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强制执行公证正逐渐成为我国民事经济纠纷解决司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撰写过程中,正值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银监会联合发文即“关于充分发挥公证书的强制执行效力服务银行金融债权风险防控的通知”,此可作为强制执行公证作用的一个最具时效的注解。这件文件作为一个符号,有可能预示着强制执行公证将日益引起法律行业的重视,不再像以往那样渴求“主流地位”而不能,如此我们公证行业更应对其进行更加精细化、专业化、体系化的研究,方能雕琢成器经得起各方面推敲。本文选题即在于努力体现公证“精细化”研究之旨趣,但由于时间与能力所限,相关研究并未在学术意义上真正展开和进行,更大程度上只是提出问题,供业内同仁有兴趣者参考而已。

  • 标签: 强制执行 当事人 公证 意思介入
  • 简介:段文波老师的论文就当事主义诉讼模式下的裁判对象、裁判方法以及审理程序的问题进行了相当准确和透彻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就我国法上之开庭审理程序的改造提出了具有相当洞见的观点,给人以深刻启发,是当事主义诉讼模式程序化研究的重要文献。论文的很多观点都是笔者深表赞同的。比如,诉讼请求、

  • 标签: 主义对象 对象方法 当事人主义
  • 简介:进一步拓宽监督沟通渠道,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促进公正廉洁司法,有效提升司法公信力,定安县法院探索建立了回访案件当事工作制度。该制度自2012年9月实施以来,该院组织回访案件当事及诉讼参与人6案8次,受到广泛好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 标签: 案件当事人 工作制度 定安县 回访 法院 司法公信力
  • 简介:2011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与国际实践的普遍做法保持一致,它不仅承认当事的意思自治,而且还赋予当事意思自治以突出的重要地位,其具体表现在总则中的统领性规定;条文数量的比重;适用范围的扩展和适用制度的完善。

  • 标签: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强制性规范 弱者保护原则
  • 简介:《民诉法解释》第251条和第252条分别对二审与再审发回重审案件当事申请变更诉讼请求作出规定。其中,前者的适用范围较为模糊而有待辨析。因此,有必要在区别诉讼请求“质”的变更和“量”的变更的前提下,分类型讨论二审发回重审案件当事变更诉讼请求的构成要件。后者规定了再审发回重审可变更诉讼请求的四种情形,其中第三、第四种分别涉及原诉讼请求无法实现以及不变更无法通过另诉解决,需要结合实务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加以展开分析。

  • 标签: 发回重审 诉的变更 诉讼请求 诉讼标的
  • 简介:<正>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于2006年7月14日在香港签署了名为《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执行当事协议管辖的民商事案件判决的安排》(以下简称为《安排》)。经过较长时间磋商,在香港回归九年之后才得以签署的这一协议已为商界和法律界关注已久,并旨在为这些人士“提供便

  • 标签: 双方当事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 生效判决 区际司法协助 执行判决 管辖权
  • 简介:新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将我国当事和解程序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了公诉案件。当前司法实践中,当事和解程序的参与主体主要限于国家司法机关及当事双方,范围较为狭窄,不利于和解制度节约司法资源、缓解诉讼压力作用的发挥。以社会力量引入为切入点,分析参与主体的实务构造,设计社会力量在和解程序中的职能,发挥其相应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刑事公诉案件当事和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 标签: 当事人和解 公诉案件 参与主体 社会力量
  • 简介:各地法院和仲裁机构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尤其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期间出台了各自的司法意见,对《劳动合同法》的相关条文进行了细化和补充,弥补了《劳动合同法》的不足和立法盲点。但是,也存在相当一些有悖于法理和立法法的解释误区,带来了各地司法不统一的混乱。如何认定劳动争议当事和劳动关系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包括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及借用营业执照或挂靠的用人单位的用工关系、个人承包经营形成的用工关系、下岗、内退职工与新用人单位建立的关系、招用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所形成的关系以及未签订书面合同的劳动关系适用《劳动合同法》的问题等。因此,应当对地方性司法指导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吸收借鉴其合理之处,阐释其存在的误区,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劳动合同法》。

