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在本院临床外科接受治疗的90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依据入院顺序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及治疗前后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15,P<0.05);护理后,观察组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为(97.20±1.8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0±3.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00,P<0.05)。结论 对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实施术前、术后优质心理及治疗干预护理服务,能显著降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护理满意度,临床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线导管静脉输液治疗中,提从循证护理模式护理干预对静脉炎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本次研究的起始时间为2022年4月份,截止时间为2023年4月份,患者的数量为90例,分成了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有45位患者。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为循证护理。分析两组患者出现静脉炎的发生率以及对中线导管静脉输液治疗的认知。结果:实验组患者发生静脉炎的数量更小,对于中线导管静脉输液治疗的认知度更高,P<0.05。结论:在使用中线导管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中提供循证护理模式的护理干预,可能降低患者出现静脉炎的机率,提高患者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识别脊柱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DVT)风险因素,分析深静脉集束化护理干预效果。方法:以我院接受脊柱骨科手术治疗的1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23年1月至12月,134例患者脊柱骨科手术后发生DVT的有26例,发生率为19.40%,对比各种可能影响因素及护理效果。结果:术后发生DVT的有26例,发生率为19.40%,年龄、糖尿病史、输血量>400ml、肌力异常以及D-D、CRP水平是影响下肢DVT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P<0.05);护理后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高龄、合并糖尿病、高输血量、肌力异常均为脊柱骨科手术后下肢DVT风险因素,通过集束化护理能够有效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风险监控单》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04~2018-12期间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科收治的介入溶栓治疗LEDVT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分组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自制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风险监控单》进行护理监控,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率。结果对照组3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患肢肿胀消退不明显2例,发生皮下淤血3例,留置溶栓导管鞘出血2例,患者满意率85%;观察组3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中,患肢肿胀消退不明显1例,发生留置溶栓导管鞘出血1例,患者满意率98%;均未发生肺栓塞和护理纠纷,术后疼痛均不明显或轻微疼痛,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率也提升较高(p<0.05)。结论采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风险监控单》对患者进行护理监控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提供优质、安全、有效的护理,同时能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标准的监控模式作为指引,也为医生提供更直观的临床资料,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肢浅静脉曲张治疗中传统手术改良法与静脉腔内激光的临床疗效。方法: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取样69例,随机分组,于2019年10月至2021年09月在我院接受传统手术改良法+静脉腔内激光治疗(35例,实验组)和传统手术(34例,参照组),比较SF-36评分、手术指标、并发症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SF-36评分比参照组高,恢复时间(3.80±1.75)周,住院时间(8.30±1.79)d,手术时间(79.88±17.65)min,比参照组快,并发症率5.71%(2/35),比参照组26.47%(9/34)低,P<0.05。结论:下肢浅静脉曲张治疗中结合应用传统手术改良法与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可提升治疗安全性,利于术后康复,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缩短其住院时间,值得推广。