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引起临床医务人员对药源性“双硫醒样反应”的重视。方法:对我科2018-2021年救治的40例“双硫醒样反应”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双硫醒样反应”可发生不同性别、年龄、原发病的患者。②反应的出现与饮酒量多少和饮酒种类无关,其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及饮酒量成正比。③ 引起“双硫醒样反应”的主要药物是含有甲硫四氮唑活性基的头孢类、硝咪唑、呋喃类、氯霉素、酮康唑、灰黄霉素、降糖药等。④使用上述药物后7d内饮酒,可在5~60min内出现症状。⑤表现为全身皮肤潮红、胸闷、心悸、头昏、头痛、视物模糊、呕心、呕吐、濒死感等症状。⑥经过积极的对症处理,通常在15min~2h缓解。结论:使用上述药物前后饮酒能导致“双硫醒样反应”,故应在用药前1d及后7d内禁酒;医护人员应对“双硫醒样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掌握并告知患者用药期间避免饮酒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由脂质进入引发的动脉慢性炎症性疾病。细胞焦亡是一种由各种病理刺激(例如中风、心脏病发作或癌症)触发的炎症程序性细胞死亡途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有多种细胞发生了细胞焦亡。在这里,我们讨论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简介:摘 要:目的: 研究应用“ 1+1+1” 组合签约模式对家庭医生服务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取 2018.5 月 -2019.5 月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信息系统中与家庭医生签约 “ 1+1+1” 组合模式的 1500 例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本社区的 1500 位居民在签约前后的家庭医生服务质量水平进行分析。 结果: 对比本社区的 1500 位居民在签约前后的家庭医生服务质量水平,在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 “ 1+1+1” 组合模式后居民使用抗生素处方的人数明显少于签约前,而签约后居民合理使用抗生素情况明显有所好转,优于签约前,签约后居民在门诊需要进行补液的人数也少于签约前,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家庭医生进行 “ 1+1+1” 组合签约模式后,能够明显提高家庭医生的服务质量,改善居民的用药质量,降低了医疗费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的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值得推广和提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入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68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心电图ST段变化率(67.65%)、CK值(847.34±304.29)、CK出现时间(15.21±2.08)以及血管再通率(73.53%)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对病情具有较强控制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胸腔内注射尿激酶预防结核性胸膜炎黏连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 2019年 3月 -2020年 1 月为时间节点,选取结核性胸膜炎患者 50例,将其按照当前常用的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 27例采用 2HRZE/4HR方案(异烟肼 +利福平 +吡嗪酰胺 +乙胺丁醇)抗结核与胸腔穿刺引流治疗,观察组观察组 23例基于此,胸腔内注射尿激酶( 10万 u)治疗,对比两组胸膜黏连发生情况,另就两组胸腔积液消失时间、胸腔积液引流量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胸腔积液引流量较之对照组,显著偏多( P< 0.05)。观察组胸腔积液消失时间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明显偏短( P< 0.05)。观察组胸膜粘连发生率( 4.35%)相比对照组( 22.22%),显著偏低( P< 0.05)。结论 针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通过将尿激酶注射至胸腔内,能增加胸腔积液引流量,缩短引流时间,减少胸膜黏连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尿激酶和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 2015年 1月~ 2016年 7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 30例。两组均给予口服降压药、抗凝血、血管扩张及促进心肌代谢药物治疗 ,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一周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 88.8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 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 预后效果好 ,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