  • 标签: 劳动合同法 地方指导意见 劳动关系认定 梳理 评述
  • 简介:“法官在一审民事判决书中对当事入主张的回应”,是近年人们对判决书书写上的新要求、新期盼。其基本含义是:法官在判决书中,要写出当事的主张,写出法官对当事主张的态度、看法,对当事的主张进行“回答”,作出“反应”,给当事一个“说法”。法官在判决书中回应当事主张,是人民法院满足当事实现“知情权”的重要举措,是法官写好判决书的时代要求,是人民法院深入落实“公开审判”制度的客观要求,是判决书“清楚地反映裁判过程、事实、理由和裁判依据”的技术性需要,是提高判决公信力的重要举措。目前,“法官在判决书中对当事主张的回应”,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均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的判决书的判决事项与当事的请求事项对应性不强;有的判决书的回应程序欠公正;有的判决书对案件的一些专门性问题回应不正确,形成错判;一些“缺席审理”的案件的判决书虚设有辩方参加诉讼进行回应,给人以“不真实”感觉。为解决以上存在问题,法官要充分认识在判决书中对当事主张进行回应问题的重要性。法官在判决书中对当事入主张进行回应,是判决书书写目的的一次革新,是判决书书写内容上的创新,是判决书书写结构的创新。法官在判决书书写中,要认真辩析、梳理当事的诉讼主张,做到有主张必有回应。要增强回应的针对性、说理性、逻辑性,提高回应质量。要优化判决书结构,将“首部一事实-理由-判决结果-尾部”五部分结构改为“首部-诉辩主张-争议焦点-原告举证及质证意见、法官认证意见-被告举证及质证意见、法官认证意见-确认的法律事实-裁判理由-判决结果-尾部”九部份结构,真实地概括审判活动的全部内�

  • 标签: 民事判决书 诉讼主张 当事人 法官 一审 书写内容
  • 简介:通常之观点多认为“当事的陈述”是一种证明力较低的证据,需要修改现行立法以完善相应制度,但这不只是立法调整的问题。透过对H法院若干离婚案件裁判文书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类证据恰处在诉讼证据的中心,但却是迷乱、散杂的。法院没有很好把握这类证据的运行,过多运用了其自由裁量权。当事亦未能以一种法律所期望的理想状态行事,而是以一种“弱者的武器”的姿态运用该类证据。原因既在于生活逻辑与法律逻辑的极大差异,也在于立法、司法于结构和理念上的根本缺陷。除了重视社会域与法律域之间的沟通外,更重要的还是要赋予个体与公权对话的能力。

  • 标签: 基层法院 离婚案件 裁判文书 当事人的陈述 诉讼证据 “弱者的武器”
  • 简介:民事案件的当事向检察院提起申诉,能否适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编辑同志:民事案件的当事在超过申请期间,向法院申请再审不予受理后,又向人民检察院申诉,检察院却予以受理。我认为当事向检察院提出申诉请求再审,也应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的规定...

  • 标签: 民事诉讼法 当事人 民事案件 检察院 申请再审 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
  • 简介:2015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252条规定,再审裁定撤销原判决、裁定发回重审的案件,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当事申请变更、增加诉讼请求或者提出反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通过对该规定的分析,笔者发现再审中的诉权形态与再审程序设定的最初功能有所背离。不同诉讼阶段中当事的诉权内涵与功能应当有所差异,且根据诉讼程序的设置,应当呈现出逐渐收缩的态势。然而,现行司法解释对此有不同的规定,本文拟从司法解释入手,去研究民事再审中的当事诉权应当呈现的形态,从而厘清再审程序的功能,防止当事对诉权和再审程序的滥用,真正凸显再审程序的功能与意义。

  • 标签: 民事再审 诉权 诉讼权利 民事诉讼法第252条
  • 简介:消费纠纷的特殊性决定了私益诉讼无法全面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通过公共执法弥补私益诉讼不足的应对方案也不够现实.私益诉讼的不足与公共执法的疲乏为私人执法的强化奠定了正当性基础,民事公益诉讼应运而生.然而,《民事诉讼法》将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限定于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更将消费公益诉讼积极适格主体局限于中国消费者协会以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消费者协会,使得消费公益诉讼难以实现其私人执法的预期功能,故建议立法机关重新设计消费公益诉讼中的当事适格规则.

