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士主导的同伴教育在直肠癌结肠造瘘患者出院后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德阳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行直肠癌Miles手术后结肠造瘘出院的患者60例,随机选取30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出院护理模式,随机选取30例作为实验组,采用同伴教育的模式进行出院后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对造瘘袋的更换、人工扩肛、造瘘口周围皮肤护理等相关护理知识和技能操作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造瘘口周围炎、造瘘口狭窄、造瘘口回缩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结肠造瘘患者出院后采用同伴教育的护理模式,对患者的早日康复和尽早恢复正常生活、工作起到积极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后期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的最佳护理方式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永久性结肠造口的直肠癌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护理方式方法,观察分析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的永久性结肠造口手术均顺利进行。经全方位综合性的护理干预之后,52例患者中出现一例造口狭窄,经扩张治疗康复;一例患者出现造口周围皮炎,经消炎抗菌治疗康复,其余所有患者均无显著的并发症发生,护理满意度达到98.1%。结论对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的护理有助于树立患者治疗的信心,提高治疗的有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有助于重建患者对生活的信心,综合性全方位的护理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术后永久结肠造口患者的护理方式。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0月在本院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按手术及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要求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个体化结肠造口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术后生活质量。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QLQ-CR38功能量表评分(135.67±14.2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08.4±16.37分),而QLQ-CR38症状量表评分(118.03±21.6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45.36±19.5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直肠癌术后永久结肠造口患者的护理要求较高,给予针对性、个体化的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对左半结直肠癌急性梗阻患者临床上采取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将我院左半结直肠癌急性梗阻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一组在手术上采取结肠镜下金属支架手术治疗,一组接受经肛肠梗阻导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成功率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且均未出现并发症;在操作时间和治疗费用比较上,支架组明显高于导管组,P<0.05;在梗阻缓解率两组患者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腹痛、腹胀缓解时间上,支架组明显优于导管组,P<0.05。结论经肛肠梗阻导管治疗在临床上更能够节省患者的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在术后改善上金属支架治疗要优于导管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具体治疗方式的选择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决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Dixon)中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125例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术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保留LCA组71例,不保留LCA组54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淋巴清扫数目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IMA根部淋巴清扫数目均无统计学差异,保留LCA组全部未游离脾曲进行肠吻合,不保留LCA组2例因降结肠较短游离结肠脾曲后作肠吻合,保留LCA组术后出现1例吻合口漏,不保留LCA组术后出现2例吻合口漏,均采取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LCA与否无统计学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老年直乙状结肠(梗阻性)患者接受不同手术方式(Hartmann术、回肠袢式造口术)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5例老年直乙状结肠患者,均为2011年1月—2016年12月见收治,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20例)与观察组(25例),观察组采取回肠袢式造口术治疗,对照组采取Hartmann术治疗,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artmann术和回肠袢式造口术治疗老年直乙状结肠(梗阻性)患者从治疗后的恢复效果及安全性看,回肠袢式造口术的恢复效果及安全性均明显好于Hartmann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