腹膜透析导管移位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 目的: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接受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1日~2020年10月1日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凭借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两组,每组25名患者。对照组接受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观察组接受手术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半年后,两组复位效果对比(P>0.05);两组解剖、功能、疼痛评分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的运动范围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接受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在老年患者群体中尤为适用。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颈肩腰腿疼痛患者实施推拿复位治疗,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疼痛度,提升生活质量。方法:研究筛选出了一共160例颈肩腰腿疼痛患者为对象,都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进入我所治疗,以平行对照法为原则分组。对照组患者实行西药治疗,观察组为推拿复位治疗,对比改善成效。结果:从治疗上看,观察组患者在JOA以及VAS评分中,得分情况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Fugl-Merey指标调查上,观察组患者评分为(31.45±4.35)分,对照组则为(23.45±3.2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推拿复位治疗对于肩颈腰腿痛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可解决患者长期以来的疼痛问题,且肢体功能恢复状态良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踝关节骨折患者施行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的86例踝关节患者,观照随机抽签法的分组模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43例)行常规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43例)采取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统计其骨折愈合时间;研究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P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在对掌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中按照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按照对比治疗的方式展开探究,纳入患者66例,开始时间为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双盲法均分为2组,对照组33例按照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33例则按照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分析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疼痛程度,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强力定眩胶囊对耳石症患者经耳石复位治疗后残留眩晕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经耳石复位残留头晕症状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耳石复位治疗,研究组采用强力定眩胶囊联合耳石复位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5%显著高于对照组80%,组间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力定眩胶囊在耳石症患者经过复位后残留的眩晕症状的治疗过程中,可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流量湿化吸氧在气管切开患者脱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脱机后采用普通气泡氧气湿化装置供氧,观察组患者脱机后采用高流量湿化氧疗设备供氧。比较两组患者脱机后痰液黏稠度及脱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脱机后痰液黏稠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21,P=0.026)。观察组患者脱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52,P=0.015)。结论高流量湿化吸氧能够降低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的痰液黏稠度,提高脱机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完成气管切开术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NICU住院的入院<28 日龄、符合气管切开指征且最终完成该手术的14例患儿。收集患儿年龄、体重、呼吸支持时间、手术病因、住院时间等临床特征及预后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患儿气管切开术前后的自身体重增长速率和气管插管呼吸支持时间进行配对比较,配对t检验对患儿气管切开术前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患儿临床特征与住院结局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例患儿出生胎龄为(38±4)周,出生体重为(2 824±949)g,男9例,入院年龄为16(6,25)日龄,其中10例患儿经气管插管呼吸支持、4例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支持。最常见的病因为双侧声带麻痹(7例)。患儿接受气管切开手术的年龄为33(22,44)日龄,手术前后的呼吸支持时间和体重增长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9.00(10.50,34.00)比0.86(0.06,3.25)d,1.66(-0.16,5.54)比4.69(2.30,9.32)g/(kg·d),Z=3.01、-1.98,均P<0.05]。住院时间为(37±12)d,住院期间死亡1例。入院时存在肺部感染与住院总时长呈正相关(r=0.57,P=0.027),气管切开术前的体重增长速率与气管切开术后住院天数呈负相关(r=-0.73,P=0.020)。4例患儿已成功拔除气管套管(戴管时间为7~38个月),5例患儿仍未拔除气管套管(戴管时间已15~66个月),2例患儿出院后死亡,2例失访。所有患儿在拔除气管套管前均无法正常发音,拔除气管套管后的语言发育亦明显落后于正常同龄儿。结论双侧声带麻痹是新生儿最常见的气管切开病因。气管切开术对患儿脱离呼吸支持和体重增长是有利的,可能有助于改善患儿的总体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治疗儿童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术后1年切开小梁的开放情况。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青光眼中心接受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治疗的4~16岁儿童青光眼患者21例(28眼)。观察记录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房角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采用配对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等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了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其中完全切开16例(22眼),次全切开5例(6眼)。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的BCVA(LogMAR视力)分别为0.80(0.00~2.00)和0.75(0.00~1.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1,P=0.157)。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的眼压分别为(30.4±4.8)mmHg(1 mmHg=0.133 kPa)和(14.1±4.5)mmHg,末次随访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t=14.11,P<0.001)。术前使用降眼压药物数量中位数为3(1~4),末次随访时下降至0(0~3) (Z=-4.35,P<0.001)。末次随访时切开小梁开放范围中位数为302.5°(70°~360°)。所有患者中15例(21眼)手术完全成功,4例(5眼)条件成功,2例(2眼)手术失败,这3类患者切开小梁开放范围中位数分别为330°(210°~360°)、205°(180°~225°)、85°(7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Ö2=15.20,P=0.001)。切开小梁开放范围与眼压呈负相关(r=-0.82,P<0.001)。结论: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治疗儿童青光眼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术后切开小梁开放范围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持续植物状态(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相关因素,为PVS患者尽早拔除气切管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在院期间是否成功拔除气切管将其分为拔管组和拔管困难组。采用SPSS 22.0版统计学软件包对拔管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拔管组与拔管困难组在年龄、专业护理、营养方式、吞咽功能、是否低蛋白血症及带管时间方面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颅脑损伤、脑卒中、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否气管结构异常、是否肺部感染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营养方式、吞咽功能、带管时间、肺部感染情况、专职陪护、年龄均为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采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OE)作为营养方式、有专职陪护为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保护因素;吞咽障碍、带管时间>30 d、肺部感染、年龄较大为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危险因素。对于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待其病情稳定后,尽早给予IOE营养支持、吞咽功能训练及加强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拔管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