  • 标签: 消费纠纷 公益诉讼 私人执法 当事人适格
  • 简介: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规范、完善、细化告知程序,进一步深化检务公开,使一切可向诉讼当事公开的程序及实体信息得以传递并真切落实,有利于保障诉讼当事充分行使其权利。目前,刑事诉讼审查起诉阶段对于告知程序的规定相对简单并存在一定缺陷,司法实践中未予告知、难以告知、迟滞告知和敷衍告知等现象较为普遍,影响了刑事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亟需对我国审查起诉阶段告知程序进行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 标签: 检务公开 知情权 诉讼信息 告知程序 诉讼当事人 诉讼关照义务
  • 简介:公诉案件的当事和解程序随着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而从游击队转化为正规军。这种刑事和解既具有惩罚与恢复的双重功能,又包含私了和公断的互动程序。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条件、适用范围、适用程序以及适用效果都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私了的社会文化、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宽严相济”政策、“先民后刑”的处理机制等都在新法之中有所体现,而既没有具体的和解程序,又没有明确处理后果,更没有监督控制程序的“当事和解”程序最终可能成为一个需要附带民事诉讼制度、酌定不起诉制度、简易程序、社区矫正制度、未成年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以及自诉案件的和解等程序来填补的“空壳”。

  • 标签: 公诉案件 刑事和解 “宽严相济”
  • 简介:行政审判权是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法对行政争议或非争议案件经法定程序审理,作出裁判的权力。法律规范下,行政审判权运行的理想模式具有封闭性,且不被干扰。实践中,受法院内、外部以及当事等因素影响,行政审判权运行出现了从监督指导到控权的职权倾向化现象。这种现象是行政审判权运行过程与运行方式违背行政审判权自身特性的结果。为规范行政审判权运行职权倾向化,应改良行政审判权运行。

  • 标签: 审判权 审判委员会 合议庭 控权 改良
  • 简介:2012年《民事诉讼法》及2015年司法解释的修改,完善了包括庭前会议在内的审前程序。但是,立法对当事提出事实主张应当符合的标准缺乏细化规定,导致实践中不规范的事实主张很常见,直接干扰了法官对案件事实的把握,影响了审前程序争点整理的效果。因此,为促进审前程序的实效发挥,应以攻击防御方法提出的及时性和特定性为指针,从明确事实主张的适时提出和内容的具体化两方面进行规制。借此,庭审程序始能高效地实施事实认定以发现真实。

  • 标签: 审前程序 事实主张 主张的具体化 主张的适时提出
  • 简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近年来,一些高级法院请示,对于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生效后,当事在法定期间内未提起行政诉讼,而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的,人民法院是否应当受理的问题。经研究,现批复如下:治安管理处罚决定生效后,当事在法定期间内未就治安管理处罚决定提起行政诉讼,而就同一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的,只要符合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并且被告人的行为是在追诉时效期限内的,人民法院均应受理。经审理,如果认为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被告人被判处管制、拘

  • 标签: 治安管理 提起行政诉讼 法定期间 解放军军事法院 追诉时效期 追究刑事责任
  • 简介:从立法和司法现状看,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审前准备程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如:法官庭前预断没有被排除,控、辩双方地位严重失衡,简易审判程序设计不够合理、案件繁简分流不畅,审前准备起不到明确争点、整理证据从而为庭审集中、高效地进行提供保障作用。现行职权主义模式的审前准备程序与控、辩式庭审方式之间存在着机制冲突是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应当以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提高公正和效率为审前准备程序改革的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当事主义为主、职权主义为辅模式的审前准备程序。

  • 标签: 刑事诉讼 审前准备 缺陷 立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